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趙括翻案:功敗長平的趙括,不應該成為紙上談兵的笑柄

想必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認識趙括, 不認識也不要緊,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肯定是有所耳聞, 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所說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的趙括。 “紙上談兵”是一個貶義詞, 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趙括, 那麼我們自然而然能猜想到趙括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高, 甚至可以說是作為一個負面歷史形象根深蒂固於我們的歷史意識中了。 歷史從來都是成王敗寇, 你成功了, 做的任何事都有人附和稱道, 你失敗了, 做的任何事都可能成為唇槍齒刀的靶子。 都說歷史是公平的, 公道自在人心, 而我認為歷史從來都是不公的,

在歷史的概念裡, 公道從來都是水中月和霧裡花。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兵敗長平, 他是失敗者, 一場賭上趙國國運的大仗, 他輸的很徹底, 他作為將領的榮耀被拋棄在無底深淵中, 成為了歷史上萬劫不復的笑柄;而秦將白起, 本就是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的戰神級將領, 長平之戰後, 更是名噪天下, 成為歷史上彪炳千秋的戰神。 歷史對於失敗者鮮有同情, 馬服子趙括敗則敗矣, 這是事實, 無可厚非, 而歷史僅僅以“紙上談兵”褒貶其人, 未免偏頗, 有失公允。 我想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說說馬服子趙括這個人, 也許他並非我們歷史意識中的那般不堪入目。

先說說趙括的家庭背景, 趙括一生雖然只打過一次大戰, 而且還是敗戰, 但他有個能打勝仗的爹——趙奢。 趙奢是趙國的名將, 能和廉頗相提並論, 這個趙奢很能打, 他一生當中最偉大的一次戰役應該是閼與之戰, 全殲虎狼之師八萬餘人, 這個在當時可是個震驚列國的驚天事蹟, 要知道秦國軍隊可是讓列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

在秦昭王時期還從未遭遇過如此敗戰, 可以說是不可一世, 而碰到了趙奢, 八萬餘人被全殲, 趙奢經此一役成為了當時名動一時的抗秦名將, 而趙括便是此人的兒子。 趙括是將門之後, 讀了很多兵書, 因此軍事理論知識過硬, 談論兵法頭頭是道, 戰功赫赫的父親與其談兵論道往往也敗下陣來。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一二, 趙括出生於將門, 所謂虎父無犬子, 年輕的趙括大概也是胸有大志, 想成為父親那樣的名將, 因此勤奮好學, 學習了大量兵家理論, 精通各種行伍知識, 這在當時的趙國應該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的, 因此趙括在理論上, 已經有了成為一名名將的潛力了。 綜觀春秋戰國,
哪個戰功赫赫的將軍不是熟讀兵書之人呢, 趙括的對手白起更是深諳兵法之道。 雖然說懂兵家理論未必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將軍, 但是不懂兵法的人, 歷史也證明了, 他很難成為一個決勝千里的人, 因此學習是通往將軍之路的前提, 從趙括對於兵法的熟知程度, 我們毋庸置疑趙括的努力, 按照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趙括是個讀書很用功上進的好孩子。 那麼會讀書的趙括又有什麼錯呢, 這本來是件好事, 只可惜他長平敗北, 那麼此前他為出將入相做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了, 人們只看到他長平敗了, 喪師辱國, 而沒有看到他為了成為將領所付出的努力, 反而用“紙上談兵”來貶低他, 試想下, 在沒有機會上陣殺敵, 一展他的軍事才華的時候,
他該如何證明自己呢, 不就是和各種人談兵論道嗎?就像現在, 如果你想進入一所高級學府, 不還是要通過那一張試卷證明你能行嗎。 趙括同學談兵本身沒有錯, 既然沒錯, 我們為什麼一直揪著人家這件無可厚非的事不依不饒呢?無非就是別人打了敗戰, 我們就指桑駡槐說他都是紙上談兵, 不切實際, 但是如果他長平勝了, 那他成為新一代的戰神級別的人物, 他的紙上談兵將成為歷史上一段佳話呀。 歷史沒有如果, 他確實敗了, 可是我們不能老抓著別人愛讀書, 愛談論兵法這件事來揶揄趙括同學不是。 畢竟學了那麼多知識, 誰都想派上用場, 證明自己學以致用, 不是死讀書, 可惜的是, 趙括同學不是從軍隊底層歷練出來的, 他是坐火箭,直接成為了長平之戰趙國的最高統帥,因此趙括的理論存在很多應用上的盲點,如果讓趙括從軍隊底層歷練,憑藉他的勤奮好學,和聰敏程度,他應該很有成為戰神的潛力。趙括坐火箭當了軍隊統帥,那麼我們看看他的對手白起,這是個從軍隊基層做起的大將,而且也是熟讀兵書,幾十年的軍旅歷練,讓白起懂得揚書中理論之長而避開書中理論的盲區,根據戰場變化而實事求是。如果趙括不是臨危受命,而是從趙國軍隊底層做起,那麼假以時日,長平之戰勝負未可知,而紙上談兵將成為趙括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

說完趙括同學的家庭和他自身的努力,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廟堂,當時秦趙兩國已經在長平對峙三年有餘,雙方投入的總兵力相當,大概都有四五十萬,加上後勤人員的投入,雙方動員參加這次戰爭的總人數在一百多萬人。三年的對峙,這一百多萬人的軍需補給可以說是日費千金,這種曠日持久的對峙已經成了雙方國力消耗的比拼了。按照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能力,雙方可以說是已經到了劍拔弩張,決一生死的時候了,因為誰也耗不起了,再耗下去,秦趙國內將餓殍遍野。而趙國任用廉頗為主帥,採取守勢,就是不和秦國打,廉頗將防線守的密不透風,僵持三年了,秦國也無可奈何,這可急壞了秦趙廟堂的君君臣臣。由於國內吃緊,秦國想和趙國速戰速決,而趙國也想和秦國拼個魚死網破,當時兵力相當,趙軍的戰鬥力也未必輸給秦國,因此趙國廟堂之上主戰派漸漸占了上風,這也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決定的,趙地本就不是產糧大戶,如果再和秦國空耗下去,那對於趙國而言,將是不利的,秦國國力本就強于趙國,這種僵持最後的勝利會是秦國,而秦國如果再空耗國力,那麼其他五國等秦國力衰竭之時合縱攻秦,對於親也是大大的不利。因此秦千方百計分化趙國君臣,最後在秦相范睢的努力下,趙國也終於用趙括換下了廉頗老將軍。

趙國國內也是鬧得沸沸揚揚,趙王眼見自己國力被耗盡,也是心急如焚,他又怎麼不想廉頗和秦軍決一死戰呢,可是廉頗就是不戰,而且不斷催國內供給軍需,試想下,作為君王的你該怎麼辦呢?不是不願意僵持,如果僵持有用,或者有足夠國力僵持下去,誰願意和虎狼之師決生死呢?是因為現實情況所迫,秦趙必有一戰,這是一場賭上國運的大戰,誰能掉以輕心呢?秦趙雙方既然一戰在所難免,那就要選擇最優秀的將軍上陣。秦國有赫赫有名的白起,而趙國呢,除了廉頗,幾乎沒有善用兵者(趙奢已死),可是廉頗卻不是主戰派,趙王也無可奈何,因此只有找一個能打的上陣。在國家存亡之間,趙國不僅沒有挑大樑的戰將,更沒有願意挑大樑的戰將,誰都知道這場戰不好打,他們的對手是秦國,打的贏固然好,可是打不贏,就不是馬革裹屍這麼簡單的事了,估計得遭致夷族之禍。因為這場仗太大了,大到決定兩國命運,趙國那些有名望的人,沒有願意扛起這個重擔的,而我們談兵強于其父,鋒芒外露的趙括同學就該登場了。

首先因為他是趙奢的兒子,其次因為他飽讀兵書,是學霸,才名遠揚,最後他願意赴長平拯救趙國於危難。試想下,當時滿朝文武,加上趙王,大家都不傻吧,可以說是集趙國精英于一堂,這些掌握國政的精英,難道會因為趙括能將兵法說的頭頭是道就將虎符交給這個未經戰陣,乳臭未乾的小夥子嗎?這也太兒戲了吧!合理的解釋只有一種,趙國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了,而趙國確實無人了,總要有個人作為政治的馬前卒,那麼趙括就自然而然被選中了。而趙括同學也不推辭,欣然赴長平。

其實我是很佩服趙括的,我們說他初生牛犢不怕虎也好,說他自負也罷,總之他能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捨生忘死挺身而出,比起那些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我覺得強了不知道多少,光是這份勇氣就足以讓我們肅然起敬。

長平之戰是敗了,敗在了戰場經驗不足,敗在了盡信書,敗在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上,敗在了戰神白起的手下。對於一個戰敗的人我們怎麼又可以用“紙上談兵”來奚落他呢?如果說他只會空口說說,而沒有經歷戰陣、行伍之間,那我們說他“紙上談兵”也恰如其分,而趙括他確實統領著趙國四十多萬士卒衝鋒陷陣,為國捐軀。這樣的失敗又怎麼能說僅僅是“紙上談兵”呢?歷史上兵敗的將領太多了,而我們只給了趙括一個人“紙上談兵”的評價,這公平嗎?趙括畢竟是一個為了自己國家衝鋒陷陣的將軍,他應該是光榮而偉大的,可惜的是他的運氣有點背,第一戰碰到的就是戰神白起,長平這一仗,趙括若勝了他就是戰神,敗了他就是落水狗,人人可以奚落。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只可惜,趙括同學沒有機會包羞忍恥了,一戰殞身,留給更多無知後人的是嘲諷。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我覺得對趙括的評價,大概也源自于秦國和其他五國吧!在趙國國內,趙括應該得到應有的尊敬,畢竟他是為了國家血戰到死,他的智謀不夠深遠導致了兵敗,但每一個為了自己國家戰死的英靈都應該得到尊敬。而我們現在的主流價值觀也沒有給趙括中肯的評價,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留給我們的只是“紙上談兵”的笑柄與奚落。或者說趙括是代趙國廟堂諸公受著這千古的諷刺。畢竟一人死總好過大家一起死,一人受過總好過大家一起受過。千百年來,趙括就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供後人“瞻仰”,沒有人願意放下成見,沒有人願意思考這個不大不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更沒有人願意為他翻案,因為歷史對於敗者從來都沒有太多的同情。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站在趙國的立場上,趙括是個為了國家而死的大英雄,他雖然沒有成為戰神,但他為了趙國率領千軍萬馬和秦國血戰長平的事蹟,多少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因為諾大的趙國廟堂居然找不出一個可以上陣殺敵的英雄,而要寄希望於這個袞袞諸公認為“乳臭未乾”的小子。秦趙長平對決終於一戰,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可以避免的是誰上陣而已,歷史選擇了趙括,而歷史沒有垂青趙括,趙括替多少人遺臭萬年,不免讓人心寒,如果我們對於為國捐軀的英雄還奚落嘲諷,那麼等到國有難,家有災之時,誰還願意挺身而出呢?

我覺得學習歷史是件很重要的事,史使人明智,當你面對紛繁複雜的過去,能撥雲見月,形成自己思考與見解而不隨波逐流之時,大概你也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有心智之人。有心智之人不為眾左右,只忠於自己思考的見解以及忠於事實。我與趙括非親非故,五百年前也不是一家,我寫趙括只是想為他說幾句公道話,因為英雄應該得到尊重。會讀書不是趙括的錯,而兵敗才是他的錯,因為兵敗,他的所有的一切都被烙上了“羞恥”二字。用趙括戰長平的決策者難道沒有錯嗎,他們決策失誤致使長平戰敗,只能說這是個複雜的事,歷史本來就有無數種解釋,當時讓趙括任趙軍統帥是廟堂的一致決定,如果沒有權利的支持,哪怕趙括口舌生花也無濟於事,國家意志的錯誤,歷史讓趙括背了這個黑鍋。我們後人改變不了歷史,但我們可以說句公道話,給一些人相對公正的評價。

他是坐火箭,直接成為了長平之戰趙國的最高統帥,因此趙括的理論存在很多應用上的盲點,如果讓趙括從軍隊底層歷練,憑藉他的勤奮好學,和聰敏程度,他應該很有成為戰神的潛力。趙括坐火箭當了軍隊統帥,那麼我們看看他的對手白起,這是個從軍隊基層做起的大將,而且也是熟讀兵書,幾十年的軍旅歷練,讓白起懂得揚書中理論之長而避開書中理論的盲區,根據戰場變化而實事求是。如果趙括不是臨危受命,而是從趙國軍隊底層做起,那麼假以時日,長平之戰勝負未可知,而紙上談兵將成為趙括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

說完趙括同學的家庭和他自身的努力,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廟堂,當時秦趙兩國已經在長平對峙三年有餘,雙方投入的總兵力相當,大概都有四五十萬,加上後勤人員的投入,雙方動員參加這次戰爭的總人數在一百多萬人。三年的對峙,這一百多萬人的軍需補給可以說是日費千金,這種曠日持久的對峙已經成了雙方國力消耗的比拼了。按照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能力,雙方可以說是已經到了劍拔弩張,決一生死的時候了,因為誰也耗不起了,再耗下去,秦趙國內將餓殍遍野。而趙國任用廉頗為主帥,採取守勢,就是不和秦國打,廉頗將防線守的密不透風,僵持三年了,秦國也無可奈何,這可急壞了秦趙廟堂的君君臣臣。由於國內吃緊,秦國想和趙國速戰速決,而趙國也想和秦國拼個魚死網破,當時兵力相當,趙軍的戰鬥力也未必輸給秦國,因此趙國廟堂之上主戰派漸漸占了上風,這也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決定的,趙地本就不是產糧大戶,如果再和秦國空耗下去,那對於趙國而言,將是不利的,秦國國力本就強于趙國,這種僵持最後的勝利會是秦國,而秦國如果再空耗國力,那麼其他五國等秦國力衰竭之時合縱攻秦,對於親也是大大的不利。因此秦千方百計分化趙國君臣,最後在秦相范睢的努力下,趙國也終於用趙括換下了廉頗老將軍。

趙國國內也是鬧得沸沸揚揚,趙王眼見自己國力被耗盡,也是心急如焚,他又怎麼不想廉頗和秦軍決一死戰呢,可是廉頗就是不戰,而且不斷催國內供給軍需,試想下,作為君王的你該怎麼辦呢?不是不願意僵持,如果僵持有用,或者有足夠國力僵持下去,誰願意和虎狼之師決生死呢?是因為現實情況所迫,秦趙必有一戰,這是一場賭上國運的大戰,誰能掉以輕心呢?秦趙雙方既然一戰在所難免,那就要選擇最優秀的將軍上陣。秦國有赫赫有名的白起,而趙國呢,除了廉頗,幾乎沒有善用兵者(趙奢已死),可是廉頗卻不是主戰派,趙王也無可奈何,因此只有找一個能打的上陣。在國家存亡之間,趙國不僅沒有挑大樑的戰將,更沒有願意挑大樑的戰將,誰都知道這場戰不好打,他們的對手是秦國,打的贏固然好,可是打不贏,就不是馬革裹屍這麼簡單的事了,估計得遭致夷族之禍。因為這場仗太大了,大到決定兩國命運,趙國那些有名望的人,沒有願意扛起這個重擔的,而我們談兵強于其父,鋒芒外露的趙括同學就該登場了。

首先因為他是趙奢的兒子,其次因為他飽讀兵書,是學霸,才名遠揚,最後他願意赴長平拯救趙國於危難。試想下,當時滿朝文武,加上趙王,大家都不傻吧,可以說是集趙國精英于一堂,這些掌握國政的精英,難道會因為趙括能將兵法說的頭頭是道就將虎符交給這個未經戰陣,乳臭未乾的小夥子嗎?這也太兒戲了吧!合理的解釋只有一種,趙國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了,而趙國確實無人了,總要有個人作為政治的馬前卒,那麼趙括就自然而然被選中了。而趙括同學也不推辭,欣然赴長平。

其實我是很佩服趙括的,我們說他初生牛犢不怕虎也好,說他自負也罷,總之他能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捨生忘死挺身而出,比起那些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我覺得強了不知道多少,光是這份勇氣就足以讓我們肅然起敬。

長平之戰是敗了,敗在了戰場經驗不足,敗在了盡信書,敗在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上,敗在了戰神白起的手下。對於一個戰敗的人我們怎麼又可以用“紙上談兵”來奚落他呢?如果說他只會空口說說,而沒有經歷戰陣、行伍之間,那我們說他“紙上談兵”也恰如其分,而趙括他確實統領著趙國四十多萬士卒衝鋒陷陣,為國捐軀。這樣的失敗又怎麼能說僅僅是“紙上談兵”呢?歷史上兵敗的將領太多了,而我們只給了趙括一個人“紙上談兵”的評價,這公平嗎?趙括畢竟是一個為了自己國家衝鋒陷陣的將軍,他應該是光榮而偉大的,可惜的是他的運氣有點背,第一戰碰到的就是戰神白起,長平這一仗,趙括若勝了他就是戰神,敗了他就是落水狗,人人可以奚落。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只可惜,趙括同學沒有機會包羞忍恥了,一戰殞身,留給更多無知後人的是嘲諷。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我覺得對趙括的評價,大概也源自于秦國和其他五國吧!在趙國國內,趙括應該得到應有的尊敬,畢竟他是為了國家血戰到死,他的智謀不夠深遠導致了兵敗,但每一個為了自己國家戰死的英靈都應該得到尊敬。而我們現在的主流價值觀也沒有給趙括中肯的評價,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留給我們的只是“紙上談兵”的笑柄與奚落。或者說趙括是代趙國廟堂諸公受著這千古的諷刺。畢竟一人死總好過大家一起死,一人受過總好過大家一起受過。千百年來,趙括就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供後人“瞻仰”,沒有人願意放下成見,沒有人願意思考這個不大不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更沒有人願意為他翻案,因為歷史對於敗者從來都沒有太多的同情。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站在趙國的立場上,趙括是個為了國家而死的大英雄,他雖然沒有成為戰神,但他為了趙國率領千軍萬馬和秦國血戰長平的事蹟,多少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因為諾大的趙國廟堂居然找不出一個可以上陣殺敵的英雄,而要寄希望於這個袞袞諸公認為“乳臭未乾”的小子。秦趙長平對決終於一戰,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可以避免的是誰上陣而已,歷史選擇了趙括,而歷史沒有垂青趙括,趙括替多少人遺臭萬年,不免讓人心寒,如果我們對於為國捐軀的英雄還奚落嘲諷,那麼等到國有難,家有災之時,誰還願意挺身而出呢?

我覺得學習歷史是件很重要的事,史使人明智,當你面對紛繁複雜的過去,能撥雲見月,形成自己思考與見解而不隨波逐流之時,大概你也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有心智之人。有心智之人不為眾左右,只忠於自己思考的見解以及忠於事實。我與趙括非親非故,五百年前也不是一家,我寫趙括只是想為他說幾句公道話,因為英雄應該得到尊重。會讀書不是趙括的錯,而兵敗才是他的錯,因為兵敗,他的所有的一切都被烙上了“羞恥”二字。用趙括戰長平的決策者難道沒有錯嗎,他們決策失誤致使長平戰敗,只能說這是個複雜的事,歷史本來就有無數種解釋,當時讓趙括任趙軍統帥是廟堂的一致決定,如果沒有權利的支持,哪怕趙括口舌生花也無濟於事,國家意志的錯誤,歷史讓趙括背了這個黑鍋。我們後人改變不了歷史,但我們可以說句公道話,給一些人相對公正的評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