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三請諸葛亮,而這個人讓唐太宗四次請他

(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貞觀三年, 中郎將(高級武職, 即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常何的府邸。 皇帝的使者再三行禮, 請常何的門客馬周入宮詳談。

使者說, 皇帝陛下的原話, 是恭請馬周先生, 不是召見, 更不是命令。

但馬周回說身體不適, 拒絕了。 使者又來了兩次, 馬周還是拒絕。

這一搞, 可把常何嚇壞了, 他忙不迭地勸, 可馬周只是笑而不語。 終於, 在太宗李世民的使者第四次到來時, 馬周才答應進宮面聖。

究竟這馬周是何許人也, 為何他經得起李世民的四次請談?

狂傲書生, 隻身來到長安

馬周, 字賓王, 西元601年生於山東清河郡, 幼時父母雙亡, 在親戚家寄身長大。 艱苦無依的環境, 讓馬周深知, 只有發奮讀書方可改變命運。 於是, 廣泛涉獵, 加上聰穎天資, 不過二十歲, 滿腹經綸的馬周已是名動一方。

可是, 渴望在官場一展雄才的馬周, 直到高祖武德初年才接到鄰郡書吏的邀請。

而這對他來說, 尚不是理想所在。 於是, 雖然入職, 他卻無心公務, 而是縱情山水, 以酒為樂。 在世人眼中, 這位馬才子狂傲無雙桀驁無敵, 頗有點像三國時期的寵統。

但是, 下屬耍大牌, 上司很生氣。 博州刺史達奚恕破口大駡, 什麼名動州郡的大才子, 簡直一廢物, 整天不務正業, 根本不是治國平天下的料。

一氣之下, 馬周辭去小小的書吏官職, 專心周遊天下。 在這個過程中, 他先是到齊魯拜孔訪賢, 後是往長安問達謀事。

(戲曲中的馬周與常何)

終於, 在長安, 經多方權衡後, 馬周成了常何的門客, 只因中郎將常何為人正直, 而且是玄武門之變時的玄武門守將, 太宗皇帝對常何的信任可不是一般的好。 同時, 馬周決定, 要找一個時機製造“地震”, 只有那樣, 才可能得到有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的重視。

好在, 這樣的機會, 很快就來了。

一紙奏疏, 名震太宗案頭

這一年, 貞觀三年, 天下大旱, 饑荒四起。 縱是幾番懇切請奏, 蒼天依舊不降滴雨。

恤民的李世民為百姓苦難而痛心, 他誠請百官呈奏政事得失,

以責己之過、修正政綱, 從而消弭蒼天之怒、給百姓減輕災患。

正當百官竟展文采上奏時, 這常何卻愁眉難開。 只因為, 他自己是鬥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武將, 縱使對太宗皇帝有著百般忠心, 也只適於護衛平安, 文書工作卻是愛莫能助。

常何之憂, 正巧被馬周看在眼裡。 食君之祿, 忠君之事。 作為常何的門客, 馬周本就是得到了很高禮遇, 更何況投奔常何之時, 馬周就懷著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想法。 此時, 正是他振翅的良機。

於是, 馬週一紙奏疏, 建議二十條, 指時政紕漏, 陳革新方略, 文辭優美, 條清絡晰。 李世民一看, 捋須稱絕, 驚為神文。 忠厚的常何倒是不貪他人之功, 獻出了背後操刀的馬周。 因此, 太宗皇帝欲召而見之任而用之,

以為先祖黎民穩固社稷。

(常何將馬周奏疏獻于太宗)

但馬周想到, 這雄才大略的李皇帝已有了魏征、徐茂公這樣不世之才, 對自己又有多少耐心呢?面對魏征, 李世民都能做到禮遇這位曾經依附太子而算計自己的錚臣, 只因對方是治國良才, 那麼,李世民是不是也能禮遇我馬周這樣一位出身低微的士子呢?

於是,馬周便鬥著膽子,讓太宗皇帝上演了四請他的好戲。他的目的,只為學習上古先賢被多次拜相的故事,希望得到太宗皇帝的重視和賞識。

當然,馬周可不是一個繡花枕頭,他有膽量煩勞皇帝多次請他,就有能力得到皇帝的重視。果然,和馬周一番交談,太宗皇帝李世民立即產生了相見恨晚之感。他立即提拔馬周去門下省掌管機要,不到一年,又提拔馬周擔任監察禦史。

奏陳時弊,死後陪葬帝陵

這對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一直在繼續。知道太宗皇帝從諫如流,桀驁的馬周便也不吝所有地進獻著自己對政事的建議。

貞觀六年,太宗皇帝為太上皇李淵建造行宮。馬周上書,他先是從自身無親可孝談起,說“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但大贊太宗皇帝盡人子之孝後,他話鋒一轉,講到了天下蒼生。

馬周苦勸道:大唐初立,百廢待興,四海黎民並不殷實,大唐國庫尚無餘財。若等百姓殷實、國庫充實,再興宮舍盡孝道,亦不為晚。

欲抑先揚、感同身受,馬周這建議,太宗皇帝高興地採納了。

又一次,貞觀十一年,經過多年朝堂風雨,在太宗皇帝身邊經過多次歷練的馬周,目睹了太宗皇帝的雄才大略和愛民胸懷後,更為深刻地思考著能使帝國強大的方略。最終,他寫了一篇千言奏疏。

奏疏中,馬周總結了歷代短命王朝的規律,得出“良由創業之君不務廣恩化,當時僅能自守,後無遺德可思”的結論。

由此,馬周以“積德累業,恩結於人心”為核心,諫言太宗皇帝主要從三個方面去做,以求國強民富。這三方面是:

節儉治國,力戒奢侈;

憂憐百姓,不擾民時;

選拔賢良,修理政事。

在馬周看來,貞觀初年的施政方針就很好,只要繼續保持,大唐繁盛定是易事。所以,在奏疏的最後,馬周說“若以陛下之聖明,誠欲勵精為政,不煩遠求上古之術,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看到奏疏,太宗皇帝當下明白了,馬周是在奏請自己勿要貪戀個人享樂而引百姓怨恨,即“近令造小隨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則朕之過誤”。

此後多年,李世民每有重要決定,總是先找馬周來商量,然後再進行庭議。當然,馬周的官職也越來越高,最終做到了宰相,並擔任太子李治的老師。對於馬周的才華,滿朝文武也是特別欽佩,宰相岑文本就曾說:馬周的才能可以和張良相比。

對於這位為大唐的穩定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馬宰相,太宗皇帝絲毫不吝嗇讚美。他甚至為馬周題詞: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

可惜的是,馬周在48歲時因病重不醫而逝。馬周去逝後,太宗皇帝把他葬在了皇陵,讓他永遠陪伴自己。這,在名臣雲集的貞觀時代,實在是並不多見的。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那麼,李世民是不是也能禮遇我馬周這樣一位出身低微的士子呢?

於是,馬周便鬥著膽子,讓太宗皇帝上演了四請他的好戲。他的目的,只為學習上古先賢被多次拜相的故事,希望得到太宗皇帝的重視和賞識。

當然,馬周可不是一個繡花枕頭,他有膽量煩勞皇帝多次請他,就有能力得到皇帝的重視。果然,和馬周一番交談,太宗皇帝李世民立即產生了相見恨晚之感。他立即提拔馬周去門下省掌管機要,不到一年,又提拔馬周擔任監察禦史。

奏陳時弊,死後陪葬帝陵

這對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一直在繼續。知道太宗皇帝從諫如流,桀驁的馬周便也不吝所有地進獻著自己對政事的建議。

貞觀六年,太宗皇帝為太上皇李淵建造行宮。馬周上書,他先是從自身無親可孝談起,說“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但大贊太宗皇帝盡人子之孝後,他話鋒一轉,講到了天下蒼生。

馬周苦勸道:大唐初立,百廢待興,四海黎民並不殷實,大唐國庫尚無餘財。若等百姓殷實、國庫充實,再興宮舍盡孝道,亦不為晚。

欲抑先揚、感同身受,馬周這建議,太宗皇帝高興地採納了。

又一次,貞觀十一年,經過多年朝堂風雨,在太宗皇帝身邊經過多次歷練的馬周,目睹了太宗皇帝的雄才大略和愛民胸懷後,更為深刻地思考著能使帝國強大的方略。最終,他寫了一篇千言奏疏。

奏疏中,馬周總結了歷代短命王朝的規律,得出“良由創業之君不務廣恩化,當時僅能自守,後無遺德可思”的結論。

由此,馬周以“積德累業,恩結於人心”為核心,諫言太宗皇帝主要從三個方面去做,以求國強民富。這三方面是:

節儉治國,力戒奢侈;

憂憐百姓,不擾民時;

選拔賢良,修理政事。

在馬周看來,貞觀初年的施政方針就很好,只要繼續保持,大唐繁盛定是易事。所以,在奏疏的最後,馬周說“若以陛下之聖明,誠欲勵精為政,不煩遠求上古之術,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看到奏疏,太宗皇帝當下明白了,馬周是在奏請自己勿要貪戀個人享樂而引百姓怨恨,即“近令造小隨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則朕之過誤”。

此後多年,李世民每有重要決定,總是先找馬周來商量,然後再進行庭議。當然,馬周的官職也越來越高,最終做到了宰相,並擔任太子李治的老師。對於馬周的才華,滿朝文武也是特別欽佩,宰相岑文本就曾說:馬周的才能可以和張良相比。

對於這位為大唐的穩定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馬宰相,太宗皇帝絲毫不吝嗇讚美。他甚至為馬周題詞: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

可惜的是,馬周在48歲時因病重不醫而逝。馬周去逝後,太宗皇帝把他葬在了皇陵,讓他永遠陪伴自己。這,在名臣雲集的貞觀時代,實在是並不多見的。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