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忽必烈是如何建立元朝的國號和都城的

忽必烈戰勝阿裡不哥, 確立了他在蒙古貴族中的統治地位。 但是, 這時西北諸兀露絲實際上各自分立, 大汗的統治地位和諸兀露絲與大汗的關係已不同於成吉思汗、窩闊台時代;和林也不再是政治的中心。

忽必烈以漢地為根基, 依靠漢人地主的支持奪得汗位, 因之不能不以漢地為中心, 建立起元朝的統治。

建國號

自從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建國以來, 以族名為國名, 稱大蒙古國, 而沒有象北魏和遼、夏、金那樣建立國號。 忽必烈稱汗後, 建年號“中統”, 但也沒有另立國名。 一二七一年十一月, 在建國十多年之後, 他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漸鞏固時, 才正式建國號為“大元”。 下詔說:“頃者耆宿(指子聰等)詣庭, 奏章申請, 謂既成于大業, 宜早定於鴻名”, “可建國號曰大元, 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忽必烈依據漢族的古代文獻《易經》, 改建國號為“大元”, 這就表明他所統治的國家,

已不只是屬於蒙古一個民族, 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繼續。

建都城

窩闊台建和林, 作為蒙占國家的統治中心。 忽必烈建開平, 成為稱汗建國的基地。 但忽必烈已將中原地區作為他的立國基礎, 開平顯然不適於作為國家的都城。 一二六三年五月, 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 作為駐夏的納缽。 一二六四年八月, 又下詔燕京(金中都, 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為中都, 作建都的準備。 、

僧子聰是忽必烈在和林最早信用的漢人幕僚。 一二六四年, 王鶚上奏, 說子聰“久侍藩邸, 積有歲年, 參帷幄之密謀, 定社稷之大計”, 應當讓他還俗作官。 忽必烈詔令僧子聰複姓劉氏, 賜名秉忠, 拜太保, 參領中書省事。 一二六六年, 忽必烈命劉秉忠在中都營築都城宮室。

同年, 又命已經致仕的張柔與行工部尚書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 提督宮城的修築工程。 劉秉忠等選擇金中都城東北, 太液池瓊華島的周圍, 作為新都的城址, 籌畫修築周回六十裡的新城。 忽必烈建立“大元”國號後, 一二七二年二月, 采劉秉忠議, 改中都為大都, 宣佈在此建都。 一二七三年, 大都宮殿建成。 次年正月元旦, 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 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 大部代替和林, 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 至此以後, 明、清兩代, 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 元大部的修建, 影響是深遠的。

造文字

忽必烈在漢地建國建都, 但他並不象遼太祖阿保機那樣“能漢語”, 更不象北魏孝文帝或金世宗、章宗那樣通曉漢文化。

蒙古貴族中通曉漢語文的人, 也為數極少。 忽必烈建國後, 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語言與文化。 一二六○年十二月, 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 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建國時, 曾由塔塔統阿依據畏兀字母拼寫蒙古語言, 製成蒙占文字行用。

這種文字已通用了近六十年。 忽必烈命八思巴新制蒙古字, 則是適應元朝多民族國家建立後的需要, 要求拼寫蒙古語的新字, 同時還能譯寫其他民族的語言, 主要是漢族的語言。 新字製成後, 一二六九年(至元六年)二月, 由忽必烈正式頒行。 原稱蒙古新字, 後改稱蒙古國字(通稱八思巴字), 成為國家法定的官方文字。 整個元朝統治時期,

凡是皇帝的詔旨和一切國家頒發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鈔幣等一律使用國字。 蒙古國字還用來翻譯漢文的經、史等文獻, 供蒙古貴族子弟學習, 加強了蒙、漢、藏等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交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 非小編原創,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 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