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小米5C評測:澎湃S1第一炮 纖薄簡約

小米5C:小米自主處理器第一炮

小米5C正式發佈了, 但是在小米的那場發佈會上, 主角卻並非這款小米5C, 而是它的核心——小米首款自主晶片澎湃S1, 小米5C作為首款搭載該處理器的手機產品, 似乎徹頭徹尾的成了它的陪襯。

其實作為首款搭載澎湃S1處理器的手機, 小米5C對於小米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畢竟它是小米自主研發晶片的首場考試, 說嚴重點, 它甚至決定著小米自主研發晶片這條路能不能繼續走下去。

距離小米4C的推出, 已經1年多的時間了, 小米4C是作為次旗艦級別手機推出的, 而小米5C的1499元價格來看, 與小米4C的定位別無二致, 那麼這款被小米寄予厚望的小米5C能否給小米帶來新的機遇, 我們一同來使用一下。

注:測試中使用的小米5C是工程機, 與市售的量產機存在差異, 實際表現並不完全代表量產機實際表現。

小米5C基本參數
作業系統MIUI 8螢幕大小5.15英寸1080P解析度處理器澎湃S1處理器工藝28nm圖形處理器Mali-T860 MP4機身存儲3GB+64GB後置攝像頭1200萬圖元網路制式移動制式電池容量2860mAh快充支援9V/2A機身尺寸144.38mm*69.68mm*7.09mm可選顏色玫瑰金、金色、黑色售價1499元

7.09毫米纖薄設計 金屬玻璃遙相呼應

小米5C的設計主打輕薄, 5.15英寸的螢幕亦是小巧手機螢幕的黃金尺寸, 它可以保證單手握持的便捷操控, 同時也最大顯得的保證螢幕顯示的視覺效果。 小米5C整機尺寸144.38mm*69.68mm*7.09mm, 單手無論採用哪種握持方式, 都能完美的對手機進行操控。 135克的重量適中, 手持時不壓手。

小米5C的這塊5.15英寸螢幕, 表面覆蓋2.5D弧面玻璃, 在黑色配色的襯托之下, 熄屏時與機身融為一體, 熄屏視覺效果比較完美。

這塊螢幕解析度1920x1080, 具有550尼特的高亮度, 1500:1高對比, 94.4% NTSC色域, 支持色溫調節與護眼模式, 另外還支援2048級亮度調節, 對於亮度的調整更為平滑細微, 可以調節出最適合個人的螢幕亮度。 另外, 小米5C的邊框控制做得不錯, 幾乎看不到螢幕內的黑邊。

小米5C採用實體安卓觸控按鍵, 下巴部分較長, 與上方的額頭部分略顯不協調。 正中的HOME鍵大概是為了配合整機輕薄的主題, 因此將這個按鍵設計的非常細長, 單拉出來倒是挺好看的, 但是還是與較長的下巴不協調。 其實這部分有著足夠的面積, 完全可以放下一個較大的HOME鍵, 這樣大家用著舒心, 看著也習慣。 HOME鍵旁邊的兩個虛擬按鍵, 是兩個小圓點, 這也就是說, 它們的功能可以在系統中進行自訂, 這個功能很實用, 無論習慣哪只手持機, 均可以有著方便的按鍵功能。

額頭部分的設計就就看著順眼很多了,其採用完全的對稱設計,不過黑色版小米5C是看不到了,畢竟其光感已經完全隱藏在了黑色的配色之下。

小米5C的採用全金屬一體式設計,其天線分割仍然採用比較傳統的白條設計,不過白條被隱藏在了頂部和底部,底部在兩側位置,形成了一種平衡感。另外USB Type-C介面也位於底部正中,該介面可以正反隨意插,使用非常方便。

頂部設計比較簡約,同樣是兩條白帶在兩側裝飾,中間為紅外發射口,小米5C保留了3.5mm耳機介面,它也被放在了這裡。

背部是一個三段式設計,主體部分是完全的金屬材質,表面經過噴塗工藝處理,手感細膩,邊緣部分為具有弧度,與側邊進行過渡,握持手機時貼合手掌,舒適感優秀。分割區域的填充材料,小米選擇的是玻璃材質,而非紅米的聚碳酸酯,它將小米5C的檔次一下就拉高了。背部在金屬與玻璃兩種材料的遙相呼應下,沒有什麼什麼不足之處。

整體來看,小米5C的設計造型,完全符合其次旗艦的定位,材料使用沒得挑,做工品質也相當不錯,再加上7.09毫米的纖薄厚度,確實如小米所說,這是一款又薄又輕的手機。

澎湃S1處理器解析 性能主流成績過關

小米5C配置的核心,肯定是小米自主設計的澎湃S1,這款處理器的表現決定著小米5C的成敗。從小米開始做晶片到小米5C推出,一共只有28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說實話有些快。

而說起國內自主研發的晶片,我們難免要想起曾經的海思,沒有K3V2的磕磕絆絆,顯然就不會有現在麒麟系列的成功。澎湃S1作為小米的首款晶片產品,一帆風順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澎湃S1似乎也不會像K3V2初期有那麼多的問題。

畢竟松果的研發人員直接就來自於聯芯,是一批具有晶片設計經驗的人員,同時背靠大唐電信的聯芯,自然也有著技術和專利上的支援。同時澎湃S1使用ARM公版GPU,相容性遠比K3V2另闢蹊徑的GC4000強多了。

我們來看看澎湃S1的一些主要規格,並與高通聯發科此定位的主流處理器比較一番,這裡我們選擇的是高通驍龍625與聯發科Heilo P20,這兩款無疑是目前中端市場的主力產品。

首先說處理器工藝上,澎湃S1使用的是比較成熟的28nm工藝,雖說其成熟,但確實是現在較為落後的工藝,14nm工藝的驍龍625與16nm工藝的Heilo P20,在工藝上的優勢都要遠超澎湃S1。小米選擇28nm工藝,顯然是看重其成熟與比較廉價,另外28nm工藝有著充足的產能,14nm與16nm大家都知道好,但是高端晶片都在搶著這點產能,說句現實一點的話,澎湃S1現在的數量級,根本拿不下,還不如去運用28nm的成熟工藝來累計經驗。

CPU核心上,澎湃S1採用4*A53 2.2GHz大核+4*A53 1.4GHz小核的Big.Little架構,對於性能和功耗都能有著較好的平衡;支援雙通道LPDDR3-933記憶體,支援eMMC 5.1快閃記憶體,雙14位ISP,最高支援3600萬圖元,並支援雙攝。

圖形方面則是使用ARM Mali-T860 MP4,這方面才是澎湃S1的優勢所在,無論是驍龍625的Ardeno 506,還是Helio P20的高頻Mali-P880,在圖形性能上都難敵澎湃S1多核心的優勢。

澎湃S1的另一項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其基帶可以通過OTA進行固件升級來增加功能。但在目前來說,網路支援上卻是澎湃S1的致命缺陷。小米5C僅有移動版一款機型,它只支援3模,只支援移動4G,1499元買個移動版手機,這在現在的手機市場上,可真就是個奇葩了。

不過小米5C卻可以通過後門來“曲線救國”,輸入*#*#1#*#*即可進入到松果助手中進行設置,在這裡可以打開五模,重啟過後即可使用聯通4G了。但小米5C依然是缺少全網通支持,並且只能支持到LTE Cat.4,這點完敗於所有競爭者。

存儲方面,小米5C只提供了3GB RAM+64GB ROM版本,這個存儲規格雖說在中端上是夠用,但可供選擇少,尤其是3GB RAM記憶體,相信不少使用者都更願意選擇4GB版本。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小米5C的性能表現,首先我們來看看跑分。在這裡我們並沒有去可以追求數位,只是告訴大家一下,處理器的差異性在哪裡。

澎湃S1的優勢明顯是在圖形上,其圖形得分明顯要跟其它兩款競品拉開了差距。在總分差不多的情況下,顯然具有更強圖形性能的澎湃S1是更有優勢的。

GeekBench比較偏重處理器CPU性能表現,澎湃S1與主要競爭對手驍龍625相比的話,單核性能略遜色,多核性能略強。與此前的安兔兔評測分數結合來看,倒是比較符合。澎湃S1呈現出一種圖形強、運算略遜的態勢。

再來看看遊戲性能的表現,遊戲《陰陽師》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均幀數為28幀(測試使用流暢畫質),不過《陰陽師》這款遊戲鎖定最高幀數為30幀。從幀數的曲線圖來看,除了場景切換與結算頁面會出現幀數極具降低的情況,主要的戰鬥介面基本全都頂到了30幀的極限。可以說小米5C對於主流的遊戲,均可以流暢運行。

總而言之,澎湃S1的定位和實際表現,無疑就是一款徹頭徹尾的中端處理器。在性能表現上完全符合這裡的水平線,甚至圖形性能上還能算得上是拔尖的。其作為小米首款自主處理器,顯然已經完美的完成任務了,相比於曾經K3V2的口誅筆伐,澎湃S1真的很出色了。對於小米松果,我們即不要一味的去貶低,也不要去捧殺,小米頂著壓力去做了,我們應該抱有肯定的態度,去客觀看待松果的下一款晶片。

大圖元面積+暗光增強 弱光拍照亮度足夠

小米5C被小米稱作又輕又薄的拍照手機,那麼拍照顯然就是其主打了。但光看拍照硬體規格的話,似乎卻於此不太相符。小米5C使用一顆1200萬圖元攝像頭,6P式鏡頭,F/2.2光圈,支持PDAF相位對焦。

小米5C在拍照上,真正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兩點,第一是澎湃S1處理器中的ISP暗光增強技術,它可以使暗光環境下的進光量提升150%,並具備雙重降噪能力,使暗部的細節得到最大的保留。第二就是1.25微米的大圖元面積,同樣可以明顯提升進光量。

拍照介面上我們非常熟悉就不多做介紹了,小米經典的拍照介面,上手簡單操控方便,就是功能上比起小米的高端機型要少一些。

小米5C拍照樣張:

大圖元面積與澎湃S1的獨特技術,確實對於小米5C的幫助不小。畫面精度、細節和感官上,都有著不錯的平衡。尤其是暗光環境下,畫面的亮度是足夠的,並且細節方面的保留也不錯。

電池容量無優勢 18W快充70分鐘充滿

小米5C的電池容量為2860mAh,單論電量來說,實在是不大,在考慮小米5C僅有7.09毫米的機身厚度下,這個電量也算是可以理解了,小米對於外觀的追求,是以妥協電池容量為代價的。

為了薄犧牲了電池空間

目前對於手機續航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電池電量上,這方面顯然不是小米5C的長處。而在省電方面,小米5C的螢幕尺寸適中,對於省電有些幫助,在處理器省電方面,雖說澎湃S1使用的A53核心功耗較低,也使用Big.Little架構來平衡性能和功耗,但澎湃S1的致命傷在於28nm工藝,在熱功耗和效率上就有所劣勢。

當然小米5C的實際耗電情況,我們還是實際使用一下為好,在測試中,我們關閉自動亮度,將亮度固定在上圖所示,並啟用均衡模式。

小米5C連續續航測試

小米5C在連續3小時的測試中,1小時遊戲《陰陽師》耗電20%,1小時線上高清視頻耗電13%,1小時網頁流覽耗電17%,3小時過後電量已經到達50%了,對於個別重度用戶來說,會存在無法撐過8小時的情況。

充電方面,小米方面並沒有過多的介紹,只是稱澎湃S1支持澎湃快充,支持9V/2A快速充電。小米5C所標配的充電器,則是一個小米18W自我調整快充,這個充電功率倒是中端機型的標配。

小米5C的實際充電速度是讓我們非常滿意的,從1%的電量開始充電,70分鐘過後即可充滿至100%,雖說較小的電池容量會充電速度會略有影響,不過這個速度還是有些超預期。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小米5C的充電速度,在50%之前處於全功率高速充電階段,在50%過後開始略有放緩,但充電功率依然很高,直到90%過後開始明顯放緩,大約經過15分鐘的涓流階段後,會將電池完全充滿。

對於小米5C的整體續航表現來看,我們稱其“用的快、充的也快”,2860mAh電池容量確實對續航有影響,這是小米5C為纖薄所付出的代價。澎湃S1處理器的28nm工藝,對於節流方面的貢獻也比較有限。

總結:澎湃S1首秀合格 但小米5C背負成本壓力

小米5C這款手機,其實就是承載著澎湃S1這款處理器的手機,可以說澎湃S1的表現,就決定了這款手機的表現。那麼澎湃S1是否做到了它應該做的呢?

筆者認為,澎湃S1作為小米的首款自主處理器,其已經出色的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打響了小米自主研發的第一炮。一款性能表現不錯,能跟市場主流的競爭者打得有來有回,對於澎湃S1,我們真的不能要求再多了,至少其表現比曾經的K3V2好太多了。

只有移動版可選

另外澎湃S1還肩負著小米打向國際的使命,背靠大唐電信的聯芯,是有著TD的專利的,這裡會省下大筆的專利費用。至於其它網路制式,小米確實還需要努力。

要說短板之處的話,澎湃S1也有著兩個。28nm的制程在現在來說並非是先進的工藝,這點倒是可以通過小米之後的努力去爭取到更先進的工藝,不過網路制式上,小米就需要儘快去改進了。

現在手機全網通才是大勢所趨,小米5C官方只有移動制式,這簡直天生就少了一大半的消費者,雖然我們可以“曲線救國”,但小米已經自主研發晶片,最終通過這種方式才實現雙4G制式,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回歸小米5C本身,其外觀設計相當優秀,完全稱得上是一流水準,拍照不錯,性能也有保障,就是電池容量再大一些就好了。

小米5C作為澎湃S1的首秀,就手機本身來說是合格了。不過參考其1499元的售價呢?競品先不說,上有1799元的小米5,下有紅米Note 4X咄咄逼人,若不是1599元的標準版小米5退市為5C讓道,小米5C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1499元的定價,顯然是在為澎湃S1背負成本,這是小米的無奈之舉。或許小米在這方面,還是要向華為取取經。表現不佳的K3V2,楞是憑藉著巨屏的Mate和設計個性十足的P6扛下來了。澎湃S1要比K3V2表現好,但也是與領先者有差距的,小米加強其他方面的特色,來渡過初期的艱難,應該是自主研發的一條靠譜道路。

額頭部分的設計就就看著順眼很多了,其採用完全的對稱設計,不過黑色版小米5C是看不到了,畢竟其光感已經完全隱藏在了黑色的配色之下。

小米5C的採用全金屬一體式設計,其天線分割仍然採用比較傳統的白條設計,不過白條被隱藏在了頂部和底部,底部在兩側位置,形成了一種平衡感。另外USB Type-C介面也位於底部正中,該介面可以正反隨意插,使用非常方便。

頂部設計比較簡約,同樣是兩條白帶在兩側裝飾,中間為紅外發射口,小米5C保留了3.5mm耳機介面,它也被放在了這裡。

背部是一個三段式設計,主體部分是完全的金屬材質,表面經過噴塗工藝處理,手感細膩,邊緣部分為具有弧度,與側邊進行過渡,握持手機時貼合手掌,舒適感優秀。分割區域的填充材料,小米選擇的是玻璃材質,而非紅米的聚碳酸酯,它將小米5C的檔次一下就拉高了。背部在金屬與玻璃兩種材料的遙相呼應下,沒有什麼什麼不足之處。

整體來看,小米5C的設計造型,完全符合其次旗艦的定位,材料使用沒得挑,做工品質也相當不錯,再加上7.09毫米的纖薄厚度,確實如小米所說,這是一款又薄又輕的手機。

澎湃S1處理器解析 性能主流成績過關

小米5C配置的核心,肯定是小米自主設計的澎湃S1,這款處理器的表現決定著小米5C的成敗。從小米開始做晶片到小米5C推出,一共只有28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說實話有些快。

而說起國內自主研發的晶片,我們難免要想起曾經的海思,沒有K3V2的磕磕絆絆,顯然就不會有現在麒麟系列的成功。澎湃S1作為小米的首款晶片產品,一帆風順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澎湃S1似乎也不會像K3V2初期有那麼多的問題。

畢竟松果的研發人員直接就來自於聯芯,是一批具有晶片設計經驗的人員,同時背靠大唐電信的聯芯,自然也有著技術和專利上的支援。同時澎湃S1使用ARM公版GPU,相容性遠比K3V2另闢蹊徑的GC4000強多了。

我們來看看澎湃S1的一些主要規格,並與高通聯發科此定位的主流處理器比較一番,這裡我們選擇的是高通驍龍625與聯發科Heilo P20,這兩款無疑是目前中端市場的主力產品。

首先說處理器工藝上,澎湃S1使用的是比較成熟的28nm工藝,雖說其成熟,但確實是現在較為落後的工藝,14nm工藝的驍龍625與16nm工藝的Heilo P20,在工藝上的優勢都要遠超澎湃S1。小米選擇28nm工藝,顯然是看重其成熟與比較廉價,另外28nm工藝有著充足的產能,14nm與16nm大家都知道好,但是高端晶片都在搶著這點產能,說句現實一點的話,澎湃S1現在的數量級,根本拿不下,還不如去運用28nm的成熟工藝來累計經驗。

CPU核心上,澎湃S1採用4*A53 2.2GHz大核+4*A53 1.4GHz小核的Big.Little架構,對於性能和功耗都能有著較好的平衡;支援雙通道LPDDR3-933記憶體,支援eMMC 5.1快閃記憶體,雙14位ISP,最高支援3600萬圖元,並支援雙攝。

圖形方面則是使用ARM Mali-T860 MP4,這方面才是澎湃S1的優勢所在,無論是驍龍625的Ardeno 506,還是Helio P20的高頻Mali-P880,在圖形性能上都難敵澎湃S1多核心的優勢。

澎湃S1的另一項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其基帶可以通過OTA進行固件升級來增加功能。但在目前來說,網路支援上卻是澎湃S1的致命缺陷。小米5C僅有移動版一款機型,它只支援3模,只支援移動4G,1499元買個移動版手機,這在現在的手機市場上,可真就是個奇葩了。

不過小米5C卻可以通過後門來“曲線救國”,輸入*#*#1#*#*即可進入到松果助手中進行設置,在這裡可以打開五模,重啟過後即可使用聯通4G了。但小米5C依然是缺少全網通支持,並且只能支持到LTE Cat.4,這點完敗於所有競爭者。

存儲方面,小米5C只提供了3GB RAM+64GB ROM版本,這個存儲規格雖說在中端上是夠用,但可供選擇少,尤其是3GB RAM記憶體,相信不少使用者都更願意選擇4GB版本。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小米5C的性能表現,首先我們來看看跑分。在這裡我們並沒有去可以追求數位,只是告訴大家一下,處理器的差異性在哪裡。

澎湃S1的優勢明顯是在圖形上,其圖形得分明顯要跟其它兩款競品拉開了差距。在總分差不多的情況下,顯然具有更強圖形性能的澎湃S1是更有優勢的。

GeekBench比較偏重處理器CPU性能表現,澎湃S1與主要競爭對手驍龍625相比的話,單核性能略遜色,多核性能略強。與此前的安兔兔評測分數結合來看,倒是比較符合。澎湃S1呈現出一種圖形強、運算略遜的態勢。

再來看看遊戲性能的表現,遊戲《陰陽師》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均幀數為28幀(測試使用流暢畫質),不過《陰陽師》這款遊戲鎖定最高幀數為30幀。從幀數的曲線圖來看,除了場景切換與結算頁面會出現幀數極具降低的情況,主要的戰鬥介面基本全都頂到了30幀的極限。可以說小米5C對於主流的遊戲,均可以流暢運行。

總而言之,澎湃S1的定位和實際表現,無疑就是一款徹頭徹尾的中端處理器。在性能表現上完全符合這裡的水平線,甚至圖形性能上還能算得上是拔尖的。其作為小米首款自主處理器,顯然已經完美的完成任務了,相比於曾經K3V2的口誅筆伐,澎湃S1真的很出色了。對於小米松果,我們即不要一味的去貶低,也不要去捧殺,小米頂著壓力去做了,我們應該抱有肯定的態度,去客觀看待松果的下一款晶片。

大圖元面積+暗光增強 弱光拍照亮度足夠

小米5C被小米稱作又輕又薄的拍照手機,那麼拍照顯然就是其主打了。但光看拍照硬體規格的話,似乎卻於此不太相符。小米5C使用一顆1200萬圖元攝像頭,6P式鏡頭,F/2.2光圈,支持PDAF相位對焦。

小米5C在拍照上,真正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兩點,第一是澎湃S1處理器中的ISP暗光增強技術,它可以使暗光環境下的進光量提升150%,並具備雙重降噪能力,使暗部的細節得到最大的保留。第二就是1.25微米的大圖元面積,同樣可以明顯提升進光量。

拍照介面上我們非常熟悉就不多做介紹了,小米經典的拍照介面,上手簡單操控方便,就是功能上比起小米的高端機型要少一些。

小米5C拍照樣張:

大圖元面積與澎湃S1的獨特技術,確實對於小米5C的幫助不小。畫面精度、細節和感官上,都有著不錯的平衡。尤其是暗光環境下,畫面的亮度是足夠的,並且細節方面的保留也不錯。

電池容量無優勢 18W快充70分鐘充滿

小米5C的電池容量為2860mAh,單論電量來說,實在是不大,在考慮小米5C僅有7.09毫米的機身厚度下,這個電量也算是可以理解了,小米對於外觀的追求,是以妥協電池容量為代價的。

為了薄犧牲了電池空間

目前對於手機續航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電池電量上,這方面顯然不是小米5C的長處。而在省電方面,小米5C的螢幕尺寸適中,對於省電有些幫助,在處理器省電方面,雖說澎湃S1使用的A53核心功耗較低,也使用Big.Little架構來平衡性能和功耗,但澎湃S1的致命傷在於28nm工藝,在熱功耗和效率上就有所劣勢。

當然小米5C的實際耗電情況,我們還是實際使用一下為好,在測試中,我們關閉自動亮度,將亮度固定在上圖所示,並啟用均衡模式。

小米5C連續續航測試

小米5C在連續3小時的測試中,1小時遊戲《陰陽師》耗電20%,1小時線上高清視頻耗電13%,1小時網頁流覽耗電17%,3小時過後電量已經到達50%了,對於個別重度用戶來說,會存在無法撐過8小時的情況。

充電方面,小米方面並沒有過多的介紹,只是稱澎湃S1支持澎湃快充,支持9V/2A快速充電。小米5C所標配的充電器,則是一個小米18W自我調整快充,這個充電功率倒是中端機型的標配。

小米5C的實際充電速度是讓我們非常滿意的,從1%的電量開始充電,70分鐘過後即可充滿至100%,雖說較小的電池容量會充電速度會略有影響,不過這個速度還是有些超預期。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小米5C的充電速度,在50%之前處於全功率高速充電階段,在50%過後開始略有放緩,但充電功率依然很高,直到90%過後開始明顯放緩,大約經過15分鐘的涓流階段後,會將電池完全充滿。

對於小米5C的整體續航表現來看,我們稱其“用的快、充的也快”,2860mAh電池容量確實對續航有影響,這是小米5C為纖薄所付出的代價。澎湃S1處理器的28nm工藝,對於節流方面的貢獻也比較有限。

總結:澎湃S1首秀合格 但小米5C背負成本壓力

小米5C這款手機,其實就是承載著澎湃S1這款處理器的手機,可以說澎湃S1的表現,就決定了這款手機的表現。那麼澎湃S1是否做到了它應該做的呢?

筆者認為,澎湃S1作為小米的首款自主處理器,其已經出色的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打響了小米自主研發的第一炮。一款性能表現不錯,能跟市場主流的競爭者打得有來有回,對於澎湃S1,我們真的不能要求再多了,至少其表現比曾經的K3V2好太多了。

只有移動版可選

另外澎湃S1還肩負著小米打向國際的使命,背靠大唐電信的聯芯,是有著TD的專利的,這裡會省下大筆的專利費用。至於其它網路制式,小米確實還需要努力。

要說短板之處的話,澎湃S1也有著兩個。28nm的制程在現在來說並非是先進的工藝,這點倒是可以通過小米之後的努力去爭取到更先進的工藝,不過網路制式上,小米就需要儘快去改進了。

現在手機全網通才是大勢所趨,小米5C官方只有移動制式,這簡直天生就少了一大半的消費者,雖然我們可以“曲線救國”,但小米已經自主研發晶片,最終通過這種方式才實現雙4G制式,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回歸小米5C本身,其外觀設計相當優秀,完全稱得上是一流水準,拍照不錯,性能也有保障,就是電池容量再大一些就好了。

小米5C作為澎湃S1的首秀,就手機本身來說是合格了。不過參考其1499元的售價呢?競品先不說,上有1799元的小米5,下有紅米Note 4X咄咄逼人,若不是1599元的標準版小米5退市為5C讓道,小米5C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1499元的定價,顯然是在為澎湃S1背負成本,這是小米的無奈之舉。或許小米在這方面,還是要向華為取取經。表現不佳的K3V2,楞是憑藉著巨屏的Mate和設計個性十足的P6扛下來了。澎湃S1要比K3V2表現好,但也是與領先者有差距的,小米加強其他方面的特色,來渡過初期的艱難,應該是自主研發的一條靠譜道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