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日報:故宮推出VR體驗 找到了傳統文化的“正確打開方式”

傳統文化的保護在近年間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並且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探索使用新技術手段, 比如近年來大熱的虛擬實境技術就備受關注。 近日, 人民日報刊文, 以故宮VR體驗為例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評論。

傳統文化就像一個生命體, 只有跟人建立了緊密的共生關係, 才能不斷進化。

讓龍袍亮起來、讓建築動起來、讓瓷母時尚起來……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自然與文化遺產日”, 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有料的活動, 吸引了不少人走進傳統文化、走進藝術現場。

社交媒體的經營, 絕不僅僅是“公關”。 通過互聯網, 故宮不僅贏回了面子, 更重建了公共博物館與公眾的具體關聯。 環顧四周, 一些博物館給人的印象是陳列呆板, 講解套路化, 缺乏互動, 於是惡性循環, 愈顯門前冷落鞍馬稀。 加上服務意識欠缺、管理水準不足, 使得那些博物館脫離了跟公眾生活的聯繫。

這樣的難受勁, 故宮也不是完全沒有體會過。

這個“正確打開方式”不只是與公眾簡單互動, 而是讓傳統文化與公眾的日常生活變“黏稠”。 在更多層次的共用中, 傳統文化的形態實現了豐富和再造, 故宮已經不再只是那個北京城中軸線上72萬平方米的皇家院子,

它在雲端, 在數位博物館裡, 在創意用品中, 更為重要的是, 它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從皇家私藏到國家所有, 再到多層次、多管道的社會共用, 在故宮文物面前, 人與物的關係也發生了分明的進化, 早已不再是“天下至寶, 盡歸帝王家”, 而更加接近共有共用的理想。

其實, 傳統文化就像一個生命體, 只有跟人建立了緊密的共生關係, 才能不斷進化。 那一件件質感優異、造型優美的文物, 是先人“用生命造物”的果實, 其造型之美、功用之妙, 都是大自然跟人類社會千百年來不斷摩擦、互相選擇的結果。 通過使用、欣賞和傳承, 今人分享著古人對美的理解、他們的情感和想像力, 人塑造了器物, 器物也在塑造著人。

我們敬畏傳統文化, 正是因為傳統文化是中國社會自然進化的產物, 蘊藏著也許我們還未充分認知的合理性, 而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古老和稀有。

那些古代典籍、歷史文物, 不只與古人有關, 更與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有關。 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發年輕人追捧,

到“石渠寶笈特展”成為輿論熱點, 都說明傳統文化在與現代人共生共長的過程中, 獲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故宮的成功轉型不只是技術層面的, 更是心靈的、文化的, 它說明只要融入現代人蒸騰的生活, 傳統文化就能再發新芽。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文化理應與人共同進化。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

曾幾何時, 我們欣喜於社會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 也困惑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匱乏與滯後。 如今, 故宮以其生動的故事打通了任督二脈:只有跟公眾建立起共生共長的關係, 傳統文化才會煥發活力, 文化傳承才會薪火綿延。

文化傳承才會薪火綿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