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布列斯特要塞堅持三十二天的蘇軍戰士竟被判了二十五年徒刑?

不得不說, 蘇聯衛國戰爭的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從一開始就是註定失敗的。 但是蘇軍指戰員在戰鬥中可以說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即使是被關入戰俘營, 絕大部分官兵也是堅決鬥爭, 甚至組織越獄。

在歐洲, 戰爭中體面的投降很正常。 打不下去了, 彈藥耗盡, 沒必要抱著必死的決心去與敵人拼命。 放下武器, 雙方談好條件, 然後投降一方整理好軍服走出防禦工事, 紳士一樣地放下武器, 也不失軍人的尊嚴。

與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蘇軍指戰員最後寧死不屈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

是波蘭戰役中的西盤半島戰役。 在德軍的侵略中, 西盤半島與布列斯特要塞一樣, 都是首當其衝。 同樣是以少對多, 同樣是堅持了很長時間, 但蘇軍的死亡率遠遠大於波軍。 蘇軍也沒有像波軍一樣, 舉行一場體面的投降儀式。

▲西盤半島戰役中,

波軍指揮員漢裡克•蘇夏爾斯基少校軍容嚴整, 佩戴好勳章獎章, 手持軍刀向德軍投降。

布列斯特要塞的抵抗到底持續了多久, 一直以來, 蘇聯歷史學家們熱衷於發掘最後一個抵抗的戰士, 來證明要塞堅守時間之長, 發揮作用之大。 其實那只有象徵意義了。 真正成規模的抵抗在6月30日就已經沒有了。 德軍經過清剿後, 於7月8日正式宣佈攻克布列斯特要塞。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者的主要戰鬥歷程如下:

6月22日, 獨立反坦克炮兵第九十八營在發現德軍進攻後迅速構建了反坦克陣地, 但遭到德軍集火攻擊。 營長尼基京少校戰死, 殘部與科布林堡壘東側工事的步兵第四十四團殘部會和。

6月22日晚, 中央堡壘的守軍舉行了聯席會議,

步兵第四十四團後勤副團長祖巴喬夫大尉和步兵第八十四團政治副團長福明團政委成為中央堡壘守軍的軍、政指揮官, 步兵第四五五團化學兵主任維諾格拉多夫中尉任參謀長, 福明擁有最高指揮權, 他下達了《第一號作戰命令》。

6月24日, 德軍攻克科布林堡壘西側步兵第一二五團陣地, 營長沙布洛夫斯基大尉和他的家人被俘。

6月24日, 中央堡壘和科布林堡壘的聯絡被建立。 當晚, 福明決定兩個堡壘中的守軍同時強行突圍, 但大部被擊退。

6月29日, 邊防第九哨所所長科熱瓦托夫上尉率部攻擊西布格河上正在架設浮橋的德軍, 全部戰死。

6月30日, 德軍攻克整個中央堡壘, 中央堡壘臨時指揮所的三名指揮員步兵第八十四團政治副團長福明團政委、步兵第四十四團後勤副團長祖巴喬夫大尉、步兵第四五五團化學兵主任維諾格拉多夫中尉被俘;獨立內衛第一三二營布羅揚諾夫初級政治指導員與步兵第四五五團的官兵堅守陣地,

大部戰死。

6月30日, 德軍攻克科布林堡壘東側防禦工事, 步兵第四十四團、獨立反坦克炮兵第九十八營和獨立高射炮兵第三九三營最後的守衛者大部戰死, 精疲力竭者被俘, 第四十四團團長加夫裡洛夫少校失蹤。

7月初, 已經轉移到捷列斯波爾堡壘的步兵第三三三團某營主任副官波塔波夫上尉率百人向沃倫堡壘突圍, 遭到德軍包圍, 波塔波夫上尉戰死;跟隨突圍的該團器樂排列兵克雷巴被俘。

7月12日,

加夫裡洛夫少校奇跡般地在科布林堡壘出現, 並且糾集了十三名士兵, 試圖發起一次突圍。 加夫裡洛夫等十四人被打散, 隨後加夫裡洛夫藏在一個馬廄內, 以飼料充饑, 試圖養精蓄銳沖出重圍。

7月23日, 加夫裡洛夫少校被德軍發現, 激戰中一枚手榴彈將他炸傷, 加夫裡洛夫少校被俘。 他是公認的最後一名抵抗者。 雖然一直有人說要塞裡還有堅持戰鬥的士兵, 但是沒有材料支撐。 至此, 蘇軍已經堅守了三十二天。

▲彼得•謝爾蓋耶維奇•克雷巴(Пётр Сергеевич Клыпа,1926-1983),即影片中亞歷山大•阿基莫夫的原型,步兵第三三三團軍樂排列兵。他隨波塔波夫上尉突圍後被俘,隨即越獄,但很快又被德軍抓獲,戰後獲釋。1949年,彼得因好友犯罪未及時揭發被定為同案犯,判處有期徒刑二十五年,發配西伯利亞的馬加丹服刑。1956年,正在為撰寫《布列斯特要塞》走訪當事人的斯米爾諾夫得知了彼得的消息,於是上書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要求重審彼得的案子。於是,彼得被迅速改判無罪,釋放後成為英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斯米爾諾夫的紀實文學序言裡有這麼一句話:“我們黨及其二十次代表大會結束了史達林個人崇拜時期法制遭到破壞的現象和種種錯誤。”彼得僅僅因為可能的包庇罪被判了二十五年,而斯米爾諾夫用要塞守衛者的身份就為彼得翻了案——這也許是另一個極端的踐踏法制。不過也可以看出,蘇聯和俄羅斯對戰爭英雄的重視,也值得外人深思。

▲影片中以彼得•克雷巴為原型的亞歷山大•阿基莫夫。

▲弗拉基米爾•瓦西裡耶維奇•沙布洛夫斯基大尉(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Шабловский,1908-1941),步兵第一二五團的營長。戰爭爆發當天,該團主力均駐紮在要塞外,沙布洛夫斯基回要塞過週末,結果趕上戰爭。堅守二日後,他與家人一同被俘。在押送的路上,沙布洛夫斯基與其他戰俘投河自盡。

▲沙布洛夫斯基的妻子加琳娜•科爾涅伊維娜•沙布洛夫斯卡婭(Галину Корнеевну Шабловскую),與丈夫一起被捕,後被釋放。釋放後的加琳娜參加了遊擊隊的週邊組織,以普通居民的身份為遊擊隊工作,1943年被德軍逮捕並執行絞刑。

▲影片中最後雙雙自殺的蘇軍軍官夫婦,有中國影評者說他們就是沙布洛夫斯基大尉夫婦,其實不然。這位元軍官袖口有政工標誌,說明他的軍銜不是大尉,而是高級政治指導員。根據製片方的介紹,這位高級政治指導員叫波切爾尼科夫。他們夫妻雙雙犧牲的劇情可能參考了沙布洛夫斯基大尉的事蹟。

▲伊萬•尼古拉耶維奇•祖巴喬夫大尉(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Зубачёв,1898-1944),步兵第四十四團後勤副團長,參加過蘇俄國內戰爭、蘇波戰爭和蘇芬戰爭。1940年,時任該團三營營長的他面對沒有暴露軍銜符號的第四集團軍軍長、後來的著名戰將崔可夫,鐵面無私,上演了崔可夫版“列寧與衛兵”的故事,得到了高度評價。1944年,祖巴喬夫在戰俘營病死。

▲影片中的祖巴喬夫,與真實的祖巴喬夫外形差距挺大。電影中,身為步兵第四十四團的副團長一開始就呆在步兵第八十四團的營區裡喝酒下棋,應該是為了故事開展得更緊湊。

▲阿納托利•亞曆山德羅維奇•維諾格拉多夫中尉(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иноградов,1912-1975),步兵第四五五團化學兵主任。被俘後,曾經三次組織越獄。最終維諾格拉多夫中尉逃出了集中營。

▲影片中的維諾格拉多夫中尉。

▲安德列•米特羅凡諾維奇•科熱瓦托夫上尉(Андрей Митрофанович Кижеватов,1907-1941),邊防第九哨所所長。他戰死後,他的一家老小被德軍俘虜,1942年全家被德軍殺害。1965年,蘇聯最高蘇維埃追授他“蘇聯英雄”稱號。

▲彼得•米哈伊洛維奇•加夫裡洛夫少校(Пёт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аврилов,1900-1979),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最著名的指揮員,也是已知最後一個被俘的要塞保衛者。加夫裡洛夫少校在戰俘營中迎來了勝利。作為戰俘,他通過了審查,沒有受到太多的不公待遇就恢復了工作,前往西伯利亞管理日軍戰俘營。1957年,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影片中的加夫裡洛夫少校。

蘇軍所謂的持續了三十多天的抵抗,真正能起到牽制德軍兵力的實際上只有九天,而且這九天裡只有一個步兵師被蘇軍牽制。但是要塞守軍戰至最後一刻,寧死不屈,直至彈盡糧絕的抵抗精神激勵了戰爭中的蘇軍——雖然只是以“傳說”的方式在蘇軍中流傳,畢竟布列斯特是敵軍佔領區的後方,信息隔斷。當要塞守軍的事蹟大白于天下時,已經是十多年後了。

隨著布列斯特要塞事蹟逐漸為人們所知,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布列斯特要塞也成為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象徵著蘇軍拼死保衛祖國、堅決戰鬥的崇高精神,也成為了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勝利圖騰。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林克濟

▲彼得•謝爾蓋耶維奇•克雷巴(Пётр Сергеевич Клыпа,1926-1983),即影片中亞歷山大•阿基莫夫的原型,步兵第三三三團軍樂排列兵。他隨波塔波夫上尉突圍後被俘,隨即越獄,但很快又被德軍抓獲,戰後獲釋。1949年,彼得因好友犯罪未及時揭發被定為同案犯,判處有期徒刑二十五年,發配西伯利亞的馬加丹服刑。1956年,正在為撰寫《布列斯特要塞》走訪當事人的斯米爾諾夫得知了彼得的消息,於是上書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要求重審彼得的案子。於是,彼得被迅速改判無罪,釋放後成為英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斯米爾諾夫的紀實文學序言裡有這麼一句話:“我們黨及其二十次代表大會結束了史達林個人崇拜時期法制遭到破壞的現象和種種錯誤。”彼得僅僅因為可能的包庇罪被判了二十五年,而斯米爾諾夫用要塞守衛者的身份就為彼得翻了案——這也許是另一個極端的踐踏法制。不過也可以看出,蘇聯和俄羅斯對戰爭英雄的重視,也值得外人深思。

▲影片中以彼得•克雷巴為原型的亞歷山大•阿基莫夫。

▲弗拉基米爾•瓦西裡耶維奇•沙布洛夫斯基大尉(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Шабловский,1908-1941),步兵第一二五團的營長。戰爭爆發當天,該團主力均駐紮在要塞外,沙布洛夫斯基回要塞過週末,結果趕上戰爭。堅守二日後,他與家人一同被俘。在押送的路上,沙布洛夫斯基與其他戰俘投河自盡。

▲沙布洛夫斯基的妻子加琳娜•科爾涅伊維娜•沙布洛夫斯卡婭(Галину Корнеевну Шабловскую),與丈夫一起被捕,後被釋放。釋放後的加琳娜參加了遊擊隊的週邊組織,以普通居民的身份為遊擊隊工作,1943年被德軍逮捕並執行絞刑。

▲影片中最後雙雙自殺的蘇軍軍官夫婦,有中國影評者說他們就是沙布洛夫斯基大尉夫婦,其實不然。這位元軍官袖口有政工標誌,說明他的軍銜不是大尉,而是高級政治指導員。根據製片方的介紹,這位高級政治指導員叫波切爾尼科夫。他們夫妻雙雙犧牲的劇情可能參考了沙布洛夫斯基大尉的事蹟。

▲伊萬•尼古拉耶維奇•祖巴喬夫大尉(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Зубачёв,1898-1944),步兵第四十四團後勤副團長,參加過蘇俄國內戰爭、蘇波戰爭和蘇芬戰爭。1940年,時任該團三營營長的他面對沒有暴露軍銜符號的第四集團軍軍長、後來的著名戰將崔可夫,鐵面無私,上演了崔可夫版“列寧與衛兵”的故事,得到了高度評價。1944年,祖巴喬夫在戰俘營病死。

▲影片中的祖巴喬夫,與真實的祖巴喬夫外形差距挺大。電影中,身為步兵第四十四團的副團長一開始就呆在步兵第八十四團的營區裡喝酒下棋,應該是為了故事開展得更緊湊。

▲阿納托利•亞曆山德羅維奇•維諾格拉多夫中尉(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иноградов,1912-1975),步兵第四五五團化學兵主任。被俘後,曾經三次組織越獄。最終維諾格拉多夫中尉逃出了集中營。

▲影片中的維諾格拉多夫中尉。

▲安德列•米特羅凡諾維奇•科熱瓦托夫上尉(Андрей Митрофанович Кижеватов,1907-1941),邊防第九哨所所長。他戰死後,他的一家老小被德軍俘虜,1942年全家被德軍殺害。1965年,蘇聯最高蘇維埃追授他“蘇聯英雄”稱號。

▲彼得•米哈伊洛維奇•加夫裡洛夫少校(Пёт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аврилов,1900-1979),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最著名的指揮員,也是已知最後一個被俘的要塞保衛者。加夫裡洛夫少校在戰俘營中迎來了勝利。作為戰俘,他通過了審查,沒有受到太多的不公待遇就恢復了工作,前往西伯利亞管理日軍戰俘營。1957年,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影片中的加夫裡洛夫少校。

蘇軍所謂的持續了三十多天的抵抗,真正能起到牽制德軍兵力的實際上只有九天,而且這九天裡只有一個步兵師被蘇軍牽制。但是要塞守軍戰至最後一刻,寧死不屈,直至彈盡糧絕的抵抗精神激勵了戰爭中的蘇軍——雖然只是以“傳說”的方式在蘇軍中流傳,畢竟布列斯特是敵軍佔領區的後方,信息隔斷。當要塞守軍的事蹟大白于天下時,已經是十多年後了。

隨著布列斯特要塞事蹟逐漸為人們所知,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布列斯特要塞也成為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象徵著蘇軍拼死保衛祖國、堅決戰鬥的崇高精神,也成為了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勝利圖騰。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林克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