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高宗讓兩大將守衛父親陵墓,兩將卻監守自盜,破壞陵墓,咋回事

上元三年(西元676年), 大唐發生了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負責守衛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的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左監門衛中郎將範懷義竟然狗膽包天,

破壞昭陵!

這、這是咋回事兒?

昭陵始建於貞觀十年(西元636年), 當時, 長孫皇后臨終前要求儉薄, “請因山而葬, 不需起墳”。 所以, 陵墓以離長安城一百多裡外的九嵕山為陵, 由大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擔任總設計師, 仿照長安城的建制而掘, 後又加建了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 以及程咬金、魏征、秦瓊、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李勣等功臣陪葬墓, 共有近一百八十餘座, 規模宏大, 占地面積廣。

守衛陵墓, 本身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兒。 但看守這麼龐大的一個陵墓群, 有一個問題, 就是由這陵墓群輻射所至的有效管理或守衛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誰也說不清楚。 你可以說“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也可以按唐太宗所說:“王者以天下為家, 何必物在陵中, 乃為己有。 ”似乎哪兒都管得著, 又似乎哪兒都不用管。 真要管, 這地方太大了, 你的能力有限, 也難管得上。

也許, 是基於這個界限的模糊性, 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認為, 昭陵的覆蓋面積應該在整個九嵕山山脈內,

即九嵕山山脈之外, 就不屬於昭陵的範圍之內了。

於是, 千不該萬不該, 權善才指揮軍士砍伐了好幾棵九嵕山山脈附近的柏樹, 並將這幾棵柏樹當做建材建設軍營用了。

要說, 砍了就砍了, 這幾棵柏樹既非九嵕山上所植, 而且, 這九嵕山包括九嵕山周圍百里無不鬱鬱蔥蔥, 長滿了數不清的柏樹、檜樹、松樹, 用森林來形容也不足為過, 這事兒如果沒人提, 根本就不算個事。

可是, 偏偏, 中郎將範懷義衛隊中有一個侍衛軍士在昭陵值班時違反了軍法, 權善才依法查辦了他, 和這侍衛軍士結下了梁子。

心懷怨恨的侍衛軍士為了報復, 潛入長安, 鍥而不捨地求見唐高宗, 惡人先告狀, 說權善才對先帝心存不敬,

故意派人砍伐昭陵的柏樹, 猥褻先帝。

說這些的時候, 該侍衛軍士的眼中帶淚、臉帶悲傷, 聲音充滿了哀愁和傷感。

這還得了?!

唐高宗像被點燃了的炮仗, 啪的一下, 從龍椅上跳了起來, 好你個無法無天的權善才, 看老子不剁了你!

他一迭聲的下詔令, 將權善才下獄, 交大理寺查明情況, 嚴懲不貸。

大理寺諸官沒能充分領會國家領導人的意圖, 還在一本正經地走法律程式, 對權善才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調查, 調查來調查去, 嗨, 不就是砍了離九嵕山幾十裡開外的幾棵柏樹嗎?哪犯得上這麼上綱上線?再者說了, 就算按唐高宗所說, 權善才真的是砍上昭陵陵區的柏樹, 依照大唐法律, 也罪不至死啊。

大家一核計, 都說,

皇上發這麼大的火, 那就當是砍上陵區上的樹來處理吧, 判個撤職查辦好了。

對, 就撤職查辦。

審判結果遞交上來, 唐高宗一看, 馬上拉長了臉, 什麼?才撤職查辦?太輕了太輕了, 朕如果不砍下權善才的狗頭, 天下人還不戳著朕的脊背梁說朕對先帝薄情寡義、說朕是個不忠不孝的大昏君?

不行, 為了成就朕的孝義之名, 最主要是的為了讓朕能好好出一口氣, 權善才必須死!

唐高宗這麼在乎孝子之名, 其實是有原因的。 因為, 他所心愛的武則天曾是唐太宗的女人啊。 兒子娶了老子的女人, 在忠孝方面, 可是要減分的啊。 為了能把失掉的分加回來, 高宗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努力了, 也特別忌諱別人說他不孝。

唐高宗將審判結果駁回, 要求重審,並明確對大理寺作了指示:權善才大逆不道,斬立決!

大理寺諸官一看,傻了眼。

好吧,斬就斬吧,整個國家都是你唐高宗的了,您要斬誰和不斬誰還不得由您說了算?權善才,可不要怪哥們不講義氣,權善才,一路走好!

大夥兒一致通過,準備改判權善才為死刑。

眼看權善才的命運就這麼定下來了。

幸虧,朝中有一個和宋朝鐵麵包青天齊名的神探狄仁傑!

狄仁傑忽地站了起來,說,國家的法度哪能因為君主一個人的心情說改變就改變?這也太兒戲了,我不同意!

不同意?大家大出意料,都不由自主地輕輕“噓”了一聲,愣愣的看著狄仁傑。

半晌,有人弱弱地說了一句,不同意,不同意你就找皇上說理去,犯不上要大家一起擔待。

去就去,怕什麼?!

狄仁傑面無懼色,氣赳赳地上朝面聖,理直氣壯對唐高宗說:“法是陛下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

高宗勃然變色,說:“權善才膽大包天,竟然砍伐了我父皇陵墓上的柏樹,陷我於不孝,朕知卿乃好法官,然善才等終須死。”

狄仁傑據理諫爭,愛才護才的大理卿張文瓘擔心他吃虧,對他又是使眼色,又是跺腳,卻均不能使他停止。

張文瓘看高宗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實在急得不行,便揮動笏板連連擊打狄仁傑的後背,嘴裡叫道:“朝廷之上不得放肆,快退下,快退下!”

狄仁傑置之不理,繼續力爭,還據經引典,列舉了漢朝張釋之辦理高廟一案和曹魏朝辛毗引裾一事來勸諫高宗說:“自古以來,大家都說逆龍鱗、忤人主,犯顏直諫是最難做的難事,臣卻不這麼認為。這件事得分對象。如果勸諫的物件是桀、紂之類的暴君,那當然難了;而如果勸諫的物件是是堯、舜一類的明君,那就不難了。臣如今所勸諫的物件就是堯、舜一類的明君啊,所以用不著擔心會遭受到忠臣比干所遭受到的誅殺。當年漢文帝時有人偷盜漢高祖廟堂裡所貢奉的玉環,漢文帝要將偷盜之人處以滅族之罪,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帝要遷移冀州十萬戶將士家屬以充實河南,辛毗引裾而諫,終被納用。可見,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如果陛下不採納微臣之言,微臣瞑目之後,到了陰間,當會羞見張釋之、辛毗二人。”

狄仁傑的勸諫頗為巧妙,先拿桀、紂和堯、舜兩種形成鮮明對比的正邪君主讓高宗對號入座,然後又自作主張地把高宗捧上堯、舜同等高度的位置,讓高宗拉不下臉面,再列舉了漢文帝聽從了張釋之的勸諫、魏文帝也聽從了辛毗的勸諫的事例,暗示高宗也是必然聽從自己勸諫的明君,讓高宗難以辯駁,卻又發不起怒來,可以說,勸諫已經成功了一半。

但高宗還是不甘心,悻悻地說:“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寬容,按法律雖然不能判死罪,但朕恨之深切,須在法外將殺之斬殺。”

狄仁傑答道:“國家制定了法律,公之於眾,無論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輕重來判處,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卻強要判處死刑的?刑法如果失去了定則和標準,天下萬民何所措其手足?陛下不聽臣所勸,要一意孤行、隨心所欲地改變法律,那就從今天開始吧。今日,陛下為了幾株柏樹就要殺掉一位將軍,試問千年以後人們會怎麼看待陛下呢?臣不肯奉詔殺權善才,是不能坐視陛下陷於無道啊!”

高宗再也無話可說,只好由大理寺維持了原判。

改日,高宗的怒氣散盡,回頭想起狄仁傑的話,越想越覺得狄仁傑的所說所做不無道理,於是,在朝廷上,當著百官的面,對狄仁傑說:“卿能守法,朕有法官。”詔命史官將此事編入國史。又說:“狄愛卿為能為權善才一人而糾正朕的錯誤,難道不能為朕糾正治理天下的錯誤嗎!”轉授狄仁傑侍御史之職。

要求重審,並明確對大理寺作了指示:權善才大逆不道,斬立決!

大理寺諸官一看,傻了眼。

好吧,斬就斬吧,整個國家都是你唐高宗的了,您要斬誰和不斬誰還不得由您說了算?權善才,可不要怪哥們不講義氣,權善才,一路走好!

大夥兒一致通過,準備改判權善才為死刑。

眼看權善才的命運就這麼定下來了。

幸虧,朝中有一個和宋朝鐵麵包青天齊名的神探狄仁傑!

狄仁傑忽地站了起來,說,國家的法度哪能因為君主一個人的心情說改變就改變?這也太兒戲了,我不同意!

不同意?大家大出意料,都不由自主地輕輕“噓”了一聲,愣愣的看著狄仁傑。

半晌,有人弱弱地說了一句,不同意,不同意你就找皇上說理去,犯不上要大家一起擔待。

去就去,怕什麼?!

狄仁傑面無懼色,氣赳赳地上朝面聖,理直氣壯對唐高宗說:“法是陛下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

高宗勃然變色,說:“權善才膽大包天,竟然砍伐了我父皇陵墓上的柏樹,陷我於不孝,朕知卿乃好法官,然善才等終須死。”

狄仁傑據理諫爭,愛才護才的大理卿張文瓘擔心他吃虧,對他又是使眼色,又是跺腳,卻均不能使他停止。

張文瓘看高宗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實在急得不行,便揮動笏板連連擊打狄仁傑的後背,嘴裡叫道:“朝廷之上不得放肆,快退下,快退下!”

狄仁傑置之不理,繼續力爭,還據經引典,列舉了漢朝張釋之辦理高廟一案和曹魏朝辛毗引裾一事來勸諫高宗說:“自古以來,大家都說逆龍鱗、忤人主,犯顏直諫是最難做的難事,臣卻不這麼認為。這件事得分對象。如果勸諫的物件是桀、紂之類的暴君,那當然難了;而如果勸諫的物件是是堯、舜一類的明君,那就不難了。臣如今所勸諫的物件就是堯、舜一類的明君啊,所以用不著擔心會遭受到忠臣比干所遭受到的誅殺。當年漢文帝時有人偷盜漢高祖廟堂裡所貢奉的玉環,漢文帝要將偷盜之人處以滅族之罪,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帝要遷移冀州十萬戶將士家屬以充實河南,辛毗引裾而諫,終被納用。可見,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如果陛下不採納微臣之言,微臣瞑目之後,到了陰間,當會羞見張釋之、辛毗二人。”

狄仁傑的勸諫頗為巧妙,先拿桀、紂和堯、舜兩種形成鮮明對比的正邪君主讓高宗對號入座,然後又自作主張地把高宗捧上堯、舜同等高度的位置,讓高宗拉不下臉面,再列舉了漢文帝聽從了張釋之的勸諫、魏文帝也聽從了辛毗的勸諫的事例,暗示高宗也是必然聽從自己勸諫的明君,讓高宗難以辯駁,卻又發不起怒來,可以說,勸諫已經成功了一半。

但高宗還是不甘心,悻悻地說:“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寬容,按法律雖然不能判死罪,但朕恨之深切,須在法外將殺之斬殺。”

狄仁傑答道:“國家制定了法律,公之於眾,無論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輕重來判處,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卻強要判處死刑的?刑法如果失去了定則和標準,天下萬民何所措其手足?陛下不聽臣所勸,要一意孤行、隨心所欲地改變法律,那就從今天開始吧。今日,陛下為了幾株柏樹就要殺掉一位將軍,試問千年以後人們會怎麼看待陛下呢?臣不肯奉詔殺權善才,是不能坐視陛下陷於無道啊!”

高宗再也無話可說,只好由大理寺維持了原判。

改日,高宗的怒氣散盡,回頭想起狄仁傑的話,越想越覺得狄仁傑的所說所做不無道理,於是,在朝廷上,當著百官的面,對狄仁傑說:“卿能守法,朕有法官。”詔命史官將此事編入國史。又說:“狄愛卿為能為權善才一人而糾正朕的錯誤,難道不能為朕糾正治理天下的錯誤嗎!”轉授狄仁傑侍御史之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