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高宗為何非殺嶽飛不可?起因不過是一具屍體一個女人|淘宋朝

T君帶你淘歷史, 漲姿勢

作者 | 游宇明

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大事、小事;皇帝執掌一個國家, 更要經常區分大事與小事。

在歷代帝王中, 唐太宗最分得清大事與小事。

唐太宗畫像

他對涉及國家前途的大事從不敢掉以輕心, 積極推行均田制等有利生產的政策, 並鼓勵大臣向自己提意見。 在他統治的二十多年裡, 政通人和、國強民富。 他對個人享受這類小事則不太在意。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他有風濕病, 卻長期住在隋朝留下的舊宮裡, 不忍心興建勞民傷財的新宮。

然而, 也有些皇帝分不清大事與小事, 比如宋高宗。

1135年, 南宋建立八年後, 宋徽宗在金國去世, 宋高宗派密使去金國接洽將徽宗遺體運回南宋的事宜, 另外, 宋高宗還想將生母韋賢妃一併接回來。

看到南宋有求于自己, 金朝皇帝立即在心裡打起了小算盤。 在宋朝的主戰派中, 嶽飛統兵能力最強,

意志最堅定, 威望也最高。 岳飛揮師北伐, 收復多地, 又進軍朱仙鎮, 還揚言要直搗金國的根據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 如果不是宋高宗一天十二道金牌讓嶽飛班師回朝, 金國能不能撐住真還不好說。

既然趙構想接回徽宗的靈柩和活著的生母韋氏, 那麼他們就成了金國最大的籌碼。 手握這兩大籌碼, 金國的要價高得像珠穆朗瑪峰。

第一, 南宋必須將嶽飛殺死;

第二, 南宋得“賠償”金國白銀25萬兩, 絲絹25萬匹;

第三, 南宋必須將大片領土割讓給金國。

影視劇中的宋高宗

宋高宗為了贏回徽宗的屍體和生母居然一口答應了下來。 因為宋高宗對金人作了承諾, 才有了後來的罷免嶽飛;也才有了“賜岳飛死於大理寺, 斬其子雲及張憲於市”的慘劇。

作為一個智力正常的人, 趙構自然也知道事有大小之分, 但他心目中的“大事”與“小事”, 與一般人背道而馳。 在普通民眾看來, 大力支持嶽飛北伐、徹底剪除金國對南宋的威脅, 使天下百姓都過上平安富足的日子, 是大事;將死了的徽宗接回來安葬、活著的韋賢妃接回享福是小事,

如果兩者發生矛盾, 就應該選擇前者而暫時放棄後者。 但對宋高宗而言, 國家的復興、民眾的死活卻是小事。 為了他認為的“大事”, 他可以顛倒黑白、陷害忠良、賣國投降, 將民族與國家的命運放在烈火上去烤。

皇權體制的缺陷, 就是皇帝的權力沒有受到限制。 所以他說什麼是大事就是大事, 什麼是小事就是小事。 儘管那個時代也有所謂的“言官”, 社會道統也強調皇帝要虛心聽取大臣的意見。 但皇權社會始終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皇帝不聽別人的意見怎麼辦?既然皇帝聽不聽別人的意見都不會受到懲罰, 除了少數像唐太宗這樣責任心強的帝王, 一般皇帝都習慣性地唯我獨尊。

嶽飛之死

不能說南宋沒有明白人, 嶽飛被害後, 獄卒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 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民眾知道嶽飛被殺害的消息時, “天下冤之”“皆為流涕”, 都是明白人。 只是他們不知道, 只有限制皇權, 使皇帝放下一己之私, 以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為重,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讓皇帝心中的“大事”和人民群眾心中的“大事”達到一致,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閱讀更多:

300多年前,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創造了什麼奇跡!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讓皇帝心中的“大事”和人民群眾心中的“大事”達到一致,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閱讀更多:

300多年前,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創造了什麼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