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正確的“戒吼”方法,保證孩子聽話(建議永久保存)

凱叔說

kaishushuo

每次對孩子發火之前, 腦海裡有兩個小人對話, 一個說“這熊孩子, 我要氣炸了”, 一個說“要冷靜”。

結果, 說“要冷靜”的小人被憤怒的小人分分鐘消滅……

道理都懂, 面對孩子卻總要失控。

從小被吼到大的我們, 無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溫柔以待。 可每當面對孩子發火之前, 要在心裡按下暫停鍵真心不容易。

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也許你會有所收穫。

作者|澤爸

星期天午後, 帶花寶到公園玩。 星期天的公園人超多, 連滑滑梯的樓梯都塞車, 每滑一次都要花好長時間, 我感覺到了花寶的不耐煩。

心急的花寶著急想要滑下去,

但前面還有年紀更小的小朋友, 我站在滑梯邊上, 一直提醒花寶:“不要急, 等前面的小妹妹滑下去你再滑。 ”

突然, 我看見花寶伸出手, 想要把站在前面的妹妹推到旁邊, 企圖繞過她自己先滑。

由於這個舉動太危險, 我立刻抓住花寶的手, 嚴厲地說:“不能推人哦!”

已經有些不耐煩的花寶, 立馬當場大哭起來:“爸爸不要拉我啦, 我要滑滑梯。 ”

我知道, 花寶的情緒已經瀕臨崩潰, 決定對她講道理。

但是, 講道理也是有步驟和方法的。

第一步, 先安撫情緒

花寶站在滑梯上發脾氣, 用力掙脫我的手, 我立刻把她從滑梯上抱了下來, 到公園的一角先安撫她的情緒。

“放開我, 我要滑滑梯啦!”

“爸爸, 我不要你抓我。 ”

不管花寶如何生氣地大叫, 我只是簡單地回應:

“好, 爸爸知道你想去玩。 ”

“爸爸聽到了。 ”

“我先陪你哭完, 然後跟爸爸講完話, 我們再去玩。 ”

當孩子正處於火山爆發時, 只要先安撫他的情緒即可, 千萬不要試圖在此時說教, 因為孩子絕對聽不進去, 越在這個時候講道理, 越會讓彼此生氣,

所以“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 只要安撫就好。

第二步, 明確告知錯誤

“爸爸, 我哭完了。 ”

“花寶, 你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把你從滑梯上面抱下來嗎?”確認了花寶的情緒已經平靜之後, 我輕輕地把花寶抱在腿上, 溫柔地對她說。

花寶搖搖頭, 我接著說:“因為你剛剛做了一件有點危險的事,

爸爸阻止你, 而你立刻生氣起來。 ”被我喚醒記憶的花寶點點頭。

我繼續說:“那你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抓住你的手嗎?”花寶想了想, 還是搖搖頭。

“因為爸爸看到你伸出手, 想要把前面的妹妹往旁邊推, 自己先滑滑梯。 ”接著, 我用嚴厲的表情跟語氣對花寶說, “絕對不可以這樣推人。 ”

明確告知孩子的錯誤, 是講道理很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 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因為那個妹妹太慢啦, 我已經等好久了。 ”花寶解釋。

“對啊, 今天人好多, 爸爸也覺得玩一次等好長時間呀!”我贊同花寶。

“是啊, 所以我不想等了啊。 ”花寶立刻附和。

“如果是我, 每一次都要等這麼久, 我也會不想等了。 ”我繼續理解花寶, 花寶一副被認同的模樣不斷地點頭。

當孩子在解釋時, 我們要用認同的方式響應孩子, 才會讓他覺得我們瞭解他的行為, 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如此, 才會願意向爸媽說明背後的原因。

如果我們用“等好久就可以推人嗎?”“不想等就推人, 爸爸是這麼教你的嗎?”這些不斷針對“推人”這個行為來批評孩子的話, 只會換來孩子“不想再說了”的沉默以及“你都不懂我”的憤怒。久而久之,孩子就什麼都不願意跟父母說了。

要如何與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

首先,要“講出雙方與他人的情緒與感受”。瞭解花寶做出這個行為的原因後,我緩緩地跟花寶說:“爸爸知道你急著想要玩,等很久會生氣。”

我手指滑梯的方向繼續說:“但是滑梯這麼高,如果你把小妹妹往旁邊推,她一個不小心掉下來,可能會受傷呢。”

花寶似乎也想到了這個可能的後果,微微皺著眉頭。

“如果那位小妹妹受傷的話,會怎麼樣?她會好痛、會哭,她爸爸媽媽也會好難過,所以不可以這樣推人哦!”我說。

“生氣”“難過”是情緒;“急著想玩”“好痛”是感受。

跟孩子闡述事件發生的當下,與事後雙方與他人的情緒、感受,會讓孩子體會對方的心情,也會意識到自己做出這個行為的可能後果,讓孩子在每次事件中同理他人與尊重他人。

至於孩子的錯誤行為,只需言簡意賅用一句話帶過,無需在此糾結。

與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原因時,要謹記:“不要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要講出雙方與他人的情緒與感受。”

第四步,模擬“再遇到相同狀況怎麼辦”

花寶瞭解到推人的可能後果後,看著我說:“好!我知道了。”

許多父母與孩子講道理時,通常到此為止,認為只要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以及說明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的原因,孩子就會懂了。

是的,孩子的確知道不可以這麼做,但若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時,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孩子不是大人,很難舉一反三,當他下次面臨同樣的事情時, 依然不知所措——娃娃被搶了,還是只會用哭的方法;別人不借他玩具,還是只會出手打人用搶的方法……

此時,父母就會覺得,不是跟你講過了嗎?怎麼還是這樣?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告訴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狀況時該怎麼做”。

“那下次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呢?”於是,我繼續問花寶。

“要問她嗎?”花寶有些疑惑。

“可以,那該怎麼問呢?”

“妹妹,可不可以讓我先滑?”

“嗯,很棒啊。但如果那個妹妹年紀太小還不太會說話,或是對方說‘不要’怎麼辦?”

“繼續等嗎?”

“都可以,看你想不想等嘍,但如果你真的很著急怎麼辦?”

花寶陷入深思,我輕拍她的腿,往公園其他遊樂設施一指。

“先去玩別的遊戲啊。”花寶往我指的方向望去,突然心領神會地說。

“對啊,先去玩別的遊戲也是一個選擇。”我點點頭說,“那下次你遇到滑滑梯排隊時,就知道該怎麼做啦。”

“知道啊,我可以問、可以等,也可以先去玩其他東西。”花寶開心地回答。

“很好,去玩吧!”花寶從我大腿上一躍而下,開心地繼續玩其他遊樂設施。

父母要在講道理的最後,提醒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該怎麼做”。孩子的腦中才會有更多選擇去面對所有的狀況。

做到真正“戒吼”,父母還需端正態度

剛當上爸爸時,我也曾對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叫過,記得在孩子一臉恐懼地哭叫“我不要爸爸這麼凶”後,無意中我看見了鏡子中暴怒的自己,那麼陌生!

於是,我決心作出改變。那次我也終於看清,原來父母所表現出讓孩子產生害怕與恐懼的行為,其實只是對於無法掌控孩子的情緒宣洩,然後再用“爸爸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來包裝與掩飾自我的不安與愧疚。

“如果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為何要讓孩子感受這般恐懼?”

那麼,面對孩子哭鬧,如何才能正確處理情緒,真正“戒吼”呢?

首先,孩子當然可以哭鬧

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孩子還小,不知道如何表達很正常。

我們要把孩子有負面情緒只會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

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面臨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

重要的是,要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正確的宣洩情緒。

當孩子哭鬧打媽媽時,請跟孩子說:“你打媽媽,媽媽好痛喔。不可以打我,不然你捶枕頭好啦!”

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大哭大叫,請跟孩子說:“你這樣大叫會讓別人不舒服,走,我陪你去沒有人的地方哭。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洩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

其次,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人在有負面情緒掌控行為時,聽不進任何道理。所以,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當下只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就好。

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陪你哭完。”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這句神奇咒語有兩個意涵:“同理”與“陪伴”。

父母同理孩子可以有負面情緒想要宣洩,而且讓孩子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著你。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與願意陪伴自己時,很快就可以從哭鬧中平復情緒。

最後,用3招來面對孩子的哭鬧

大人的價值,在於比孩子更懂得情緒管理。

當我們自知正處於暴怒狀態,面對孩子哭鬧時,可以“換手”“離開”與“沉默”。

“換手”,就是請另一半或他人處理孩子的狀況。

“離開”,意即遠離是非之地,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繼續溝通。

“沉默”,則是當沒有人可以換手或當下無法離開孩子時,至少可以選擇沉默,不要隨著孩子的哭鬧起舞,請自行調節呼吸與情緒,等冷靜下來再做反應。

教養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教養孩子固然要緊,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

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

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不要為了孩子好,而不斷批評與責駡。

因為,教養是一時的,但關係卻是一輩子的。

凱叔問

給凱叔留言,說說你在“戒吼”過程中發生過哪些無奈又抓狂的事情吧。

作者:澤爸(魏瑋志),工程師,專業親子教育講師。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一位全職媽媽的老公。在閱讀了大量親子書並實踐反省後,從一名看見孩子犯了錯就火冒三丈的父親,成功轉型為網上轉帖最多的親子教育講師。著有《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

只會換來孩子“不想再說了”的沉默以及“你都不懂我”的憤怒。久而久之,孩子就什麼都不願意跟父母說了。

要如何與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

首先,要“講出雙方與他人的情緒與感受”。瞭解花寶做出這個行為的原因後,我緩緩地跟花寶說:“爸爸知道你急著想要玩,等很久會生氣。”

我手指滑梯的方向繼續說:“但是滑梯這麼高,如果你把小妹妹往旁邊推,她一個不小心掉下來,可能會受傷呢。”

花寶似乎也想到了這個可能的後果,微微皺著眉頭。

“如果那位小妹妹受傷的話,會怎麼樣?她會好痛、會哭,她爸爸媽媽也會好難過,所以不可以這樣推人哦!”我說。

“生氣”“難過”是情緒;“急著想玩”“好痛”是感受。

跟孩子闡述事件發生的當下,與事後雙方與他人的情緒、感受,會讓孩子體會對方的心情,也會意識到自己做出這個行為的可能後果,讓孩子在每次事件中同理他人與尊重他人。

至於孩子的錯誤行為,只需言簡意賅用一句話帶過,無需在此糾結。

與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原因時,要謹記:“不要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要講出雙方與他人的情緒與感受。”

第四步,模擬“再遇到相同狀況怎麼辦”

花寶瞭解到推人的可能後果後,看著我說:“好!我知道了。”

許多父母與孩子講道理時,通常到此為止,認為只要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以及說明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的原因,孩子就會懂了。

是的,孩子的確知道不可以這麼做,但若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時,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孩子不是大人,很難舉一反三,當他下次面臨同樣的事情時, 依然不知所措——娃娃被搶了,還是只會用哭的方法;別人不借他玩具,還是只會出手打人用搶的方法……

此時,父母就會覺得,不是跟你講過了嗎?怎麼還是這樣?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告訴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狀況時該怎麼做”。

“那下次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呢?”於是,我繼續問花寶。

“要問她嗎?”花寶有些疑惑。

“可以,那該怎麼問呢?”

“妹妹,可不可以讓我先滑?”

“嗯,很棒啊。但如果那個妹妹年紀太小還不太會說話,或是對方說‘不要’怎麼辦?”

“繼續等嗎?”

“都可以,看你想不想等嘍,但如果你真的很著急怎麼辦?”

花寶陷入深思,我輕拍她的腿,往公園其他遊樂設施一指。

“先去玩別的遊戲啊。”花寶往我指的方向望去,突然心領神會地說。

“對啊,先去玩別的遊戲也是一個選擇。”我點點頭說,“那下次你遇到滑滑梯排隊時,就知道該怎麼做啦。”

“知道啊,我可以問、可以等,也可以先去玩其他東西。”花寶開心地回答。

“很好,去玩吧!”花寶從我大腿上一躍而下,開心地繼續玩其他遊樂設施。

父母要在講道理的最後,提醒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該怎麼做”。孩子的腦中才會有更多選擇去面對所有的狀況。

做到真正“戒吼”,父母還需端正態度

剛當上爸爸時,我也曾對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叫過,記得在孩子一臉恐懼地哭叫“我不要爸爸這麼凶”後,無意中我看見了鏡子中暴怒的自己,那麼陌生!

於是,我決心作出改變。那次我也終於看清,原來父母所表現出讓孩子產生害怕與恐懼的行為,其實只是對於無法掌控孩子的情緒宣洩,然後再用“爸爸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來包裝與掩飾自我的不安與愧疚。

“如果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為何要讓孩子感受這般恐懼?”

那麼,面對孩子哭鬧,如何才能正確處理情緒,真正“戒吼”呢?

首先,孩子當然可以哭鬧

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孩子還小,不知道如何表達很正常。

我們要把孩子有負面情緒只會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

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面臨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

重要的是,要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正確的宣洩情緒。

當孩子哭鬧打媽媽時,請跟孩子說:“你打媽媽,媽媽好痛喔。不可以打我,不然你捶枕頭好啦!”

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大哭大叫,請跟孩子說:“你這樣大叫會讓別人不舒服,走,我陪你去沒有人的地方哭。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洩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

其次,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人在有負面情緒掌控行為時,聽不進任何道理。所以,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當下只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就好。

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陪你哭完。”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這句神奇咒語有兩個意涵:“同理”與“陪伴”。

父母同理孩子可以有負面情緒想要宣洩,而且讓孩子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著你。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與願意陪伴自己時,很快就可以從哭鬧中平復情緒。

最後,用3招來面對孩子的哭鬧

大人的價值,在於比孩子更懂得情緒管理。

當我們自知正處於暴怒狀態,面對孩子哭鬧時,可以“換手”“離開”與“沉默”。

“換手”,就是請另一半或他人處理孩子的狀況。

“離開”,意即遠離是非之地,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繼續溝通。

“沉默”,則是當沒有人可以換手或當下無法離開孩子時,至少可以選擇沉默,不要隨著孩子的哭鬧起舞,請自行調節呼吸與情緒,等冷靜下來再做反應。

教養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教養孩子固然要緊,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

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

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不要為了孩子好,而不斷批評與責駡。

因為,教養是一時的,但關係卻是一輩子的。

凱叔問

給凱叔留言,說說你在“戒吼”過程中發生過哪些無奈又抓狂的事情吧。

作者:澤爸(魏瑋志),工程師,專業親子教育講師。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一位全職媽媽的老公。在閱讀了大量親子書並實踐反省後,從一名看見孩子犯了錯就火冒三丈的父親,成功轉型為網上轉帖最多的親子教育講師。著有《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