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廷玉說軍史丨我軍勳章、獎章、紀念章史話(連載二:抗日戰爭時期的獎章、紀念章)

崇 高 榮 譽——中國人民解放軍勳章、獎章史話

勳章、獎章、紀念章等軍事證章, 是軍人用熱血與生命鑄就的崇高榮譽。 勳章、獎章、紀念章等軍事證章的歷史, 是人民解放軍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從不同側面見證和反映了人民解放軍建設和作戰的歷史。

《廷玉說軍史丨我軍勳章、獎章、紀念章史話》共分為四各部分, 分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勳章獎章;抗日戰爭時期的獎章、紀念章;解放戰爭時期的獎章、紀念章;社會主義時期的勳章、獎章四個部分。

今天, 我們為大家帶來《廷玉說軍史丨我軍勳章、獎章、紀念章史話》中第二部分:抗日戰爭時期的獎章、紀念章。

NO.2抗日戰爭時期的獎章、紀念章

抗日戰爭時期,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八路軍、新四軍在對日本侵略者浴血抗戰中, 廣泛開展革命英雄主義活動, 頒發各種獎章、紀念章、證章, 表彰英勇殺敵的英模人物和英雄群體。 這一時期的獎章, 種類比較多, 其中有戰鬥英雄獎章、學習英雄獎章、勞動英雄獎章、爆破英雄獎章、民兵英雄獎章、模範工作者獎章和一、二、三等功獎章等。 紀念章有會議紀念章、部隊紀念章、軍校紀念章、抗戰勝利紀念章、榮譽紀念章等。

中央軍委留守兵團司令部、政治部1944年頒發的“模範學習工作者”獎章

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葛振林、宋學義榮獲“勇敢頑強”獎章

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跳崖後,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犧牲, 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 身負重傷, 被老鄉救起。

晉察冀軍區為表彰五壯士的英雄事蹟,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 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聯名發出《晉察冀軍區關於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訓令》。

“訓令”指出, 馬寶玉等五同志“在戰鬥中表現了高度的英勇頑強果敢, 予敵寇以極大殺傷, 真正繼承與發揚了我八路軍的戰鬥作風。 在危急時, 寧死不屈, 最後遂跳懸崖捐軀殉國, 更表示了他們具有至死不屈的偉大的民族氣節”。 “訓令”號召軍區全體指戰員向五壯士學習, 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葛振林(右)、宋學義(左)合影

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烈士, 晉察冀軍區決定, 在烈士犧牲的地點建紀念碑, 並命名為“狼牙山三烈士碑”;授予三烈士為一團模範連7連的“榮譽戰士”, “每逢紀念日點名, 首先由榮譽戰士點起”。 [1]晉察冀軍區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 並授予“勇敢頑強”獎章。

[1] 1941年10月23日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出版的《抗敵三日刊》第318期。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頒發的“鐵軍前衛”獎章

山東軍區馬立訓榮獲“特等爆破英雄”獎章

馬立訓, 1920年出生于山東淄川縣一個礦工家族。 1940年參加八路軍, 被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4支隊12連。

馬立訓在部隊勤學苦練, 投彈、射擊、刺殺樣樣精通。

後來, 領導上還選派他學了半年多的工兵知識, 掌握了爆破技術。

馬立訓

1942年, 馬立訓所在連隊整編為山東縱隊1旅3團1連, 堅持在天寶山、尼山地區抗日鬥爭。 為粉碎敵人的堡壘政策, 馬立訓所在的3團許多人學會了爆破技術。 馬立訓使用炸藥爆破的技術, 在全團最好,在多次戰鬥中,他創造了屢爆屢勝的奇跡。

在孫徐戰鬥中,由於馬立訓及時準確的爆破,八路軍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此後,馬立訓所在3團又以爆破突擊手段,先後攻克費縣西高村,滕縣的馬山頭、王莊,鄒縣的後五村等日偽軍據點多處。八路軍使用的炸藥包賽過“神槍”,3團有一個“爆破大王”的傳說,使敵人聞風喪膽。

八路軍膠東軍區頒發的“民兵英雄模”獎章

1943年11月15日,馬立訓的爆破組隨突擊連攻打費縣城南40裡的東柱村。馬立訓奉命扛著炸藥包向敵炮樓運動,被炮樓裡的敵人發現,密集的火力壓得他抬不起頭來。連長命令機槍掩護,但封住了敵人這個槍眼,敵人的另一個槍眼又打開了。馬立訓心裡十分焦急,心想:就是掩犧牲,也要想辦法炸開炮樓,為突擊部隊打開通路!他發現身邊有一條小水溝,一個滾翻到溝裡,繞過小土堆往前爬。突然,一顆子彈從他帽子上擦過。他心裡一亮,脫下帽子,用樹枝頂上,插到右邊幾十步的地方,晃了幾下,然後迅速離開。敵人的步槍、機槍一齊朝這頂帽子打來。這時,馬立訓已沖到炮樓圍牆下,把綁縛炸藥包的木棒往地上一插,迅速點燃導火索。他順左牆根迅速離開,“轟隆”一聲巨響,炮樓的外牆被炸開了。緊接著一聲爆炸聲,內牆又被炸開了一個缺口。主力部隊迅速沖進圍寨內,與敵人展開激烈巷戰。敵人企圖搶佔和封鎖突破口。馬立訓率爆破組一齊把特製的炸藥包、手榴彈擲過去。部隊如潮水一股湧進東柱村,敵人迅速瓦解,紛紛繳械投降。這次戰鬥,共斃敵224名,俘敵1000名,繳獲各種槍支1000余支。

新四軍淮海軍分區政治部頒發的“戰鬥英雄”獎章

1944年,馬立訓所在的部隊發起了拔除平邑至城後公路上龐莊據點的戰鬥。已升任排長的馬立訓奉命帶領一名偵察員化裝潛入龐莊,對敵人的工事進行了偵察。5月24日夜,馬立訓率爆破組戰士,按照事先經過偵察制定的方案,迅速而隱蔽地接近龐莊南門。一名爆破手把一包炸藥塞入鹿砦,點燃導火索,迅速離開。馬立訓見敵人吊橋未收起,聽到“轟”的一聲響,不等上級命令,趁濃濃煙霧將第二個炸藥包送到圍門上返回。連長下令爆門時,靠在圍門上的炸藥包已經響了。轟隆隆的爆破聲驚醒了敵人,亂喊亂叫。敵人有的被震死,有的被埋在土裡,有的被炸得魂飛魄散。八路軍沖進去,迅速消滅了敵人。

1944年秋,馬立訓出席了八路軍山東軍區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特等爆破英雄”稱號和獎章。山東軍區還發出開展向馬立訓學習的決定。

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頒發的“模範工作者”獎章

作者簡介

吉林省公主嶺市人。1951年7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入伍。大學本科畢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編輯研究處處長兼館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專業技術4級、文職2級。獲解放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

全軍軍史專家庫首席軍史專家之一, 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常務理事,聶榮臻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特約軍史專家。

長期從事軍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華民族抗戰精神永存》、《多視角下的長征》、《中國軍校發展史》、《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解讀紅色見證》、《外軍名校與名將》、《跨世紀的輝煌》、《軍事證章史話》、《新中國十四次國慶大閱兵》、《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60年》、《解讀抗美援朝戰爭》、《臺灣五十年軍事史》、《黨史軍史研究文集》、《解讀抗日戰爭》、《紅軍不怕遠征難》等20餘部。其中多部獲國家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曾主持完成《中國軍校發展史》、《臺灣五十年軍事史》等全軍軍事科研課題。被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聘為《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歷代軍事人物”、“中國古代戰爭史”、“古代兵器”三個學科副主編。

曾被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聘請為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專家組專家。全軍軍事圖書、軍事期刊評審專家組專家。

(《國防時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新聞綜合類節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6:00-6:30 週六日6:15-6:30 ;播出頻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北京地區FM106.1)

本期編審:孫 利

責任編輯:聶宏傑、鐘紫舟

投稿郵箱:guofangshikong@qq.com

在全團最好,在多次戰鬥中,他創造了屢爆屢勝的奇跡。

在孫徐戰鬥中,由於馬立訓及時準確的爆破,八路軍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此後,馬立訓所在3團又以爆破突擊手段,先後攻克費縣西高村,滕縣的馬山頭、王莊,鄒縣的後五村等日偽軍據點多處。八路軍使用的炸藥包賽過“神槍”,3團有一個“爆破大王”的傳說,使敵人聞風喪膽。

八路軍膠東軍區頒發的“民兵英雄模”獎章

1943年11月15日,馬立訓的爆破組隨突擊連攻打費縣城南40裡的東柱村。馬立訓奉命扛著炸藥包向敵炮樓運動,被炮樓裡的敵人發現,密集的火力壓得他抬不起頭來。連長命令機槍掩護,但封住了敵人這個槍眼,敵人的另一個槍眼又打開了。馬立訓心裡十分焦急,心想:就是掩犧牲,也要想辦法炸開炮樓,為突擊部隊打開通路!他發現身邊有一條小水溝,一個滾翻到溝裡,繞過小土堆往前爬。突然,一顆子彈從他帽子上擦過。他心裡一亮,脫下帽子,用樹枝頂上,插到右邊幾十步的地方,晃了幾下,然後迅速離開。敵人的步槍、機槍一齊朝這頂帽子打來。這時,馬立訓已沖到炮樓圍牆下,把綁縛炸藥包的木棒往地上一插,迅速點燃導火索。他順左牆根迅速離開,“轟隆”一聲巨響,炮樓的外牆被炸開了。緊接著一聲爆炸聲,內牆又被炸開了一個缺口。主力部隊迅速沖進圍寨內,與敵人展開激烈巷戰。敵人企圖搶佔和封鎖突破口。馬立訓率爆破組一齊把特製的炸藥包、手榴彈擲過去。部隊如潮水一股湧進東柱村,敵人迅速瓦解,紛紛繳械投降。這次戰鬥,共斃敵224名,俘敵1000名,繳獲各種槍支1000余支。

新四軍淮海軍分區政治部頒發的“戰鬥英雄”獎章

1944年,馬立訓所在的部隊發起了拔除平邑至城後公路上龐莊據點的戰鬥。已升任排長的馬立訓奉命帶領一名偵察員化裝潛入龐莊,對敵人的工事進行了偵察。5月24日夜,馬立訓率爆破組戰士,按照事先經過偵察制定的方案,迅速而隱蔽地接近龐莊南門。一名爆破手把一包炸藥塞入鹿砦,點燃導火索,迅速離開。馬立訓見敵人吊橋未收起,聽到“轟”的一聲響,不等上級命令,趁濃濃煙霧將第二個炸藥包送到圍門上返回。連長下令爆門時,靠在圍門上的炸藥包已經響了。轟隆隆的爆破聲驚醒了敵人,亂喊亂叫。敵人有的被震死,有的被埋在土裡,有的被炸得魂飛魄散。八路軍沖進去,迅速消滅了敵人。

1944年秋,馬立訓出席了八路軍山東軍區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特等爆破英雄”稱號和獎章。山東軍區還發出開展向馬立訓學習的決定。

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頒發的“模範工作者”獎章

作者簡介

吉林省公主嶺市人。1951年7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入伍。大學本科畢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編輯研究處處長兼館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專業技術4級、文職2級。獲解放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

全軍軍史專家庫首席軍史專家之一, 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常務理事,聶榮臻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特約軍史專家。

長期從事軍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華民族抗戰精神永存》、《多視角下的長征》、《中國軍校發展史》、《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解讀紅色見證》、《外軍名校與名將》、《跨世紀的輝煌》、《軍事證章史話》、《新中國十四次國慶大閱兵》、《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60年》、《解讀抗美援朝戰爭》、《臺灣五十年軍事史》、《黨史軍史研究文集》、《解讀抗日戰爭》、《紅軍不怕遠征難》等20餘部。其中多部獲國家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曾主持完成《中國軍校發展史》、《臺灣五十年軍事史》等全軍軍事科研課題。被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聘為《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歷代軍事人物”、“中國古代戰爭史”、“古代兵器”三個學科副主編。

曾被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聘請為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專家組專家。全軍軍事圖書、軍事期刊評審專家組專家。

(《國防時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新聞綜合類節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6:00-6:30 週六日6:15-6:30 ;播出頻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北京地區FM106.1)

本期編審:孫 利

責任編輯:聶宏傑、鐘紫舟

投稿郵箱:guofangshikong@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