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唐朝建立不久後就經歷六次皇室成員爭奪權力,原因其實很簡單

由政變成功奪權的共有三次: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唐隆政變。

政變失敗的共有三次:李承乾謀反、李賢謀反(有物證、未行動)、太平公主謀反。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個有野心的人, 晉陽起兵是他的主意, 也是李家發跡的根基。 尷尬的是, 作為次子的他很難被李淵立其為太子。

李淵建國時也分封了一批非李唐宗室的郡王, 但並未對李唐宗室下手。 不光李淵這麼做過, 李世民也這麼做過, 卻遭到以長孫無忌, 房玄齡為首一眾人等的堅決反對。

神龍政變:中宗李顯以廬陵王身份即位, 張柬之等逼武則天退位。 高宗武曌時期, 太子以及皇帝被不斷的廢立:立嗣李弘(病死)——立嗣李賢(謀逆被廢)(自盡)——立嗣李顯(登基被廢廬陵王)——李旦登基(讓位武曌)——李顯登基(神龍政變)。 晚年的武曌無心朝政, 本身武周對於李唐就沒有法理上的繼承, 所以在立嗣問題上一直是李家還是武家而猶豫不決,

再加上寵信張昌宗、張易之兄弟。

唐隆政變:李唐宗室為了阻止第二個武則天的出現, 共同聯手打敗韋皇后, 雖然客觀條件很相似, 但韋後相比武則天的政治成熟度確實也相距甚遠。 唐隆政變也是李顯死後, 以韋皇后為首的韋氏、武家政權權力過大,

李唐宗室又一次出於自保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承乾謀反:用今天的話來描述這位太子就是“有錢任性”, 但腦子卻不太好使。 即便這樣, 李世民也並未有易儲之決, 倒反而是他先向老爹動手了, 後果就是被廢鬱鬱而終。 李世民立嗣寬厚的李治確實也杜絕了之後的兄弟相殘。

李賢謀反:可以定論的是李賢謀反並無實際行動。 但謀反這件事, 從來行動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動機和證據。 對於他來說人證物證俱在, 況且又有“足夠的動機”。 加上他生性多疑又決絕非常的母親, 如果他的哥哥李弘不是過早病死, 也很難不捲進這一切。

太平公主謀反:依然是立嗣, 太平公主借“非嫡長子”這一口實對昔日盟友“進行了攻擊”, 被玄宗識破賜死, 正史的版本是這樣的。 我卻覺得倒是李隆基以立嗣為口實對太平公主步步緊逼, 最後太平情急之下出於自保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與野心無關。

早立儲, 並限制其權力, 通過“三庶人之禍”進一步限制其結交官員, 將“國本”逐漸過渡到一個“吉祥物”的存在。

至於安史之亂, 那個則不屬於宮廷政變的範疇了。

唐初期沿用了隋代的府兵制, 由於府兵制有一定的繼承性(父傳子), 在感情上對李唐的認同要高於武周, 這也是為什麼後期的神龍政變、唐隆政變策反禁軍成功的一個潛在因素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