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如松:給我四萬明軍,日軍來多少都管殺不管埋

李如松何許人也, 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得意門徒, 明朝萬曆三大征, 他一人就包攬了兩大征。 憑藉著耀眼的軍事才華, 他成為了明朝後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他一生中最為矚目的事蹟就是以四萬明軍入朝, 大敗日本十五萬侵朝軍隊, 揚我華夏軍威於異域。

萬曆二十年, 李如松被任命為東征提督, 率領四萬明軍入朝作戰。 在朝鮮戰場上, 李如松開始綻放出他一生中最為耀眼的光彩。 之前由於朝鮮提供的情報嚴重失實, 導致第一波趕往支援的明軍幾乎團滅, 這樣的慘敗,

對於常年駐守邊疆與蒙古人作戰的明朝邊軍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 而做為一支軍隊, 恥辱只能用敵人的鮮血來洗刷。 因此, 日本人很快就要倒楣了。

萬曆二十一年, 李如松率軍包圍已經被日本人佔領的平壤。 當時駐守平壤的日軍大將是小西行長, 城內有日軍一萬六千多, 朝鮮偽軍五千多, 總計兵力有兩萬多。 另外, 當時平壤做為朝鮮重城, 城防極為堅固, 設計合理, 易守難攻。 所以按照孫子兵法來說, 攻下這樣的城池, 至少要十萬的軍隊吧。 但是李如鬆手下滿打滿算也才四萬多, 所以啊可能小西行長也讀過孫子兵法, 他極為自信的以為明軍是不可能攻下平壤的。 但是, 所謂的名將都是不能以常理度之, 更何況這位名將手下還有一支戰鬥力極高的軍隊呢!

在攻打平壤前, 李如松下達了一個奇怪的命令, 要求這次戰鬥時不能撿人頭。 當時明軍是以人頭做為戰功依據的。 另外第一個登上城頭的, 賞白銀五千兩。 五千兩絕對的鉅款, 擱在今天差不多是幾百萬人民幣了。 重賞之下, 軍隊士氣高漲。 但高漲的士氣並不是取勝的關鍵, 關鍵在於將領的指揮。 在這場攻城戰中, 李如松展現出了極為高超的指揮藝術。 當時的平壤主要有東西南北四城, 其中北城最為難攻, 為了吸引敵方火力, 李如松派出戚家軍老將吳惟忠率領三千戚家軍去吸引敵人注意。 這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 吳惟忠決定以必死之心去完成, 為了戚家軍的榮譽。 而南門,

日軍將其交給了朝鮮偽軍, 這是一個突破口, 李如松很敏銳的注意到了這一點, 於是他命令自己的手下祖承訓帶領一部分明軍主力換上朝鮮軍服發動進攻。 果然, 由於鎮守南城的朝鮮偽軍看到是自己的同胞來攻城, 警惕性就下降了很多。 背叛了自己國家的人總是看不起自己同胞的, 這不是漢奸的特點, 是共性。

而戰況最為激烈的還是西門, 因為西門是李如松自己親自坐鎮, 日軍也是由小西行長鎮守。 在這場戰爭中, 李如松使用了明軍極為新式武器, 佛朗機炮和大將軍炮, 前者比較小型, 兩個人配合就可以使用, 但威力很大, 是當時極為先進的火炮, 更恐怖的是, 這種火炮使用子母筒, 可以連發, 殺起人來如割草。

後者體型龐大, 需要馬匹才能拉動, 是攻城利器。 在這些攻城利器以及李如松的戰術下, 雖然日軍戰鬥意志很頑強, 但還是擋不住明軍的恐怖攻勢。 很快最好打的南門被攻破, 隨後西門也攻破了, 明軍進入平壤。 平壤失陷後, 日軍繼續發揮頑強的作戰傳統, 開始巷戰, 這就很無聊了, 這又不是日本國土。 巷戰無疑對明軍不利, 但是李如松很快就想到了制敵之法, 反正平壤又不是明朝的城市, 命人找來木材直接放火燒。 據史書記載:焦臭沖天, 穢聞十裡。 但即使是這樣頑強的日軍還是不肯投降, 在火燒了一晚上後, 開始突圍, 從哪突, 自然是東城。 明軍一直沒有動東城, 這是當然是有原因的, 因為在東城外有一條大河, 波浪寬。
日軍從東門突圍出去後, 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但是無奈, 後有追兵, 於是只能跳河。 當時是正月, 所以可以知道後果了, 史書記載:溺死者上萬。

戰鬥完美結束, 統計一下雙方的傷亡情況吧, 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 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日軍被殲滅了一萬多人, 為什麼沒有準確的數字, 這只能怪李如松管殺不管埋了。 雙方戰損比例大約是1:15.。 平壤之戰結束後, 明軍乘勝追擊, 僅僅用了十二天就收復了大半個朝鮮。 但我們都知道, 打仗時要花錢的, 而這場戰爭完全是明朝自己掏腰包打的, 所以碧蹄館戰役和火燒龍山后, 明朝和日本打成了均勢, 日軍龜縮在漢城一帶死守消耗明軍, 明軍也因為缺錢打不起。 於是雙方開始談判, 最後雙方停戰, 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回國後的李如松被萬曆升官趕赴遼東擔任總兵,一年後陣亡。

李如松智勇雙全,不愧是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名將之一,如果他不英年早逝,何來的努爾哈赤崛起?

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回國後的李如松被萬曆升官趕赴遼東擔任總兵,一年後陣亡。

李如松智勇雙全,不愧是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名將之一,如果他不英年早逝,何來的努爾哈赤崛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