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謝安生平簡介

謝安(320年-385年), 字安石, 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 東晉政治家, 軍事家。 曾隱居東山, 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 死後追贈太傅, 追封廬陵郡公。 世稱謝東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他初與權臣周旋時, 從不卑躬屈膝, 不違背自己的準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當政的時候, 又處處以大局為重, 不結黨營私, 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 還于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

還能激流勇退, 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 “高潔”的典範。

東山再起

初隱居東山, 清談吟詩, 升平四年(360年), 謝萬兵敗, 被廢為庶人, 陳郡謝氏一族再無重要的人物在朝。 謝安不得不“東山再起”, 入桓溫幕府為司馬。 謝安與桓溫雖然政治立場不一致, 但仍然非常相得, 彼此都很推崇對方。 後來桓溫到了因立場相左而打算殺掉謝安的時候, 仍然對旁人稱讚謝安不已。

謝安在桓溫幕府不久, 謝萬去世, 謝安以服喪為由辭職, 不久又被丞相司馬昱推薦為吳興太守, 任內百姓安居樂業。 幾年後, 升為侍中。

太和六年(371年), 桓溫廢司馬奕, 改立司馬昱為帝,

族誅陳郡殷氏、潁川庾氏兩家三支士族, 貶斥武陵王為庶人, 實際控制了東晉的所有州府, 聲勢如日中天。 謝安與另外兩家大士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王坦之、王彪之等人聯合, 與之周旋, 並于咸安元年(372年)七月簡文帝病重之時, 逼簡文帝改寫遺詔, 阻止了簡文帝打算將政權拱手讓給桓溫的打算。 桓溫得知以後, 大怒, 率軍入京, 欲“誅王謝, 移晉鼎”, 太后褚蒜子命謝安與王坦之去新亭迎接, 王坦之慌亂不已, 以至於在見到桓溫以後倒持笏版, 汗濕重衣;謝安卻很鎮定, 不僅在臨行前安慰王坦之說“晉祚存亡, 在此一行”, 並在見到桓溫以後, 從容就席, 問桓溫:“安聞諸侯有道, 守在四鄰, 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桓溫笑答:“正自不能不爾耳。
”二人笑著談了很久, 一場大禍化解於無形。 桓溫後來病重, 想讓朝廷給他加九錫, 讓袁宏起草。 謝安見了以後, 總是藉故修改, 拖延時間, 沒幾天, 桓溫病故, 加九錫的事情也就不再被提起了。

桓溫死了以後, 謝安為了調和晉室與桓氏的矛盾而頗費苦心。 甯康二年(374年), 謝安先以王坦之出領徐兗二州刺史而從桓氏取回徐州和兗州, 然後又迫使桓溫之弟桓沖出讓揚州, 轉而任命其領荊州, 謝安自領揚州(非今日之揚州市), 終於達到“荊揚相衡, 則天下平”的目的, 並取得了桓氏的諒解與合作, 建立起一個相對牢固的防禦陣線, 共同對付北方的前秦苻堅。

淝水之戰

太元元年(376年), 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 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 總攬朝政,

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 同年, 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 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 當時的東晉, 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 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 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 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太元二年(377年), 廣陵缺乏良將防守, 謝安不顧他人議論, 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 鎮守廣陵, 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 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 總管長江下游。 謝玄不負叔父重托, 在廣陵挑選良將, 訓練精兵, 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 並訓練出一支在當時的整個中國最具有戰鬥力的精兵——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 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

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 分三路合圍襄陽, 總計投入兵力17萬。 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 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 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 秦晉淮南之戰爆發。 謝安在建康佈防, 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 自廣陵起兵應敵。 謝玄四戰四勝, 全殲秦軍。 戰後, 謝安因功晉封建昌縣公, 謝玄晉封東興縣侯。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 桓沖傾10萬荊州兵伐秦, 以牽制秦軍, 減輕對下游的壓力, 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 自己親率步兵60萬, 騎兵27萬, 以弟苻融為先鋒, 于八月大舉南侵。 謝安臨危受命, 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 謝玄為先鋒, 並謝琰、桓伊等人, 領8萬兵馬, 分三路迎擊秦軍。 十一月, 謝玄遣劉牢之以5千精兵奇襲, 取得洛澗大捷, 秦軍折損10名大將,5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7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15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戰後影響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的事先籌畫功不可沒。而且謝安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對於穩定當時建康的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此次戰爭的前線將領也是謝家嫡系子弟的謝石謝玄謝琰等人,謝家的聲望達到頂峰,引起了司馬氏皇室的戒備,以至於淝水戰功,竟然沒有封賞,直到兩年後的謝安死後,司馬曜方才因淝水戰功追封謝安以廬陵郡公。

北伐、去世

桓沖在淝水之戰之後不久去世,臨死前將桓氏子弟託付謝安。謝安為了安定“荊揚相衡”的局面,放棄了以謝玄任荊江兩州刺史的機會,改以桓氏子弟出任,緩和了桓謝兩大士族的關係,為東晉接下來的大規模北伐穩定了後方。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謝安起兵北伐。東路的謝玄領北府兵自廣陵北上,一路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則出兵攻克了魯陽和洛陽,並收復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戰前秦晉以淮河-漢水-長江一線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黃河為界,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重新歸入了晉朝的版圖,見右圖。

北伐節節勝利以後,司馬氏和部分朝臣對謝安非常猜忌,世人也有懷疑謝安會像王莽那樣篡位奪權。

謝安“素退為業”,主動交出手上權力,於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自請出鎮廣陵,都督北伐軍事。不久,劉牢之於鄴城被慕容垂擊敗,謝安不得不調整部署,將進攻轉為調整以鞏固黃河防線。

8月,謝安病重,自廣陵還京醫治,由西州門入建康,不久,於8月22日,病逝建康,享年66歲,諡號曰文靖。

到了兩百年後的陳朝,謝氏家族勢力沒落,陳宣帝陳頊的次子始興王陳叔陵竟挖開了謝安的墳墓,扔掉了謝安的靈柩,用謝安的墓穴安葬自己的母親彭氏。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秦軍折損10名大將,5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7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15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戰後影響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的事先籌畫功不可沒。而且謝安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對於穩定當時建康的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此次戰爭的前線將領也是謝家嫡系子弟的謝石謝玄謝琰等人,謝家的聲望達到頂峰,引起了司馬氏皇室的戒備,以至於淝水戰功,竟然沒有封賞,直到兩年後的謝安死後,司馬曜方才因淝水戰功追封謝安以廬陵郡公。

北伐、去世

桓沖在淝水之戰之後不久去世,臨死前將桓氏子弟託付謝安。謝安為了安定“荊揚相衡”的局面,放棄了以謝玄任荊江兩州刺史的機會,改以桓氏子弟出任,緩和了桓謝兩大士族的關係,為東晉接下來的大規模北伐穩定了後方。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謝安起兵北伐。東路的謝玄領北府兵自廣陵北上,一路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則出兵攻克了魯陽和洛陽,並收復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戰前秦晉以淮河-漢水-長江一線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黃河為界,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重新歸入了晉朝的版圖,見右圖。

北伐節節勝利以後,司馬氏和部分朝臣對謝安非常猜忌,世人也有懷疑謝安會像王莽那樣篡位奪權。

謝安“素退為業”,主動交出手上權力,於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自請出鎮廣陵,都督北伐軍事。不久,劉牢之於鄴城被慕容垂擊敗,謝安不得不調整部署,將進攻轉為調整以鞏固黃河防線。

8月,謝安病重,自廣陵還京醫治,由西州門入建康,不久,於8月22日,病逝建康,享年66歲,諡號曰文靖。

到了兩百年後的陳朝,謝氏家族勢力沒落,陳宣帝陳頊的次子始興王陳叔陵竟挖開了謝安的墳墓,扔掉了謝安的靈柩,用謝安的墓穴安葬自己的母親彭氏。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