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洗腳橋:因明正德皇帝在此洗腳而得名

湘潭線上6月12日訊清末, 在湘潭坊間廣為傳唱的《湘潭景》裡, 有句歌詞這樣寫到:“洗腳橋, 莫大意, 走路定要過點細。 正德洗腳把名留, 這座橋名有來由。 ”

熟悉湘潭歷史的人都知道, 現實中的“洗腳橋”並不是一座橋, 而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故事的地名, 位於雨湖區城正街。 相傳, 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巡時, 經過湘潭古城一灣清澈溪水處歇轎洗腳, 故此而得名“洗腳橋”。

除皇帝的傳說外 這裡的豆腐腦遠近聞名

一般市民找尋洗腳橋時, 極易被名字“忽悠”。 這個因歷史傳說而聞名的地方, 經歷數代變遷後, 舊址已不復存在。

作為原湘潭縣政府所在地, 洗腳橋曾有過短暫的繁華期。 歲月流轉, 隨著城市中心的東遷, 加之老城發展等諸多原因所限, 如今的洗腳橋成了城中名副其實的棚戶區。

其實, 洗腳橋除了正德皇帝洗腳的傳說外, 還有一樣東西很出名, 那就是豆腐腦。 走訪期間, 至今仍生活在洗腳橋一帶的部分老人, 還能清楚地向我們講述一則知名度頗高的關於豆腐腦的故事。

據相關資料記載, 嘉慶年間, 住在洗腳橋附近的王姓男子娶了個聰明漂亮的媳婦。 這個媳婦不僅生得漂亮, 製作豆腐腦也是一絕。

“豆腐腦首先講求嫩;其次是結實, 好的豆腐腦用根竹筷子插在裡面都不會倒。 ”居民們引述稱, 豆腐腦的製作工藝比豆腐要複雜得多。

起初, 王媳婦的手藝並不好, 但她肯學肯鑽研, 琢磨出了一套製作豆腐腦的獨門技藝。

光陰似箭, 年輕的王媳婦變成了王婆婆。 隨著名聲日益擴大, 王婆婆豆腐腦的香味十裡相聞, 來她店裡吃豆腐腦的人涵蓋了達官貴人和赤腳平民。 善良的王婆婆後來把這門手藝傳給了洗腳橋一帶的人們。 如今要問湘潭哪裡的豆腐腦最香、最嫩, 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洗腳橋。

多位名人的故居所在地

翻閱洗腳橋的歷史, 一系列對近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人名赫然映入眼簾。 如, 清末榜眼龔承鈞就建宅於洗腳橋;洗腳橋旁的“翰林圍子”, 曾是抗日戰爭中的烈士黃君玨的寓所, 中國第一位女高音歌唱家黃友葵的家也位於其內。

地方史學者周磊介紹, 黃君玨早期在湘潭的幾處住所中, 位於湘潭經開區紅星村的房屋已拆除;而位於雨湖區洗腳橋旁的老宅, 其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院中有兩棵挺拔的玉蘭樹。

“百團大戰時期, 黃君玨曾冒著槍林彈雨將報紙送到前線彭德懷副總司令手中, 創造了戰地新聞史上的一個奇跡。 ”周磊說。

>>返回湘潭線上首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