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對“洋食品” 要擦亮眼睛

□ 譚宏豔

近年來, 隨著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導致有些人對國內傳統食品不信任, 他們逐漸把眼光投向進口食品。 “進口食品”一詞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不但是品質生活的象徵, 更是食品安全的保證。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洋食品”也暗藏貓膩。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 日本核輻射食品流入國內。 深圳市食藥監管稽查部門發現, 國內涉嫌銷售日本核污染食品的網上商家初步統計已達13000多家。

無獨有偶。 近日, 天津監督銷毀了61200瓶進口自印尼的檸檬汁飲料、約42千克進口豆奶、近44000千克進口自愛爾蘭的不合格牛奶,

並退運了360千克進口自韓國的固體飲料。

3月10日, 杭州開展進口食品安全專項檢查, 102包肉乾牛肉丸因貨證不符被下架。

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發佈的《“十二五”進口食品品質安全狀況》白皮書稱, “十二五”期間, 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5年來共檢出不合格食品6.8萬噸、價值1.5億美元, 來自109個國家和地區。 幾乎所有種類的進口食品, 均有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

造成問題“進口食品”的原因眾多。 相比本土食品, 跨境食品供應鏈更長更複雜, 食品原料生產、成品加工、運輸儲存等各環節已超越了國界。 而在國內銷售的“洋食品”, 也存在不法商家故意將“到期日”標示為“生產日期”、 未經檢驗檢疫而私自進口到境內、未辦理生產許可卻擅自加工食品等安全隱患。

這些問題給跨境食品品質安全保障帶來嚴峻的挑戰, 消費者購買時也需要擦亮眼睛, 謹慎挑選。

首先, 消費者要選擇正規的購買管道。 目前, 可供消費者選擇的購買管道日趨多樣化, 從跨境電商的保稅進口、直購進口, 到“海淘”、海外代購、出國回來隨身攜帶等, 但具備條件的消費者應儘量從自貿區直營店、大型購物超市等正規管道購買。

其次, 為了保證購買的是合格的進口食品, 在購買時可以向銷售者索要檢驗檢疫證明, 正規管道進口合格的進口食品上架銷售時不僅要有中文標籤, 更重要的是經檢驗檢疫後, 檢驗檢疫機構會出具檢驗檢疫證明, 消費者可向經銷商索要其影本, 以核對購買的進口食品資訊。

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證明文件就像人的“戶口”一樣注有重要的基本資訊。

此外, 尤為重要的是, 消費者在選擇進口食品時不宜盲目信任, 潛意識就將進口食品和標準嚴、品質高畫等號, 必須擦亮眼睛理性對待, 仔細甄別, 注意核對生產日期與保質期, 遇到內容不符或品質問題多諮詢, 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身健康和合法權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