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安徽一城市,改了名後默默無聞,就連當初改名的人都後悔了?

康熙六年西元1667年江南省依東西而分置出來樹立了安徽省和江蘇省, 安徽省的“安”字來自於安慶府, 而“徽”取自于於徽州府的徽字而得名。 說到安徽天然少不了徽州, 而對於徽州文明的前史愈加悠長, 而現在的一座城市和“徽”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即是黃山市, 古稱徽州、新安、歙州, 卻由於城市的改名而失去了自身的前史文明底蘊而默默無聞。 黃山市的源頭最早能夠追溯到5000年曾經, 在舊石器年代已經有先民在此日子。 春秋戰國期間, 這兒曾從屬吳越之地, 在戰國末年時歸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廣郡縣制,

被劃歸為會稽郡。

西元前210年, 樹立黝、歙兩縣歸於鄣郡。 西漢時, 黝、歙分歸於封國的楚、荊、吳、江都等國, 三國時, 黝縣歙縣兩地歸於東吳政權一切。 三國東吳期間的西元258年, 為了避忌東吳皇帝孫休的名諱而改縣名為海陽縣。 西晉滅吳後, 改新都郡為新安郡,

海陽縣改為海寧縣。 隋朝時, 改新安縣為歙州此為歙州的稱號初始。 唐朝時, 於大曆五年, 廢北野縣入歙州, 廢棄歸德縣入休寧, 歙州統轄歙縣、休寧縣、黝縣、績溪縣和祁門縣, 自此開端了長達1700多年的1府6縣的大徽州年代。

五代十國時, 歙州先後成為了吳和南唐的領地,

宋朝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為了平叛方臘起義, 改歙州為徽州, 此為徽州稱號的開端, 從這時起一向到清朝消亡之前, 徽州作為州府名一向沒有變過。 元朝時, 改徽州為徽州路, 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朱元璋在此改立為徽州府直隸六部。

徽州人物方臘

清朝順治年間, 徽州府曾從歸於江南省, 康熙六年樹立安徽省, 徽州府改屬為安徽省, 後屬安徽的徽寧道和徽甯池太道, 太平天國起義時, 清廷為了便於統轄曾將徽州府由浙江巡撫辦理, 西元1865年複歸安徽統轄。

徽州府

1912年辛亥革命後,

廢棄州府制, 徽州的所屬縣由安徽省直管, 1949年後, 徽州專區建立其時歸於皖南專區, 1952年吊銷皖南、皖北專區, 樹立安徽省, 此刻徽州專區改屬為安徽省統轄。 1971年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區域, 1987年吊銷徽州區域, 樹立地級黃山市, 完畢了千餘年徽州姓名的前史。

1987年為了呼應黃山旅行和知名度將千年徽州之名祛除而改名黃山市, 自爾後30餘年對此爭辯一向不斷,現在對徽州的稱號呼籲十分高,以至於其時發起改名的人現在回想起來都懊悔不已,由於改名而將徽州文明埋沒,真的不值。

陶行知

徽州前史名人很多,北宋聞名的科技家一起也是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畢昇就出生於歙縣,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出生於婺源(古徽州中婺源必不可少現在已劃為江西)。近代以來的鐵路工作創始人詹天佑(本籍婺源屬古徽州,生於廣東)、聞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等都是徽州人。

自爾後30餘年對此爭辯一向不斷,現在對徽州的稱號呼籲十分高,以至於其時發起改名的人現在回想起來都懊悔不已,由於改名而將徽州文明埋沒,真的不值。

陶行知

徽州前史名人很多,北宋聞名的科技家一起也是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畢昇就出生於歙縣,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出生於婺源(古徽州中婺源必不可少現在已劃為江西)。近代以來的鐵路工作創始人詹天佑(本籍婺源屬古徽州,生於廣東)、聞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等都是徽州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