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揭秘:漢朝劉氏三人誰的功績更好?

漢朝王室劉氏三人劉秀、劉備與劉淵都揭著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人而借機籠絡人心, 興為興複漢室而做著不屑的努力!

但通過對“業績”創建的難易度、“業績”的大小與劉邦血緣關係的對比, 表面上與血緣之間成正比關係:即這三人與劉邦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 各自所建的功業過程也相應越來越難, 統治的領域也越來越狹小。

前兩位據說是劉邦孫子劉啟的後代:劉秀是劉啟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九世孫,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而劉淵呢?據說是漢家的外甥, 也與劉邦有關;其實他心裡清楚,

自己這個家族是已經遷移到內地多年的匈奴人。 在《後漢書·光武帝紀》中, 開篇就說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 並且從劉啟到劉秀之間的家譜仔仔細細羅列了一下, 說明劉秀的確是劉家的後代。

網路配圖

在《三國志·先主備》中, 只說劉啟的一個孫子劉貞(即劉勝的兒子)被分為涿州的侯爺, 所以作為劉貞後代的劉備只能世世代代居住在涿州了, 僅僅提到劉備的父親, 而沒有將劉啟至劉備的家譜敘述一下(《三國演義》中, 漢獻帝見到劉備, 特地拿出了劉備家的家譜核實一下, 並且比漢獻帝大一輩, 這就是劉皇叔的由來——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 所以劉備的出身就值得懷疑了。

而且東漢末年, 正統的劉家皇帝都不被世人看好,

何況一個身份不明的劉備呢?因為在血緣關係上, 當時比劉備更正統的劉曄, 都甘心做了曹魏的大臣, 說明血緣本身不具備先天優勢。 而劉備的成功只能說明是個人的努力達到的成功, 與血緣無關, 既然“漢室宗親”這塊牌子可以收買對漢王朝還有感情的一部分人, 百利而無一害, 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劉備用了。

下麵說劉淵。 劉淵的傳是在《晉書·載記第一》中, 已經不享受皇帝待遇, 並且開頭就說劉淵的“淵”字犯了高祖(這裡指唐高祖李淵, 因為晉書是唐朝人寫的)的諱, 只能稱他為劉元海(劉淵的字)。 因為對待這段歷史, 後人以東晉為正統, 北方的十六國不能算正統。

這三人的傳記規格與他們所創建的基業有關, 基業愈大愈久,

傳記規格就愈好, 反之, 基業愈小愈短, 則規格越發像個平常人了。

這三個人所建的業績具有很大的傳承性:劉秀在西漢王朝被王莽篡奪後的第十五年開始行動了, 並且從起兵造反到河北登臺即位建立漢朝(史稱東漢王朝)只用了短短的三年;劉備在東漢王朝被曹魏政權篡奪之後, 憤然在西蜀建立了漢王朝(史稱蜀漢王朝)。 而劉淵在西晉末年回到左國城(今天的山西方山縣)建立漢。 (史稱漢國, 後來改成前趙)

上面所說的所謂血緣關係, 其實只是表面的, 深層的東西卻是人心相背因素。

先說劉秀。 被篡前的漢朝, 也就是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以及孺子嬰, 雖說在個人方面做得不夠好(如不理朝政也好, 或吃喝玩樂也好),

都由下麵的國家機器在照樣運轉, 不涉及到下面的老百姓的生活;當時天下老百姓(包括地主階級及其知識份子)可以說是受王莽的騙, 才同意建立新朝的;而新朝的“新”, 其實就是瞎折騰, 其結果得罪了所有人的利益。

王莽復古改革的失敗, 讓全天下的人又開始思念漢朝的好處來了;劉秀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和哥哥劉縯等劉氏宗親開始造反起兵的。 其經歷是, 在地皇三年(即西元22年)10月起兵, 到更始元年(即西元23年)9月攻下長安, 殺死王莽。 不到一年的時間, 王莽的政權就倒臺了, 說明這個政府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而此時出現了更始帝(湖北一帶的綠林軍擁立)、劉盆子(山東一帶的赤眉軍擁立)、以及稍後河北的王朗(《後漢書》稱王昌,

冒名說是漢成帝的兒子)、睢陽的梁王劉永以及安定的盧芳(自己說是漢武帝的後人)等好多都是打著漢朝名號的割據政權, 當然也有膽大的, 如四川的公孫述(被和袁術一樣的“代漢者, 當塗高”讖語所害)和甘肅一帶的隗囂(始終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不絕)。

而劉秀在更始二年(即西元24年)正月開始北巡河北, 到建武元年(即西元25年)六月在鄗(今柏鄉縣)稱帝, 也是短短的一年半。 劉秀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間, 從被王朗追得到處跑, 到建立自己的割據政權, 說明劉秀的處境變化是多麼地大、多麼地快啊。

其後, 劉秀依靠推翻王莽建立的巨大功勳所帶來的聲望、以及自己卓越的才能, 先易後難, 逐步消滅割據政權, 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完成真正地統一, 恢復到西漢時期的版圖。

再說劉備。劉備雖出身于沒落的皇族家庭,但別人不相信,以致於他見到別人自我介紹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但這時漢朝的牌子沒有王莽末年好打了,原因在於恒帝、靈帝時期大肆屠殺“清流”黨人,失去了大批知識份子的擁護,使原本正統牌子的含金量褪色了不少。

所以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既可以吸引到效忠漢朝(或對漢朝有感情)的知識份子(如荀彧、荀攸、孔融、崔烈等人),又接收到一批有才華、務實的智囊文人(如董昭、賈詡、王朗、華歆等人)。還有一些南方文人,如劉表死後的荊州大多數文人(如蒯良、蒯越、王粲等人)投靠了曹操,劉備那邊的劉巴、吳郡太守許貢等人也都心向曹操。

再有,就是江東的文人都投靠了孫策孫權割據政權,也沒有投奔“漢室宗親”劉備。說明劉備當時處境的確不如曹、孫兩家,更重要的是“恒靈二帝”的屠殺地主階級知識份子,至少使其中的大多數人不再相信、或沒有了漢家正統的意識,而是採取了務實的服務當地政權的態度。所以,你看劉備請個諸葛亮還得跑了三趟,要是請出全天下的名士那還不得整天“全國出差”啊!在後者“舌戰群儒”時,可以看出江東人士對劉備的看法,即他的皇家招牌的作用不大。既然缺乏大部分知識份子的支持,所以他退保西蜀約五十年,也算相當不容易了——還強求他什麼!

最後說劉淵。劉淵這個匈奴人至少在他祖父一輩就已經改姓劉了,當然他還知道自己是少數民族。當他在離石一帶起兵時,司馬家的“自相殘殺”正搞得如火如荼,沒有人理他。而等到司馬家鬥得奄奄一息時,他才撿了個便宜,消滅了晉湣帝和晉懷帝兩個政權。但他勢力範圍依然是山西一帶,終其一生也是在山西南部割據。

想想就知道當時老百姓、文人沒多少人相信他們代表劉邦的漢朝。但劉淵的家廟裡的確供奉的是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以及漢昭烈帝(即劉備)牌位,後來劉曜稱帝后覺得打著漢家旗號不好使,或者說自己原本的身份瞞不了人,才改祭祀自己的祖先(如冒頓單于),當然隨著也改了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也就是說,劉淵打著漢家的旗號,弄著自己的人都覺得太勉強了,更不用說天下的老百姓了,可想這時的漢朝“皇家”牌子的效能幾乎為零了。

從三人所建功業對比,可見人心相背的作用是多麼的大啊。從劉邦在發跡前如宋江一般的豪爽、仗義,才能領著一幫“兄弟”打天下,後來在關中的“約法三章”收取了關中百姓的民心;直到民心大得使各地諸侯(如韓信、彭越、英布)都“推舉”劉邦做皇帝。直到漢武帝之前,漢家在老百姓的金字招牌是越來越具有含金量;再後來直到王莽篡權,招牌雖然在“褪色”,但還是有分量的;可是到了恒帝、靈帝“這兩個敗家子”時候,重用宦官、外戚,肆意屠殺知識份子,使知識份子分化為三派,一派正直的、有良心的,但被殺害了很多;一派隱居的隱居,不問世事;另一派採取要麼同流合污,要麼明哲保身等務實行為。

第一部分剩餘的較少,所以投奔劉備的很少;第二部分人不可能再出來;第三部分則採取了務實的政治理念,不再相信所謂的正統觀念,所以分別為曹、孫兩家服務。至於西晉末年,距離漢末已經約一百年了,隔了好幾代人,至於漢朝有什麼好處,當時活著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所以實際沒有起到收攏民心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恢復到西漢時期的版圖。

再說劉備。劉備雖出身于沒落的皇族家庭,但別人不相信,以致於他見到別人自我介紹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但這時漢朝的牌子沒有王莽末年好打了,原因在於恒帝、靈帝時期大肆屠殺“清流”黨人,失去了大批知識份子的擁護,使原本正統牌子的含金量褪色了不少。

所以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既可以吸引到效忠漢朝(或對漢朝有感情)的知識份子(如荀彧、荀攸、孔融、崔烈等人),又接收到一批有才華、務實的智囊文人(如董昭、賈詡、王朗、華歆等人)。還有一些南方文人,如劉表死後的荊州大多數文人(如蒯良、蒯越、王粲等人)投靠了曹操,劉備那邊的劉巴、吳郡太守許貢等人也都心向曹操。

再有,就是江東的文人都投靠了孫策孫權割據政權,也沒有投奔“漢室宗親”劉備。說明劉備當時處境的確不如曹、孫兩家,更重要的是“恒靈二帝”的屠殺地主階級知識份子,至少使其中的大多數人不再相信、或沒有了漢家正統的意識,而是採取了務實的服務當地政權的態度。所以,你看劉備請個諸葛亮還得跑了三趟,要是請出全天下的名士那還不得整天“全國出差”啊!在後者“舌戰群儒”時,可以看出江東人士對劉備的看法,即他的皇家招牌的作用不大。既然缺乏大部分知識份子的支持,所以他退保西蜀約五十年,也算相當不容易了——還強求他什麼!

最後說劉淵。劉淵這個匈奴人至少在他祖父一輩就已經改姓劉了,當然他還知道自己是少數民族。當他在離石一帶起兵時,司馬家的“自相殘殺”正搞得如火如荼,沒有人理他。而等到司馬家鬥得奄奄一息時,他才撿了個便宜,消滅了晉湣帝和晉懷帝兩個政權。但他勢力範圍依然是山西一帶,終其一生也是在山西南部割據。

想想就知道當時老百姓、文人沒多少人相信他們代表劉邦的漢朝。但劉淵的家廟裡的確供奉的是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以及漢昭烈帝(即劉備)牌位,後來劉曜稱帝后覺得打著漢家旗號不好使,或者說自己原本的身份瞞不了人,才改祭祀自己的祖先(如冒頓單于),當然隨著也改了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也就是說,劉淵打著漢家的旗號,弄著自己的人都覺得太勉強了,更不用說天下的老百姓了,可想這時的漢朝“皇家”牌子的效能幾乎為零了。

從三人所建功業對比,可見人心相背的作用是多麼的大啊。從劉邦在發跡前如宋江一般的豪爽、仗義,才能領著一幫“兄弟”打天下,後來在關中的“約法三章”收取了關中百姓的民心;直到民心大得使各地諸侯(如韓信、彭越、英布)都“推舉”劉邦做皇帝。直到漢武帝之前,漢家在老百姓的金字招牌是越來越具有含金量;再後來直到王莽篡權,招牌雖然在“褪色”,但還是有分量的;可是到了恒帝、靈帝“這兩個敗家子”時候,重用宦官、外戚,肆意屠殺知識份子,使知識份子分化為三派,一派正直的、有良心的,但被殺害了很多;一派隱居的隱居,不問世事;另一派採取要麼同流合污,要麼明哲保身等務實行為。

第一部分剩餘的較少,所以投奔劉備的很少;第二部分人不可能再出來;第三部分則採取了務實的政治理念,不再相信所謂的正統觀念,所以分別為曹、孫兩家服務。至於西晉末年,距離漢末已經約一百年了,隔了好幾代人,至於漢朝有什麼好處,當時活著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所以實際沒有起到收攏民心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