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講真,雲南竟有這麼多品種的菌類!

雲南是“野生菌王國”, 是世界上可食用野生菌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產量最大的地區。 據有關部門統計, 目前已發現的食用野生菌有200多種,

最有名氣的是:松茸、雞樅菌、乾巴菌、虎掌菌、羊肚菌、竹蓀、老人頭菌、松露菌、牛肝菌等;最受食客歡迎且價格相對便宜的有:青頭菌、雞油菌、北風菌、穀熟菌、銅綠菌、奶漿菌、刷把菌、蕎面菌、皮條菌等。

野生菌好吃, 但可不好拾!要是沒有經驗, 到山上走半天說不定都拾不著一朵, 或者走半天盡是拾一些不能吃的菌!下面小哥來給大家科普一些大家常拾的野生菌, 大家見到了千萬別放過~

見手青

見手青應該是最早上市的一批菌子, 在雲南野生菌市場上, 價格相比松茸、乾巴菌、雞樅菌要便宜很多, 相比銅綠菌等要貴, 以為一般認為見手青的味道較銅綠菌要更好, 當然也存在人與人喜好的差異。

青頭菌

因顏色青綠而得名, 多帶花點, 很漂亮, 味道平淡嫩滑, 營養豐富。 食用方法很多, 可煮、燒、炒、油炸等。

牛肝菌

牛肝菌是牛肝菌科、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

雲南省牛肝菌類資源豐富, 可食牛肝菌主要有白、黃、黑牛肝菌。 白牛肝菌, 又稱美味牛肝菌。 生長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間的松、櫟混交林中, 或砍伐不久的樹林邊緣地帶。 生長期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旬。 每當雨後天晴時, 生長得較多。 白牛肝菌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 不但雲南省, 就連西歐各國也有廣泛食用白牛肝菌的習慣。 牛肝菌除新鮮食用外, 還可乾燥切片, 加工成耐貯存的乾貨。 黃、黑牛肝菌與白牛肝菌同科, 食用方法相同, 味道也近似。

黃肝菌(黃牛頭)——牛肝菌類

這種菌曾經被稱為菌中之王, 主要是因為它長得很大, 外表是金黃色的, 很美, 就像皇室貴族一樣。 放油炸至香, 熟透即可食用。

黑牛肝菌(黑牛肚)

味道鮮美,是最香的牛肝菌之一。黑牛肝菌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和18種氨基酸,具有防癌、止咳、補氣等功效,是減肥食用菌,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等疾病有較好的功效。

白牛肝菌(白牛肚)

和黑牛肝差不多,許多人都不易區分,俗稱白牛肚。

羊肝菌(黑羊肝)

有些地方也叫牛肝菌,但是我們這邊是叫黑羊肝,個人覺得味道要比黑牛肝好得多。

雞樅菌

雞樅菌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蛋白質、脂肪,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

乾巴菌

乾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7~9月生長在馬尾松樹下。這種菌沒有菌蓋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狀,故俗稱為牛牙齒菌。乾巴菌剛出土呈黃褐色,老熟時呈黑褐色。肉質堅硬、乾燥,含有鈣、蛋白質、硫胺素等營養成分,有酷似醃牛肉幹的濃郁香味。醃牛肉幹當地百姓稱為乾巴,因而此菌得名乾巴菌。

菌族皇后——竹蓀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僧竺蕈,是雲南省特產的一種名貴食用菌。主要生長在雲南省昭通地區和雲南省南部竹林中。竹蓀有著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緻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整個菌體顯得十分美麗,被人們稱為“真菌之花”。竹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

刷把菌

因形如刷把而得名,又名珊瑚菌,該菌體形俊俏,色澤秀美。其味鮮甜爽囗,有6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還可以藥用。有偏白、紅、黃三種,其中未展開的白色刷把菌最好,展開太大的次之。吃法多為炒吃或煮吃。

松茸

松茸又名松口蘑、松蘑。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展開成傘狀,表面乾燥、灰褐色或淡黑褐色,菌褶白色,秋季生於紅松、落葉松和油松林地。

雞油菌

雞油菌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 、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常食此菌可預防視力下降、眼炎、皮膚乾燥等病。雞油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時也叫杏菌或杏黃菌。

喇叭菌

喇叭菌帶有檸檬和番茄的果酸味和清香味,滋味鮮鹹微甜,層次豐富。 具有開胃健脾,止咳化氣和治療神經衰弱等功效。

銅綠菌

銅綠菌均以成對形式出現,深林中只要發現一朵,在不超出一米範圍內必定能發現另一朵。菌蓋初球形,本身具有與松葉一般的保護色,不容易發現。在雨季來臨時,溝窪地帶最容易發現其蹤影。

羊肚菌

羊肚菌是雲南省的特產食用菌,主產于麗江地區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羊肚菌表面呈黑綠色網狀,呈橢圓形,略似羊肚,故得其名。羊肚菌菌肉細嫩,有香氣,味鮮美而富有營養。享有一定聲譽,暢銷國內外。

植物鮑魚——老人頭

老人頭,菌體潔白細嫩、鮮脆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鈣。雲南野生菌老人頭菌,又名仙人頭,老人頭菌肉質細膩糯滑,富有彈性且滋味鮮美,可與鮑魚媲美,故被譽為“植物鮑魚”。中醫認為:此菌有補脾益腎、滋陰壯陽、理氣排毒、健骨強身的功效,可治氣血兩虧、神疲乏力等。

奶漿菌

因有乳白漿汁流出而得名。分為粗褶奶漿菌和細褶奶漿菌兩種。這也是比較安全的一種菌子,可生吃。食用方法很多,可煮、燒、炒、油炸等,還可淹成酸菜吃。味道鮮甜可口,香味濃郁,醇香滿口,別具風味。

馬屁泡(馬勃菌)

學名馬屁泡,俗稱“黑良心”,屬地下塊菌,形同洋芋,分白馬屁、黑馬屁或糯馬屁、飯馬屁等。吃法多與韭菜、醃菜等同炒吃,個人覺得與青椒同炒最爽!

白參菌

長在天然森林裡的枯樹上,朵小難摘,但是味道鮮美,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吃法多燉蛋,可煮吃、炒吃、涼拌吃等。

吃菌,首先要選能吃的品類,再然後就是要炒熟透了才能吃,不然就會看到一些奇怪的東西,所以要特別注意哦!

味道鮮美,是最香的牛肝菌之一。黑牛肝菌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和18種氨基酸,具有防癌、止咳、補氣等功效,是減肥食用菌,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等疾病有較好的功效。

白牛肝菌(白牛肚)

和黑牛肝差不多,許多人都不易區分,俗稱白牛肚。

羊肝菌(黑羊肝)

有些地方也叫牛肝菌,但是我們這邊是叫黑羊肝,個人覺得味道要比黑牛肝好得多。

雞樅菌

雞樅菌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蛋白質、脂肪,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

乾巴菌

乾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7~9月生長在馬尾松樹下。這種菌沒有菌蓋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狀,故俗稱為牛牙齒菌。乾巴菌剛出土呈黃褐色,老熟時呈黑褐色。肉質堅硬、乾燥,含有鈣、蛋白質、硫胺素等營養成分,有酷似醃牛肉幹的濃郁香味。醃牛肉幹當地百姓稱為乾巴,因而此菌得名乾巴菌。

菌族皇后——竹蓀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僧竺蕈,是雲南省特產的一種名貴食用菌。主要生長在雲南省昭通地區和雲南省南部竹林中。竹蓀有著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緻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整個菌體顯得十分美麗,被人們稱為“真菌之花”。竹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

刷把菌

因形如刷把而得名,又名珊瑚菌,該菌體形俊俏,色澤秀美。其味鮮甜爽囗,有6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還可以藥用。有偏白、紅、黃三種,其中未展開的白色刷把菌最好,展開太大的次之。吃法多為炒吃或煮吃。

松茸

松茸又名松口蘑、松蘑。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展開成傘狀,表面乾燥、灰褐色或淡黑褐色,菌褶白色,秋季生於紅松、落葉松和油松林地。

雞油菌

雞油菌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 、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常食此菌可預防視力下降、眼炎、皮膚乾燥等病。雞油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時也叫杏菌或杏黃菌。

喇叭菌

喇叭菌帶有檸檬和番茄的果酸味和清香味,滋味鮮鹹微甜,層次豐富。 具有開胃健脾,止咳化氣和治療神經衰弱等功效。

銅綠菌

銅綠菌均以成對形式出現,深林中只要發現一朵,在不超出一米範圍內必定能發現另一朵。菌蓋初球形,本身具有與松葉一般的保護色,不容易發現。在雨季來臨時,溝窪地帶最容易發現其蹤影。

羊肚菌

羊肚菌是雲南省的特產食用菌,主產于麗江地區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羊肚菌表面呈黑綠色網狀,呈橢圓形,略似羊肚,故得其名。羊肚菌菌肉細嫩,有香氣,味鮮美而富有營養。享有一定聲譽,暢銷國內外。

植物鮑魚——老人頭

老人頭,菌體潔白細嫩、鮮脆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鈣。雲南野生菌老人頭菌,又名仙人頭,老人頭菌肉質細膩糯滑,富有彈性且滋味鮮美,可與鮑魚媲美,故被譽為“植物鮑魚”。中醫認為:此菌有補脾益腎、滋陰壯陽、理氣排毒、健骨強身的功效,可治氣血兩虧、神疲乏力等。

奶漿菌

因有乳白漿汁流出而得名。分為粗褶奶漿菌和細褶奶漿菌兩種。這也是比較安全的一種菌子,可生吃。食用方法很多,可煮、燒、炒、油炸等,還可淹成酸菜吃。味道鮮甜可口,香味濃郁,醇香滿口,別具風味。

馬屁泡(馬勃菌)

學名馬屁泡,俗稱“黑良心”,屬地下塊菌,形同洋芋,分白馬屁、黑馬屁或糯馬屁、飯馬屁等。吃法多與韭菜、醃菜等同炒吃,個人覺得與青椒同炒最爽!

白參菌

長在天然森林裡的枯樹上,朵小難摘,但是味道鮮美,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吃法多燉蛋,可煮吃、炒吃、涼拌吃等。

吃菌,首先要選能吃的品類,再然後就是要炒熟透了才能吃,不然就會看到一些奇怪的東西,所以要特別注意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