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一生最憎惡的國家,好幾次都想要滅其國,最終老死不相往來

明朝, 國力強盛, 周圍的很多國家為了得到大國的庇護, 每年都會定期朝貢, 這也是大國想要展示本國威儀的一種方式, 想要四海誠服, 其中包括的國家有占城、娑羅、日本、真臘等等。 而在這些一眾小國中, 明太祖最討厭日本。 在朱元璋的書房中, 擺放了一把來自日本的扇子, 既然朱元璋討厭日本, 又為何要在書房中放置這個國家的扇子呢?

其實, 將扇子放在書房內並非想要供著它, 而是間接諷刺。 朱元璋在這把扇子上題了一首詩:

“國王無道民為賊, 擾害生靈神鬼怨。

觀天坐井亦何知, 斷發斑衣以為便。

君臣跣足語蛙鳴, 肆志跳樑於天憲。 ”

詩中主要諷刺了日本的君主橫行霸道, 民眾也毫無道德, 盡幹些偷雞摸狗之事, 甚至鄙視的認為日本的君臣走路不穿鞋、講話難聽就跟青蛙叫一樣、有失大雅。 那麼, 明太祖為何如此厭煩這個國家呢?

今天, 小編將帶領大家一一解讀這背後的故事。

1368年, 在朱元璋即位之初的這一年, 為了顯示國威昭告天下, 他命人持國書前往沿海各國, 其中就包括日本。 國書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元朝已在朱家的兵下宣告“破產”, 現在的天下都屬於我朱元璋, 若想保持長久的朝貢關係,

立刻派遣使者前來朝賀。 其他國家在收到國書後, 都立即進行準備, 向前來的使者詢問當今聖上喜好, 方可挑選。

但是, 唯獨日本, 遲遲沒有反應。

十四世紀的日本, 正處於兵荒馬亂時期。 1369年源氏後代發動政變, 滅掉前政府後輔佐了一個傀儡皇帝, 自稱“北朝”;而“前政府”的君王後醍醐在落敗而逃後, 不甘心, 想要東山再起, 於是在南部的吉野山再立政權。 小小的日本, 被瓜分稱兩部分——北王和南王, 二人都覺得自己是日本最合適的統治者, 二人對峙, 不分上下。

基於當時日本的情況, 連自己國家的主人都沒有確定, 怎麼又心思去為明朝君主挑選物品前去朝賀呢?

然而這只是日本惹怒明太祖的第一步。 不來朝賀也罷, 日本卻公然挑起沿海戰爭。

當時明朝剛定, 天下未全部太平, 被朱元璋大打跑的張士誠等人隱居在海上的孤島上。 日本方面趁中國未定, 於是決定偷偷前往沿海地區進行搶奪, 居住在孤島上的殘兵則煽風點火。 倭寇多次進行對沿海居民的搶奪, 引起當地官員的極其不滿,

也是在1369年, 朱元璋又派人前往日本, 同樣的帶了一份國書。

與之前那份國書不同的是, 這一封字字珠璣, 裡面充滿了來自一個東方大國君主的霸氣和尊嚴, 他對日本方面說:“如果不稱臣, 不取消倭寇, 那麼就等著自己國家消失吧。 ”然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這份霸氣的國書並沒有得到日本人的妥協, 反而派遣過去的五名使者都被後醍醐殺害。 消息傳到明太祖處, 皇帝十分生氣, 於是下令大力打擊倭寇, 遇海盜, 當斬。

原以為日本和明朝的關係會一直僵化下去,但最後妥協的還是日本。小國想要持久發展必須得到大國的庇護,日本就是這樣。1395年,日本終於派人前來朝貢,然而這一次的朝貢也讓皇帝好生惱怒。

按照規矩,外國使者來京的第一天將安排在會同官稍適休息,等到第二天才會被召見。在接見時,為了回應使者,君王一般會與其寒暄幾句。皇帝會問兩句話,第一是貴國的君主是否安康;第二句則是慰問使者,舟車勞頓辛苦與否。明太祖接見日本時,意外的多問了一句:“貴國的風俗怎麼樣啊?”一開始,明太祖只是隨口問問,然而沒想到訪京的日本使者似乎早有準備,於是整理妝容,微笑回答道: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與貴國相仿,百姓穿戴整齊,社會風氣良好,國富民安......”看到使者回答的頭頭是道並且回答內容與明太祖心中有出入,其中的傲慢可想而知。於是,朱元璋就:“惡其不恭,絕其貢獻,示欲征之意”。

那麼,為什麼如此厭惡日本的明朝不出兵將其拿下呢?面對如本一次又一次的無禮,明太祖究竟能忍多久呢?送去的國書也曾說不稱臣就滅了日本,為什麼沒有付諸行動呢?

其實,對於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來說,國家的平定是最重要的。並且明朝時期最重要的矛盾是在北方的一些殘留下來的蒙古軍,至於日本,隔著一個洋,勝負難定,保守的皇帝自然不願意冒這個險。所以在面對這些倭寇時,朱元璋所做出的反應便是防禦。如果死後的他知道後來的倭寇犯上行為不但沒有禁止反而愈加強烈,那麼說什麼在一開始他都會將日本拿下了。

原以為日本和明朝的關係會一直僵化下去,但最後妥協的還是日本。小國想要持久發展必須得到大國的庇護,日本就是這樣。1395年,日本終於派人前來朝貢,然而這一次的朝貢也讓皇帝好生惱怒。

按照規矩,外國使者來京的第一天將安排在會同官稍適休息,等到第二天才會被召見。在接見時,為了回應使者,君王一般會與其寒暄幾句。皇帝會問兩句話,第一是貴國的君主是否安康;第二句則是慰問使者,舟車勞頓辛苦與否。明太祖接見日本時,意外的多問了一句:“貴國的風俗怎麼樣啊?”一開始,明太祖只是隨口問問,然而沒想到訪京的日本使者似乎早有準備,於是整理妝容,微笑回答道: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與貴國相仿,百姓穿戴整齊,社會風氣良好,國富民安......”看到使者回答的頭頭是道並且回答內容與明太祖心中有出入,其中的傲慢可想而知。於是,朱元璋就:“惡其不恭,絕其貢獻,示欲征之意”。

那麼,為什麼如此厭惡日本的明朝不出兵將其拿下呢?面對如本一次又一次的無禮,明太祖究竟能忍多久呢?送去的國書也曾說不稱臣就滅了日本,為什麼沒有付諸行動呢?

其實,對於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來說,國家的平定是最重要的。並且明朝時期最重要的矛盾是在北方的一些殘留下來的蒙古軍,至於日本,隔著一個洋,勝負難定,保守的皇帝自然不願意冒這個險。所以在面對這些倭寇時,朱元璋所做出的反應便是防禦。如果死後的他知道後來的倭寇犯上行為不但沒有禁止反而愈加強烈,那麼說什麼在一開始他都會將日本拿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