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意盎然!景德鎮在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路上越走越亮眼!


風景優美的三寶蓬

6月13日上午, 記者在景德鎮市金嶺大道、唐英大道的一些主幹道看到:綠化帶經過雨水沖刷後一抹抹綠色分外耀眼, 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綠色的草皮把城市妝點得格外美麗。 而這些道路的綠化, 是我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 我市立足“文化瓷都、山水環繞、林城相依、生態宜居”的地域特色, 舉全市之力, 開展了一場聲勢大、範圍廣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戰役。

形成創建合力

我市在“國家五城創建活動指揮部”的基礎上, 成立了創森分指揮部及活動辦公室, 負責全市各項創森工作, 定期召開創森推進會, 制定印發創森的相關方案、計畫, 將各項工作目標細化落實, 並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

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民參與、上下聯動”的創森工作格局。 同時, 我市還實行各級黨政一把手負總責, 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 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各責任單位層層簽訂責任狀, 形成一級抓一級, 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 確保創森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為保證創森工作的資金, 我市堅持多層次、多管道、多方位籌措資金的原則, 採取多種形式積極探索和完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多元化投入機制。 從2013至2016年, 全市財政及社會各界累計投入城鄉綠化資金73.73億元。 2017生態重點工程建設專案有26個, 計畫投資24.39億元, 有力保障了“創森”工作的順利推進。

高起點規劃

為嚴把創森總體規劃編制關, 我市聘請了國家林業局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編制總體規劃,

堅持高起點, 將森林城市創建與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林業建設規劃、旅遊總體規劃、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及“十三五”規劃綱要緊密結合, 構建起以城市森林為核心, 以城鎮鄉村森林為節點, 以通道森林、水岸森林、農田林網為主幹的“一核一星、三區多點、藍脈綠網”的城市森林空間佈局, 充分體現了規劃的法定性、科學性和嚴肅性。

我市還在森林生態建設、依法治綠環境整治和督導檢查考核責任幾個方面嚴格把關。 嚴格執行《城市綠線管理辦法》, 按照適地適樹、鄉土優先的原則和甲控乙購、品質優先的要求, 對綠化各個環節做到精益求精, 確保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在竣工驗收環節堅持高要求,

由多個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及紀檢、審計部門聯合組織驗收, 嚴把綠化工程品質。

加強城區環境整治, 對城區範圍內涉及綠地佔用、樹木砍伐、移植、轉讓以及破壞樹木、綠地賠償, 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和綠線管理制度,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 明確了綠地佈局, 提出了綠化配置原則, 劃定了綠地界線。

高品質建設

為使森林城市創建有特色, 我市堅持“老城區新面貌、新城區新檔次”的綠化標準, 積極實施沿江臨湖布綠、街巷整治添綠、街頭遊園造綠、住宅社區增綠、公園廣場擴綠, 做到“讓森林走進城市, 讓城市融入森林”, 使廣大市民能夠“看到綠色、聞到花香、聽到鳥鳴、享到綠蔭”。

按照“村鎮在樹林裡、路在綠蔭中、處處飄香果、時時顯景致”的建設要求, 我市以“森林村莊”、“森林鄉鎮”、“美麗鄉村”建設為依託,

大力推進村鎮旁綠化、宅旁綠化、路旁綠化、田旁綠化、河渠綠化等,積極發展花卉苗木、速生豐產林、油茶林果、森林旅遊和生態觀光產業,實現了“農民增收得利、社會增綠得益、政府增效得綠”的多贏。

圍繞“綠隨路建、有路皆綠、綠景結合”的目標和“串骨架、織綠衣、點彩妝”的要求,我市高標準實施了20多條城市主幹道及入城口的綠化提升改造,形成了“層次重點分明、高矮錯落有致、色彩搭配適宜、植物季相各異”、“一路一景觀、一道一特色”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效果,同時遵循“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濃度、四季有景、連接城鄉”的綠化原則,通道綠化顯美景,對幹線公路、鐵路兩則的各類宜林地,採取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方式營造各類護路風景林帶,形成了以通道綠化、水岸綠化為“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為“點”,生態公益林、長防林、退耕還林為“面”,“點、線、面”相結合,“近自然”的綠色紐帶和風景線。

我市以“森林村莊”、“森林鄉鎮”、“美麗鄉村”建設為依託,

大力推進村鎮旁綠化、宅旁綠化、路旁綠化、田旁綠化、河渠綠化等,積極發展花卉苗木、速生豐產林、油茶林果、森林旅遊和生態觀光產業,實現了“農民增收得利、社會增綠得益、政府增效得綠”的多贏。

圍繞“綠隨路建、有路皆綠、綠景結合”的目標和“串骨架、織綠衣、點彩妝”的要求,我市高標準實施了20多條城市主幹道及入城口的綠化提升改造,形成了“層次重點分明、高矮錯落有致、色彩搭配適宜、植物季相各異”、“一路一景觀、一道一特色”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效果,同時遵循“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濃度、四季有景、連接城鄉”的綠化原則,通道綠化顯美景,對幹線公路、鐵路兩則的各類宜林地,採取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方式營造各類護路風景林帶,形成了以通道綠化、水岸綠化為“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為“點”,生態公益林、長防林、退耕還林為“面”,“點、線、面”相結合,“近自然”的綠色紐帶和風景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