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雙百三同」嘗試中取意 平凡中創新 看一個極貧鄉鎮的蛻變之道

從黔西南州望謨縣縣城到郊納鎮, 車程約一個半小時, 隨機抽樣, 平均每兩分鐘經過的彎道竟多達10個, 同行的司機師傅打趣說:“習慣了這條路, 你去其他地方再暈車算我輸。 ”

偏遠、閉塞、落後、原生態……這些詞彙可能是大多數人來郊納鎮的第一感觸, 目光所及, 九山半水半分田, 這裡的人確實都是“大山的子孫”。

薄弱的經濟基礎加上2011年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望謨縣郊納鎮貧困發生率達21.5%, 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 發展之路可謂困難重重。

正在災後重建的郊納鎮鎮中心

然而, 自2016年9月以來, 郊納鎮集中火力脫貧攻堅動作頻頻, 搞基建、促搬遷、產業教育兩手抓……引來各方肯定。 這一系列動作中, 既有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更有當地人大膽嘗試和深挖自身潛力在平凡生活中做出的創新。

人無我有 結合自身優勢開鑿致富源泉

郊納鎮八步村和鐵爐村一直以來有個民俗,

家裡來客人了都會先端上一杯自家種的“八步茶”。

懂茶的人都知道茶貴為紫, 所以紫茶堪稱“植物界的大熊貓”, 而八步茶就屬於紫茶。 郊納鎮因其海拔、氣候等地理特性, 非常適合紫茶的生長。

當地農戶家的八步茶

然而對於這個“寶貝”,

當地人似乎從來沒有想過拿來當做商品進行規模化種植, 加上因為茶樹高大, 不易採摘, 而且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 導致茶樹無人管理, 產量越來越少。 直到近年來, 當地政府發現其扶貧價值, 並將其列入發展規劃。

為幫助群眾提高茶樹種植和管理的技術水準, 促使“八步茶”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望謨縣扶貧辦實地考察後, 組織鐵爐村兩委班子動員8戶村民退耕 200畝坡地, 出租給引進茶公司作育苗基地。 同時, 公司與種植農戶簽訂合同, 由農戶負責種植茶苗和採摘茶葉, 公司在30年內負責茶葉管理和回收茶葉及產品 銷售。

郊納鎮八步古茶保護區農戶正在採摘茶葉

目前, 當地已有130畝八步茶投產, 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當務之急是擴大茶種植規模, 我們已在八步和鐵爐兩個村規劃出3000畝八步古茶保護區, 就等茶苗了。 ”談及接下來的發展, 郊納鎮黨委副書記吳榮華充滿信心。

差異化發展 不走尋常路才是出路

懂鬧村位於郊納鎮東北角, 全村耕地面積4470畝, 341戶共1762人, 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25人,

貧困發生率達29.8%, 是典型的貧困村。

“村裡以前基本沒什麼產業,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 餘下的人就種種包穀水稻, 一年沒啥剩餘。 ”懂鬧村村支書謝文榜告訴記者, 2016年國家出臺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 懂鬧村抓住機遇決定推廣李子種植。

懂鬧村成立了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 包括村支書在內共8個人在管理運營。 期初, 他們並沒有盲目開始種植, 而是事先考察了市場。 “市場上現在很多都 是四月李, 售價便宜產量高, 很多鄰村都在種, 我們再種完全沒有競爭力, ”謝文榜說, 我們為什麼不換一個品種差異化發展呢, 於是他們看中了市場價格更高的蜂 糖李。

懂鬧村在種的蜂糖李

在謝文榜看來,市場上越是氾濫的產品就可能越像水稻包穀那樣收益低,更何況懂鬧村本來農田就少,蜂糖李的高市值再合適不過了。通過詳細調查瞭解蜂糖李種植技術並對村民培訓後,配合政府每畝1500元的退耕還林補助,懂鬧村很快把種植規模擴大了起來。

目前全村已種植蜂糖李1700畝,帶動貧困戶88戶330人。

傳統傳承 尋求文化與經濟交匯點

找准文化與經濟的交匯點,讓文化建設助力脫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郊納鎮除了正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面做積極探索嘗試,近來也正在努力尋求這一交匯點。

6月9日,郊納鎮政府與引進文化公司一起深入郊納鎮各個村莊,挖掘被埋沒的刺繡、蠟染等民間藝人以及工藝品。同時,雙方還一起到鄰縣冊亨縣考察學習當地的文化扶貧思路。一路上,雙方積極討論,收穫頗豐。

郊納鎮政府與引進文化公司一起挖掘當地民族工藝

“郊納鎮少數民族文化豐富,極具多樣性,市場潛力巨大,如果給當地群眾提供一個憑藉自己民族手藝就能吃飯的平臺,勢必會極大地助力脫貧工作。” 同行的貴州熙筘裡服飾公司的經理王以說,在群眾增收脫貧的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弘揚和傳承。這樣做,文化才能活起來,人民群眾才會有更多的獲得感。

此外,郊納鎮還專門規劃建設了鄉愁館,目前場館建設已初步完工,接下來將會把搜集到的全鎮的傳統文化元素集中到該館展示,供市民以及遊客欣賞。

記者手劄:

打破墨守成規,避開一切障礙,為了全力攻堅扶貧,老百姓必須具有敢於嘗試的精神以及放大自身優勢的意識,而不只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靠天吃飯。

懂得借鑒,善於學習,敢於嘗試,揚長避短,郊納鎮在脫貧攻堅工作所呈現的精神面貌以及思維意識值得稱讚。

(作者:賈過之)

懂鬧村在種的蜂糖李

在謝文榜看來,市場上越是氾濫的產品就可能越像水稻包穀那樣收益低,更何況懂鬧村本來農田就少,蜂糖李的高市值再合適不過了。通過詳細調查瞭解蜂糖李種植技術並對村民培訓後,配合政府每畝1500元的退耕還林補助,懂鬧村很快把種植規模擴大了起來。

目前全村已種植蜂糖李1700畝,帶動貧困戶88戶330人。

傳統傳承 尋求文化與經濟交匯點

找准文化與經濟的交匯點,讓文化建設助力脫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郊納鎮除了正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面做積極探索嘗試,近來也正在努力尋求這一交匯點。

6月9日,郊納鎮政府與引進文化公司一起深入郊納鎮各個村莊,挖掘被埋沒的刺繡、蠟染等民間藝人以及工藝品。同時,雙方還一起到鄰縣冊亨縣考察學習當地的文化扶貧思路。一路上,雙方積極討論,收穫頗豐。

郊納鎮政府與引進文化公司一起挖掘當地民族工藝

“郊納鎮少數民族文化豐富,極具多樣性,市場潛力巨大,如果給當地群眾提供一個憑藉自己民族手藝就能吃飯的平臺,勢必會極大地助力脫貧工作。” 同行的貴州熙筘裡服飾公司的經理王以說,在群眾增收脫貧的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弘揚和傳承。這樣做,文化才能活起來,人民群眾才會有更多的獲得感。

此外,郊納鎮還專門規劃建設了鄉愁館,目前場館建設已初步完工,接下來將會把搜集到的全鎮的傳統文化元素集中到該館展示,供市民以及遊客欣賞。

記者手劄:

打破墨守成規,避開一切障礙,為了全力攻堅扶貧,老百姓必須具有敢於嘗試的精神以及放大自身優勢的意識,而不只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靠天吃飯。

懂得借鑒,善於學習,敢於嘗試,揚長避短,郊納鎮在脫貧攻堅工作所呈現的精神面貌以及思維意識值得稱讚。

(作者:賈過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