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選擇你?

圖片來自網路

又一年高考。

高考前兩天, 家裡就打了電話過來, 說是一個親戚要給我打電話, 問怎麼填大學志願?

我一聽頭大,

就跟老爹咕嚕兩句, 沒事別接這些活兒。 說是親戚, 肯定是我爸的朋友。

老爹當場在電話裡發飆, 說這事必須給他辦好。

那會手上事情太多, 根本不想再攬其他事。 而且, 這上大學就跟考狀元, 要是因為我的建議而沒上大學, 那罪過就大了。 尤其是成績中等偏上的, 高不成低不就, 就更難選擇。

所以, 老爹的話讓我火大, 說這大學又不是我開的, 我說能上就能上。 可

老爹是個比較倔強的人, 他答應別人的事情, 必須給辦好。 他啥也不跟我多說, 讓我好好給那個親戚參謀參謀。

沒有辦法, 我只能答應下來。 老爹又是個要面子的人, 哪怕心裡一百個不樂意, 也還得好好準備, 別到時真的誤人子弟。

在我看來, 不同分數段的學生在選擇大學上的難易度還真不一樣。

在通常情況下, 我簡單將其歸納, 具體如下:

從高考分數段分佈來看, 總體呈幾何分佈狀。 分數高和分數低的學生在大學選擇上是比較容易的, 原因是可選擇的大學比較少, 但具體情況有所差異:

(1)分數高的大多數是學霸型,

他們對大學有著非常清晰的目標, 高考可謂志在必得。 現實中, 有不少學霸為了進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學, 放棄保送名額。

(2)分數低的學生, 要麼是選擇大專院校, 要麼複讀, 而大專院校選擇要比本科相對簡單。

所以, 那些分數處於中間的學生, 在選擇大學問題上就比較艱難。 鑒於此, 我花了一個晚上時間去思考兩件事:

(1)中等成績的學生, 到底是選擇一線城市的二流大學, 還是選擇二、三線城市的一流大學?

(2)到底是以大學為決策首要目標, 還是以專業為決策首要目標?

2.

回到上面提及的問題。

為什麼中等分數的學生在選擇院校上這麼難?

目前, 我國共有2400多所大學, 其中包括755所普通本科院校, 剔除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 剩下65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對學生來說, 這麼多本科院校, 也就意味著太多選擇。 選擇太多, 反倒讓學生及其家長們不知所措。

那麼, 為什麼會讓學生及家長不知所措?

因為, 在我們的認知中, 高考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所以, 當我們過度關注高考這件事, 就會高估這件事對未來的影響, 無論是從強度或是時長。 而在做決策時, 又會把自己基於過往的經驗、有意識的評估和回憶投射到未來的情景中。

做出選擇, 往往意味著要付出成本。 我們衡量一個東西的價值多少往往通過對比的方式。 當你對比的選擇物件多了, 你往往就越容易去想像你放棄的選擇, 本以為會給你帶來哪些好的。

現實生活中, 大多數人判斷某個產品的價值高低,

往往不在於產品本身的價值, 而在於對比之後產生的心理價值。

因此, 真正理想中的大學, 並不一定是那些名聲在外的, 而是與你相匹配的大學。 這就跟婚姻一樣, 真正婚姻長久的不是你理想中的白馬白子或白雪公主, 而是與你相合適的人。

3.

現在, 我們從理論層面回到操作層面。 在以往, 大多數學生在選擇大學的時候, 說的更具體些是學生家長在選擇大學的時候, 是採取這樣的一個決策模型, 我將其稱之為決策模型1.0版。 具體如下所示:

按照決策模型1.0版本分析,採取(1種客觀因素,1種主觀因素)簡單排列組合,共有12種決策路徑。但在實際決策中,多為(父母意向,某客觀因素)這種決策路徑。

往往,在聽從父母意見填報大學,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城市不喜歡,院校不喜歡,專業不喜歡。於是,學生會在心裡產生抵觸情緒。如果這種抵觸情緒沒有得到有效化解,浪費時間不說,甚至讓人陷入消極迷茫,容易誤入歧途。

2017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多為99、98年出生的。這一代人親身經歷了互聯網對社會的變革,有著自己價值主張,容易接受新想法和新理念。

面對這樣的一代人,若仍以決策模型1.0版來進行決策,已經顯得不再適宜。

4.

如果1.0版不適宜,是不是需要進行版本反覆運算升級,打造2.0版本?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明確兩個前提條件:

(1)需求側:上大學到底是為了獲得什麼?

這個非常關鍵!

很多人會說就是為了畢業找份好工作。這個說法沒有錯,但需求太模糊,不具有針對性。

我們可以將其再具體化,就是擁有什麼才能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

結合自己的認知和體會,我覺得有三點:價值觀、思維、技能。價值觀是你存在的使命,思維是你改造的基石,技能是你生存的手段。

(2)產品側:選大學的本質就是在有限預算上購買到性價比高的產品。

很多人把產品認為是院校,但這個目標還是太模糊。在上面前提條件下,目標應該聚集到專業。

通過專業維度把原來院校維度的選擇範疇進行縮小,由此提高決策效率。基於上述兩個前提,以及結合這一代學生的個性特徵,構建決策模型2.0版,具體如下:

5.

在2.0版本中,興趣和特長作為主觀因素中的重點因數,據此對客觀因素進行分析,以起尋找到主客觀相匹配的決策路徑。

(1)專業綜合水準

進入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在老師和同學的影響下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到的意識、人格體系等。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習慣,習慣升級就是思維。

價值觀塑造和思維打造很多時候在無意識中完成的,有意識的行為就是學習,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即選擇一流的專業非常重要。

因此,在擇校上參考這樣排序:一流院校一流專業——二流院校一流專業——一流院校二流專業!

(2)院校環境氛圍

古有孟母三遷,說的是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大學的文化氛圍對學生在價值觀塑造和思維打造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大的自由,清華的嚴謹。因此,在考慮專業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院校的文化環境。

因此,在填報之前要對擬填報院校文化環境進行瞭解,是否與自己的個性相符合,或者對你個性相中和?

比如,你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如果選擇院校仍是以嚴謹著稱,這對你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在你畢業進入職場後,你的嚴謹會讓你碰壁受挫。

所以,當你選擇一個相對比較自由,鼓勵創新的院校,在經過四年的薰陶,你的嚴謹個性會被慢慢中和,讓你的個性更加柔和。

(3)城市創新開放

院校文化環境是內部環境,城市文化環境是外部環境。外部文化環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一個城市如果是具有創新精神或開放心態,你會發現這個城市裡的企業非常具有活力,你在實習中不自覺受到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畢業生要前往北上廣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經濟發展水準高,更多是因為它們所具有的時代符號與他們的內心想法相匹配。

因此,在城市選擇上,堅持兩點原則:一是城市是否具有創新能力,二是城市是否具有開放和包容心態。

而在實際決策中,我們很難將三個因素全部兼顧,主要還是受制於實際分數。

所以,對處在中等分數段的學生而言,最先考慮的是專業綜合水準。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對後兩個因素再進行綜合衡量後給予選擇,由此選擇與你相匹配的大學。

最後,祝各位學子及家長們能夠選好與你相伴4年的大學!

按照決策模型1.0版本分析,採取(1種客觀因素,1種主觀因素)簡單排列組合,共有12種決策路徑。但在實際決策中,多為(父母意向,某客觀因素)這種決策路徑。

往往,在聽從父母意見填報大學,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城市不喜歡,院校不喜歡,專業不喜歡。於是,學生會在心裡產生抵觸情緒。如果這種抵觸情緒沒有得到有效化解,浪費時間不說,甚至讓人陷入消極迷茫,容易誤入歧途。

2017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多為99、98年出生的。這一代人親身經歷了互聯網對社會的變革,有著自己價值主張,容易接受新想法和新理念。

面對這樣的一代人,若仍以決策模型1.0版來進行決策,已經顯得不再適宜。

4.

如果1.0版不適宜,是不是需要進行版本反覆運算升級,打造2.0版本?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明確兩個前提條件:

(1)需求側:上大學到底是為了獲得什麼?

這個非常關鍵!

很多人會說就是為了畢業找份好工作。這個說法沒有錯,但需求太模糊,不具有針對性。

我們可以將其再具體化,就是擁有什麼才能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

結合自己的認知和體會,我覺得有三點:價值觀、思維、技能。價值觀是你存在的使命,思維是你改造的基石,技能是你生存的手段。

(2)產品側:選大學的本質就是在有限預算上購買到性價比高的產品。

很多人把產品認為是院校,但這個目標還是太模糊。在上面前提條件下,目標應該聚集到專業。

通過專業維度把原來院校維度的選擇範疇進行縮小,由此提高決策效率。基於上述兩個前提,以及結合這一代學生的個性特徵,構建決策模型2.0版,具體如下:

5.

在2.0版本中,興趣和特長作為主觀因素中的重點因數,據此對客觀因素進行分析,以起尋找到主客觀相匹配的決策路徑。

(1)專業綜合水準

進入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在老師和同學的影響下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到的意識、人格體系等。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習慣,習慣升級就是思維。

價值觀塑造和思維打造很多時候在無意識中完成的,有意識的行為就是學習,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即選擇一流的專業非常重要。

因此,在擇校上參考這樣排序:一流院校一流專業——二流院校一流專業——一流院校二流專業!

(2)院校環境氛圍

古有孟母三遷,說的是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大學的文化氛圍對學生在價值觀塑造和思維打造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大的自由,清華的嚴謹。因此,在考慮專業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院校的文化環境。

因此,在填報之前要對擬填報院校文化環境進行瞭解,是否與自己的個性相符合,或者對你個性相中和?

比如,你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如果選擇院校仍是以嚴謹著稱,這對你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在你畢業進入職場後,你的嚴謹會讓你碰壁受挫。

所以,當你選擇一個相對比較自由,鼓勵創新的院校,在經過四年的薰陶,你的嚴謹個性會被慢慢中和,讓你的個性更加柔和。

(3)城市創新開放

院校文化環境是內部環境,城市文化環境是外部環境。外部文化環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一個城市如果是具有創新精神或開放心態,你會發現這個城市裡的企業非常具有活力,你在實習中不自覺受到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畢業生要前往北上廣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經濟發展水準高,更多是因為它們所具有的時代符號與他們的內心想法相匹配。

因此,在城市選擇上,堅持兩點原則:一是城市是否具有創新能力,二是城市是否具有開放和包容心態。

而在實際決策中,我們很難將三個因素全部兼顧,主要還是受制於實際分數。

所以,對處在中等分數段的學生而言,最先考慮的是專業綜合水準。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對後兩個因素再進行綜合衡量後給予選擇,由此選擇與你相匹配的大學。

最後,祝各位學子及家長們能夠選好與你相伴4年的大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