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咬指甲是一種心理暗示疾病

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 是指反復咬指甲的行為。 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 多見於3~6歲兒童, 男女均可發病。 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 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

咬指甲的4種壞處

1、牙齒磨損

白天咬指甲, 晚上睡覺就可能會磨牙, 這對牙齒傷害也很大, 容易導致牙齒磨損。

2、損壞甲床

喜歡咬指甲的人, 指甲頂端常常凹凸不平, 不能覆蓋指端, 而且手指甲周圍皮膚也經常被咬出血, 嚴重的可併發感染如甲床炎、甲溝炎, 長期如此, 甲床被損壞後, 還會導致整個指甲脫落或變形。

3、引起腸胃炎

指甲是各種真菌、細菌的藏身之地, 經常咬指甲的人, 更容易病從口入, 引起腸胃炎。 特別是小孩子, 喜歡東摸摸、西碰碰的, 手上的細菌更多。

4、口腔細菌繁殖

2007年, 土耳其科學家就給59人做了一個測試, 在咬指甲的人群中, 有76%的人嘴裡滋生了各種令人作嘔的細菌。

而沒有咬過指甲的人裡, 只有26.5%的人才會這樣。

心理暗示

咬指甲並不是小孩的專利, 很多成人也會咬指甲的經歷。 在心理學上來說, 其實啃咬指甲, 有時反映出一種心理情緒。 往往與情緒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有關。

我們在不經意間咬指甲, 如果有意識的注意一下, 就會知道,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在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之下, 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

法國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民意測試以檢查什麼人愛咬指甲和咬指甲是在什麼情境下。 研究顯示, 法國人愛咬指甲大都與他們的工作有關。

26%以上的人稱, 在考慮與他們工作相關的事情時愛咬指甲。 奇怪的是, 購物是咬指甲的第二個原因:咬指甲可能代表作抉擇的折磨。 考慮經濟形勢和對父母和孩子的關注排為第三。

也就是說, 我們咬指甲, 是因為我們有壓力, 通過咬指甲來放鬆壓力, 同時我們考慮決擇難以決擇的問題時, 也會咬指甲。

心理學家認為, 咬指甲來緩解壓力是由於在小時候這種行為被強烈的提醒, 來源於父母強烈的提醒, “咬指甲”這個行為, 可能反倒被保留下來, 甚至越演越厲害, 那麼慢慢這個行為就成了這個孩子一個固定的情緒的一個釋放和一個關係的再現。 懲罰也可以強化, 一個孩子因為一件事情被罵被打, 這可能是一種強化, 這種強化就會讓他這個行為變本加厲。 這種行為可能延續到成年。

治療應從心理干預開始

1、心理治療

行為限制。 即當幼兒咬指甲時, 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 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贊允, 通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正面引導。則是對合作的年長兒講清道理,使其意識到咬指甲是一種行為偏離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鼓勵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身心健康發育。

咬指甲癖的治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矯治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故家長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還要增強患兒的信心。採取父母監督和孩子自我監督相結合的方法,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就能戒除咬指甲癖這一行為偏離。

2、找原因

家長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打罵或懲罰非但無益,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通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正面引導。則是對合作的年長兒講清道理,使其意識到咬指甲是一種行為偏離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鼓勵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身心健康發育。

咬指甲癖的治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矯治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故家長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還要增強患兒的信心。採取父母監督和孩子自我監督相結合的方法,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就能戒除咬指甲癖這一行為偏離。

2、找原因

家長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打罵或懲罰非但無益,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