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歷史:呂布為何要認董卓為乾爹?

呂布先後曾認過丁原、董卓為乾爹。 後又擊殺此二人。 在三國史上這是不可想像的。 為何呂布總是喜歡認乾爹呢?這中間有什麼秘密?這或許還得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

網路配圖

《三國演義》裡, 呂布有丁原、董卓兩個義父, 再加上親爹, 被張飛罵作是“三姓家奴”。 可是翻開《三國志》, 並沒有呂布認丁原為義父的記載, 可知這件事完全是小說家言。 認董卓倒是有一點根據, 《三國志·呂布傳》記載說, 董卓“以布為騎都尉, 甚愛信之, 誓為父子”。 正史記載董、呂二人的“父子”關係, 只此一句, 遠沒有演義裡那麼明確。

《三國志》裡還記載了一些養父子關係, 如劉備的養子劉封, 他本來姓寇, 劉備過荊州, “以未有繼嗣, 養封為子”。 (《三國志》)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 漢順帝四年曾頒佈詔書, “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 宦官收養兒子, 政策上是允許的。

但劉備與劉封、曹騰與曹嵩的養父子關係,

與董卓、呂布之間的義父子關係相比, 總讓人覺得不是一個概念。 前者與後者的區別在於, 前者以傳宗繼祀為目的, 劉備收劉封是因為無子, 認劉封是為了繼嗣。 曹嵩認了曹騰為養父, 以後還能襲爵。 這種養子除了不是親生的, 一切權利義務與親生的無異。 而董卓與呂布的義父子關係更類似於結拜, 所以呂布拜義父, 連姓都不用改。 這種“結拜型”的義父子關係在三國時期幾乎是孤例。

“義父子”現象與“胡人”有關

從南北朝時期起, 義父子現象開始出現。 如北魏時, “隱士趙逸來至京師, 汝南王拜為義父。 (《洛陽伽藍記》)”北齊時的權臣和士開, “富商大賈朝夕填門, 朝士不知廉恥者多相附會, 甚者為其假子(《北齊書》)”。 到了隋唐以後, 可以看到大量“義父子”現象。 如安祿山先是被幽州節度張守矽“養為子”, 後來還申請成為楊貴妃的養兒。 安祿山自己也熱衷於收養義子, 曾經“養同羅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余人為假子(《安祿山事蹟》)”, 蔚為壯觀。 唐末五代, 認“義父子”現象更是極為盛行,

當時軍閥無不收養義子。 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假子義兒很多, 甚至建立起了“義兒軍”。 歐陽修在寫《新五代史》時還專門立了《義兒傳》。

從以上事例我們隱隱約約可以看到, “義父子”現象的出現與發展莫不與北方少數民族(時稱“胡人”)有關。 從史料看, 早期建立義父子關係的雙方或一方必為“胡人”。 這一點不難理解, 漢人從先秦起就重視宗法制度, “父父、子子”關係極為嚴明。 而北方胡人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階段, “父親”的地位不算太高。 史載安祿山認楊貴妃為母, 每次覲見先拜楊貴妃後拜唐玄宗, 唐玄宗怪而問之, 安祿山回答:“臣是蕃人, 蕃人先母而後父。 ”(《新唐書》)既然父親不重要, 因此給別人當乾兒子也就不會當回事了。

再加上時處亂世, 爹(兒子)多力量大, 所以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時期, 我們才看到了大量胡人認義父子的現象。

明白了這一點, 我們再回過頭看《三國志》裡記載的董卓與呂布“誓為父子”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三國志·董卓傳》說:“董卓字仲穎, 隴西臨洮人也。 少好俠, 嘗游羌中, 盡與諸豪帥相結。 後歸耕於野, 而豪帥有來從之者, 卓與俱還, 殺耕牛與相宴樂。 諸豪帥感其意, 歸相斂, 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 ”

董卓雖是漢人,但是與羌胡關係密切,他的手下多為西涼羌胡之兵,因此董卓是深受羌胡之風影響的。當時有人甚至直接罵他是“羌胡之種,毒害天下(《後漢書》)”。再說呂布,他是“五原郡九原人也(《三國志》)”,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包頭,也是胡漢雜處之地。

而“互為父子”在胡人、蒙古、匈奴等北方民族中是很常見的一種效忠方式,也是一種比較鬆散的政治聯盟。三國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大雜燴的文化熔爐。許多胡人習俗傳入中原,這也就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中原人物。況且呂布還曾居住在胡漢雜處之地。因此從文化角度來講這種“互為父子”的關係,雖然超前但卻不是不可接受。

董卓雖是漢人,但是與羌胡關係密切,他的手下多為西涼羌胡之兵,因此董卓是深受羌胡之風影響的。當時有人甚至直接罵他是“羌胡之種,毒害天下(《後漢書》)”。再說呂布,他是“五原郡九原人也(《三國志》)”,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包頭,也是胡漢雜處之地。

而“互為父子”在胡人、蒙古、匈奴等北方民族中是很常見的一種效忠方式,也是一種比較鬆散的政治聯盟。三國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大雜燴的文化熔爐。許多胡人習俗傳入中原,這也就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中原人物。況且呂布還曾居住在胡漢雜處之地。因此從文化角度來講這種“互為父子”的關係,雖然超前但卻不是不可接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