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記株洲作家張雄文與他的“名將粟裕”系列:一介書生的英雄情結

一介書生的英雄情結

——記株洲作家張雄文與他的“名將粟裕”系列

粟裕大將。 (資料照片)

張雄文在讀書活動上為讀者簽名。 (資料照片)

遲浩田上將為張雄文題寫的書名。

本文照片均由湖南日報株洲分社提供。

湖南日報記者 周懷立

博學、健談、熱情, 這是6月初採訪張雄文時, 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儘管如此, 還是很難將眼前這個普通的株洲五中的語文教師與“粟裕研究專家”聯繫起來。

但事實毋庸置疑。 近年來, 《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名將粟裕珍聞錄》《毛澤東粟裕與淮海決戰》《戰場上的粟裕》《眼底吳鉤——說不盡的粟裕》《多是橫戈馬上行》等專著,

均出自張雄文之手。

6部專著, 240萬字, 發行40萬冊, 網上點擊量總計超過2000萬次, 加上如潮的好評, 奠定了張雄文在粟裕研究領域的地位。 有人稱其為當今粟裕研究第一人, 亦不為過。

1 跨越時空, 結緣名將

出生在湖南冷水江、並在那裡度過青少年時代的張雄文, 和許多男孩一樣, 從小就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和共和國開國將帥故事這類“戰爭書”, 十分仰慕英雄人物。

“說起來好笑, 那時候, 我一邊讀書, 一邊想像將軍們統率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英姿。 有一次, 為了模仿戰神劉伯承戴眼鏡的樣子, 我竟然跑了好幾裡路, 在地攤上買了一副黑邊眼鏡戴上, 在鏡子裡自我欣賞。 ”張雄文笑著說。

讀高中時, 張雄文偶然買到一本《江南陳毅》, 講述的是陳毅江南抗戰的故事。 然而, 一讀之下, 他卻感到很奇怪:沒有多少戰鬥故事哦, 多是些陳老總下棋、作詩、統戰的故事。 刨根問底後, 他有了新發現, 具體打仗的事多是由副指揮粟裕負責的。 從這時起, “粟裕”這個名字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不久, 他又讀到一本《中國雄獅·第三野戰軍》, 書中一句罕見的點評使他如遇電擊一般:華東戰史, 沒有粟裕就不成章。

他暗下決心, 一定要解開“粟裕之謎”。

2 懷著景仰, 追尋英雄

1995年, 張雄文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株洲工作, 獨自走上了研究粟裕之路。

沒有人脈關係, 沒有寬裕的經濟作後盾, 甚至沒有充足的時間, 完全憑著一種信念, 他義無反顧走進了“粟裕的世界”。

此時,內弟在北京讀大學。他告訴內弟,有空到大書店多跑跑,凡是和粟裕有關的書籍他都要。大量閱讀後,他發現,這些書籍描寫粟裕多是粗線條的、簡略的,缺少細節,歷史留白太多。

歷史的真實一定不是這樣子的。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粟裕,他背起簡單的行囊出發了。

經多方努力,他與粟裕最後10年的秘書朱楹將軍建立了聯繫。朱將軍是中央軍委批准的《粟裕傳》傳記組組長,能出入中央檔案館和軍委檔案館,可接觸大量原始資料。有感于張雄文對粟裕的熱愛,朱將軍向他提供了不少資料,還口述了自己知道的粟裕往事。

在朱將軍引薦下,張雄文先後採訪了粟裕夫人楚青、長子粟戎生中將、侄子粟剛兵,以及粟裕大將許多老部下、前任秘書、警衛員。特別幸運的是,他在此期間有幸面對面採訪過粟裕的老部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還有總後勤部原政委周克玉、成都軍區原政委萬海峰等上將。

有感于張雄文的執著,長期跟隨粟裕的原三野司令部作戰參謀秦叔瑾不僅口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粟裕的軼事,還向他贈送了自己撰寫的回憶錄和日記。粟裕女兒粟惠甯、女婿陳曉魯(陳毅之子),以及《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呂韌敏、10集電視紀錄片《共和國大將粟裕》製片人石征先、特型演員謝偉才等,也對他鼓勵有加,提供了很多幫助。

利用假期,張雄文還一次次尋訪老戰場,實地考察山川風貌,感受當年戰爭氣氛。

終於,他開始動筆了,且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4月,他第一部關於粟裕的心血之作《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經總政治部審核後出版。

他第一時間將書寄給楚青留作紀念。楚青很快回信:“寄贈的《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已收到並認真拜讀了!我將這本書,放在我的床頭枕邊,常在睡眠前閱讀,倍感內容充實而真實!將永作留存了!”

迄今,他已出版6部高品質的關於粟裕的專著,第7部正在送審中。

3 穿越迷霧,抽絲剝繭

他面目和善,身材不高,甚至顯得羸弱,卻在戰場上猶如猛虎餓狼,以百戰百勝之勇令對手膽寒。他謙和隱忍,正直無私,幾近道德完人。

雖功高蓋世,但他的功勞卻被有意無意地淡化,甚至轉移。他蒙冤受屈,甚至還受到錯誤批判,但他一直沒有被完全“打倒”。因此,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功績很少為人知曉。

這就是粟裕。戰績輝煌又命運多舛。在他身上,折射著歷史的複雜,滲透著政治的隱秘。要寫好粟裕,難度可想而知。

張雄文沒有退縮。他採訪、查閱、考證、研究,他不舍晝夜、抽絲剝繭,最終以自己的努力,穿越歷史的迷霧,最大限度地呈現了一個真實的粟裕。

以前的書籍寫華東野戰軍,粟裕的名字往往被忽略。而張雄文考證,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實際指揮者是粟裕。毛澤東曾明令“在陳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負責”。陳毅也曾坦承:“自己可能更多的是起了一個政治委員的作用。”

以前,人們對黃橋戰役、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都很熟悉,但很少知道這都是以粟裕為主指揮的。張雄文通過6部專著,明確無誤地告訴讀者,3年解放戰爭,是粟裕以充足的理由兩次改變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既定戰略,打掉了國民黨800萬軍隊中的245萬,取得了輝煌戰績。為此,他曾兩度被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人民日報》稱為“常勝將軍”。

張雄文還通過歷史資料證實,粟裕是淮海戰役戰略的提出者和戰役的主要指揮員,戰役也由他命名,三大戰役由前線統帥命名的只有淮海戰役。淮海戰役能夠煮熟一鍋“夾生飯”,毛澤東評價“粟裕立了第一功”。後來,毛澤東又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粟裕高超的指揮藝術,不僅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黨內軍內也有共識。劉伯承說他“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打這樣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陳毅說他“戰役指揮高明,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葉劍英說他“軍事才華令我們大家欽佩”。至於他的老部下,更是以在他指揮下打過仗為榮。

提起抗美援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彭大將軍。其實,毛澤東當初選定的第一掛帥人選是粟裕。張雄文在北京讀書期間,曾花20天鑽進國家圖書館找資料,發現毛澤東1950年9月3日有一份回復東北軍區司令員的電報:“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後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他據此證明,毛澤東最早屬意的抗美援朝掛帥人選中就有粟裕。

在書中,張雄文證實,粟裕兩次謙讓司令員,後來辭讓元帥軍銜,亦有據可查。

4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沒有廣告,沒有炒作,張雄文關於粟裕的著作一面世,就引起廣泛關注。

2008年4月,《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出版後,印數累計達7萬冊,新浪網點擊量迅速升到1400萬次。其後,《名將粟裕珍聞錄》一書在北京廣播電臺連播,並製成光碟發行,被中宣部和教育部、團中央聯合推薦為學生課外讀本。

對張雄文的作品,人們評價很高。

原中顧委委員、成都軍區原政委萬海峰上將說,作為一名華野的老兵,我高興地看到,許多專家、學者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以原始文電為依據,為還原粟裕首長的真實歷史在不懈努力,青年學者張雄文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

朱楹少將評價,張雄文從未在部隊工作過,但他對軍史戰史的博學,對粟裕的深刻認識,以及對論點的入理剖析,令人嘆服。

著名作家譚談說,無湘不成軍,湖南是將帥之鄉,粟裕又是其中多謀善斷、能征善戰的翹楚。能把開國第一大將寫得客觀而不失傳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認為湖南作家張雄文算是第一人。

粟裕侄子、著名作家粟剛兵認為,張雄文敢於秉筆直書,仗義執言,他的系列書籍還原了粟裕真實歷史。他那一部部巨著,似一部部詩史,詩卷中人們看到粟裕將軍率領千軍萬馬,氣勢如虹,奔騰而來,真是說不盡,道不完啊!

而對張雄文來說,最高的評價來自粟裕將軍夫人楚青。

“2009年4月,我拜訪了楚青老人。到她家後,她第一件事就是帶我到粟裕大將的靈位前,讓我看已擺在靈位前的那本《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對當時情景,張雄文記憶猶新。

5 此心猶熱,斯情未了

要恢復真實的粟裕,必然涉及對一些與粟裕大將同時代的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因此,張雄文的工作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有的人甚至認為他“抬高了粟裕”。

記者也提出了這個疑問。張雄文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談起了一段往事。

“2006年7月,我到北師大讀在職研究生。到北京後,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資料顯示的位址,去北京平安大街旁雨兒胡同尋粟裕舊居,卻一整天毫無結果,因為連當地老人都不知道這個胡同。後來又第二次去找,幾經輾轉,終於找到。我發現,胡同非常小,根本看不出曾經住過一個大人物。我不敢敲門,徘徊很久,只是拍了一些照片後默默離去。”

說到這裡,張雄文話鋒一轉:“開國第一大將舊居就在鬧市之中,卻無人知曉,這使我感到莫名的失落和不平。是我把粟裕大將拔得太高嗎?不是,只是一些讀者讀了我的書之後,心理落差太大,不適應。”

這些年來,張雄文就這樣堅守著心中的英雄情結,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這件事上。為此,他經歷了老婆從不理解到尊重、同事從疑惑到欽佩的轉變。

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努力,他終於圓了還原“名將粟裕”的夢。但他也有遺憾——幾本著作不能改變固有的生活。他曾經期待能夠到一個專門的機構,成為一名專職的軍史研究人員,但至今依然是“期待”。

些許遺憾,不能改變他的“英雄情結”。目前,他最新一部名為《吹角連營》的專著已通過審查,即將付梓。

此心猶熱,斯情未了。

不妨說,不改的英雄情結,也把張雄文這個普通教師和書生塑造成了一個粟裕信史創作者的另類“英雄”。

此時,內弟在北京讀大學。他告訴內弟,有空到大書店多跑跑,凡是和粟裕有關的書籍他都要。大量閱讀後,他發現,這些書籍描寫粟裕多是粗線條的、簡略的,缺少細節,歷史留白太多。

歷史的真實一定不是這樣子的。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粟裕,他背起簡單的行囊出發了。

經多方努力,他與粟裕最後10年的秘書朱楹將軍建立了聯繫。朱將軍是中央軍委批准的《粟裕傳》傳記組組長,能出入中央檔案館和軍委檔案館,可接觸大量原始資料。有感于張雄文對粟裕的熱愛,朱將軍向他提供了不少資料,還口述了自己知道的粟裕往事。

在朱將軍引薦下,張雄文先後採訪了粟裕夫人楚青、長子粟戎生中將、侄子粟剛兵,以及粟裕大將許多老部下、前任秘書、警衛員。特別幸運的是,他在此期間有幸面對面採訪過粟裕的老部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還有總後勤部原政委周克玉、成都軍區原政委萬海峰等上將。

有感于張雄文的執著,長期跟隨粟裕的原三野司令部作戰參謀秦叔瑾不僅口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粟裕的軼事,還向他贈送了自己撰寫的回憶錄和日記。粟裕女兒粟惠甯、女婿陳曉魯(陳毅之子),以及《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呂韌敏、10集電視紀錄片《共和國大將粟裕》製片人石征先、特型演員謝偉才等,也對他鼓勵有加,提供了很多幫助。

利用假期,張雄文還一次次尋訪老戰場,實地考察山川風貌,感受當年戰爭氣氛。

終於,他開始動筆了,且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4月,他第一部關於粟裕的心血之作《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經總政治部審核後出版。

他第一時間將書寄給楚青留作紀念。楚青很快回信:“寄贈的《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已收到並認真拜讀了!我將這本書,放在我的床頭枕邊,常在睡眠前閱讀,倍感內容充實而真實!將永作留存了!”

迄今,他已出版6部高品質的關於粟裕的專著,第7部正在送審中。

3 穿越迷霧,抽絲剝繭

他面目和善,身材不高,甚至顯得羸弱,卻在戰場上猶如猛虎餓狼,以百戰百勝之勇令對手膽寒。他謙和隱忍,正直無私,幾近道德完人。

雖功高蓋世,但他的功勞卻被有意無意地淡化,甚至轉移。他蒙冤受屈,甚至還受到錯誤批判,但他一直沒有被完全“打倒”。因此,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功績很少為人知曉。

這就是粟裕。戰績輝煌又命運多舛。在他身上,折射著歷史的複雜,滲透著政治的隱秘。要寫好粟裕,難度可想而知。

張雄文沒有退縮。他採訪、查閱、考證、研究,他不舍晝夜、抽絲剝繭,最終以自己的努力,穿越歷史的迷霧,最大限度地呈現了一個真實的粟裕。

以前的書籍寫華東野戰軍,粟裕的名字往往被忽略。而張雄文考證,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實際指揮者是粟裕。毛澤東曾明令“在陳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負責”。陳毅也曾坦承:“自己可能更多的是起了一個政治委員的作用。”

以前,人們對黃橋戰役、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都很熟悉,但很少知道這都是以粟裕為主指揮的。張雄文通過6部專著,明確無誤地告訴讀者,3年解放戰爭,是粟裕以充足的理由兩次改變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既定戰略,打掉了國民黨800萬軍隊中的245萬,取得了輝煌戰績。為此,他曾兩度被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人民日報》稱為“常勝將軍”。

張雄文還通過歷史資料證實,粟裕是淮海戰役戰略的提出者和戰役的主要指揮員,戰役也由他命名,三大戰役由前線統帥命名的只有淮海戰役。淮海戰役能夠煮熟一鍋“夾生飯”,毛澤東評價“粟裕立了第一功”。後來,毛澤東又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粟裕高超的指揮藝術,不僅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黨內軍內也有共識。劉伯承說他“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打這樣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陳毅說他“戰役指揮高明,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葉劍英說他“軍事才華令我們大家欽佩”。至於他的老部下,更是以在他指揮下打過仗為榮。

提起抗美援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彭大將軍。其實,毛澤東當初選定的第一掛帥人選是粟裕。張雄文在北京讀書期間,曾花20天鑽進國家圖書館找資料,發現毛澤東1950年9月3日有一份回復東北軍區司令員的電報:“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後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他據此證明,毛澤東最早屬意的抗美援朝掛帥人選中就有粟裕。

在書中,張雄文證實,粟裕兩次謙讓司令員,後來辭讓元帥軍銜,亦有據可查。

4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沒有廣告,沒有炒作,張雄文關於粟裕的著作一面世,就引起廣泛關注。

2008年4月,《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出版後,印數累計達7萬冊,新浪網點擊量迅速升到1400萬次。其後,《名將粟裕珍聞錄》一書在北京廣播電臺連播,並製成光碟發行,被中宣部和教育部、團中央聯合推薦為學生課外讀本。

對張雄文的作品,人們評價很高。

原中顧委委員、成都軍區原政委萬海峰上將說,作為一名華野的老兵,我高興地看到,許多專家、學者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以原始文電為依據,為還原粟裕首長的真實歷史在不懈努力,青年學者張雄文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

朱楹少將評價,張雄文從未在部隊工作過,但他對軍史戰史的博學,對粟裕的深刻認識,以及對論點的入理剖析,令人嘆服。

著名作家譚談說,無湘不成軍,湖南是將帥之鄉,粟裕又是其中多謀善斷、能征善戰的翹楚。能把開國第一大將寫得客觀而不失傳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認為湖南作家張雄文算是第一人。

粟裕侄子、著名作家粟剛兵認為,張雄文敢於秉筆直書,仗義執言,他的系列書籍還原了粟裕真實歷史。他那一部部巨著,似一部部詩史,詩卷中人們看到粟裕將軍率領千軍萬馬,氣勢如虹,奔騰而來,真是說不盡,道不完啊!

而對張雄文來說,最高的評價來自粟裕將軍夫人楚青。

“2009年4月,我拜訪了楚青老人。到她家後,她第一件事就是帶我到粟裕大將的靈位前,讓我看已擺在靈位前的那本《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對當時情景,張雄文記憶猶新。

5 此心猶熱,斯情未了

要恢復真實的粟裕,必然涉及對一些與粟裕大將同時代的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因此,張雄文的工作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有的人甚至認為他“抬高了粟裕”。

記者也提出了這個疑問。張雄文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談起了一段往事。

“2006年7月,我到北師大讀在職研究生。到北京後,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資料顯示的位址,去北京平安大街旁雨兒胡同尋粟裕舊居,卻一整天毫無結果,因為連當地老人都不知道這個胡同。後來又第二次去找,幾經輾轉,終於找到。我發現,胡同非常小,根本看不出曾經住過一個大人物。我不敢敲門,徘徊很久,只是拍了一些照片後默默離去。”

說到這裡,張雄文話鋒一轉:“開國第一大將舊居就在鬧市之中,卻無人知曉,這使我感到莫名的失落和不平。是我把粟裕大將拔得太高嗎?不是,只是一些讀者讀了我的書之後,心理落差太大,不適應。”

這些年來,張雄文就這樣堅守著心中的英雄情結,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這件事上。為此,他經歷了老婆從不理解到尊重、同事從疑惑到欽佩的轉變。

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努力,他終於圓了還原“名將粟裕”的夢。但他也有遺憾——幾本著作不能改變固有的生活。他曾經期待能夠到一個專門的機構,成為一名專職的軍史研究人員,但至今依然是“期待”。

些許遺憾,不能改變他的“英雄情結”。目前,他最新一部名為《吹角連營》的專著已通過審查,即將付梓。

此心猶熱,斯情未了。

不妨說,不改的英雄情結,也把張雄文這個普通教師和書生塑造成了一個粟裕信史創作者的另類“英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