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IT男跨界創業,4年收割4200萬用戶,李開複、郭廣昌爭相砸錢!

島君說:

日均登錄用戶超過350萬, 月活躍用戶超千萬, 註冊用戶4200萬, 上傳照片數超15億。 天使輪由創新工廠投資, A輪順為資本領投, B輪就獲得複星集團數千萬美元投資。

這些成績源自一個家庭育兒平臺親寶寶。 它的創始人不是一個媽媽或是預備媽媽, 而是一個做了14年手機消費電子的工程師, 他叫馮培華。

他的信念是:“把一個點做透了, 全世界都會買單。 ”

作 者|邦小二

來 源|創業邦雜誌(ID:ichuangyebang)

選擇跨領域做親子行業, 源自親寶寶創始人馮培華的一段親身經歷。 他的女兒2歲以前在奶奶家長大。 儘管每個月都會回老家看望女兒,

但是他沒有完全參與到女兒的成長。 女兒上幼稚園以後, 因為工作忙碌, 馮培華經常出國出差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女兒。 “回想過去, 覺得女兒突然就長大了, 中間的過程體會非常少。 ”馮培華說。

而這樣的情況, 其實中國大多數的家庭都類似。 因為這樣的體會, 馮培華思考如何讓一個分散的家庭都能見證、參與寶寶的成長。

因此, 離開工作了14年的為全球數十億的硬體產品提供服務的虹軟中國, 馮培華和兩個合夥人踏入母嬰行業, 在杭州郊區的一間單元房裡研究起了親子APP親寶寶。

014年時間, 0到4000萬用戶

作為孩子的父母, 一方面擔心朋友圈刷屏的影響, 一方面又需要一個能夠一直記錄寶貝成長的平臺, 私密又便於分享。

親寶寶就在解決這樣的問題。

2013年1月, 親寶寶正式上線, 上線半年突破30萬用戶, 一年後100萬。 至此, 親寶寶用戶半年的時間翻倍疊加, 2016年2000萬, 今年年初用戶數突破4000萬。

4年時間, 從0到4000萬用戶的增長, 16年12月完成數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 對於這樣翻倍的成長速度, 馮培華說:“初期的時候, 我們在獲取用戶上, 都沒有怎麼花過錢, 靠口碑起家走到今天。 ”

親寶寶的第一批用戶, 來自自然流量、種子用戶和口碑傳播。 公司成立初期沒有預算, 也沒有人做相應的推廣, 靠的是從用戶角度的需求認真打磨產品。

與普通的雲服務相比, 親寶寶在考慮怎麼樣把親友更方便地邀請進來, 怎麼樣能把孩子的成長經歷排的更好。 親寶寶會根據孩子成長過程拍照的日期排序,

而不是根據放進來的時間進行排序, 有孩子的大事記, 記錄孩子重要的時刻, 還有模組方便媽媽做日記。 為了保證家人的私密性, 親寶寶採用邀請機制, 必須通過邀請才能看到空間中分享的照片或動態。

因為看重產品的交互和體驗, 每一條用戶回饋的問題, 馮培華不止看, 還會親自回復。

02一個每天關注用戶回饋的CEO

與其他APP產品不同的是, 馮培華特地把“意見回饋”這個交互按鈕設計在APP非常顯眼的位置。

馮培華說:在公司30個人左右的時候, 意見回饋都是我親自回復的。

現在親寶寶有專門的客服團隊來處理這些意見資訊。 還會有核心用戶群, 定期做交流和調研。 馮培華還是會堅持每天看這些回饋,

把核心意見發給團隊做修改處理。

對回饋意見的重視推動了產品的發展, 不止是幫助親寶寶更新反覆運算, 還衍生出了新的內容。

03做產品, 要百分百對用戶負責

親寶寶的APP在多個版本反覆運算之後, 就有用戶開始提問在照顧寶寶的時候遇到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增多, 讓馮培華意識到除了記錄、還需要育兒的知識體系。

馮培華說:我的思想很簡單, 不懂的話, 就要找很專業的人來做, 不能在網上隨便扒一些文章。 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對用戶負責。

如何設計才能讓用戶覺得好用?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的核心上。

“育兒是很細的過程, 這個媽媽懷孕、生孩子、孩子0歲、12個月、2歲、3歲, 每一個過程, 家長需要的是不一樣的。 剛開始需要的是奶粉、尿不濕,

後面需要的是幼兒智力的發展等內容。 ”馮培華說。

親寶寶成立了專業的智慧育兒部門。 專業的團隊來研究使用者在哪些階段需要哪些點, 同時也會找外部的專家一起合作完善內容。 親寶寶的育兒內容包括疾病方向、智力發展、情感發展、教育、心理等方向, 每一個方向都有專業的人來做, 他們可能是某個領域的研究生、或者是醫生、婦產科有相關經驗的人。

專業的PGC內容, 通過大資料的計算, 會在恰當的時間點, 讓使用者收到他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

“育兒知識這個需求, 要做這件事情, 是用戶告訴我們的。 每一個時間點都要從用戶的角度去想, 在設計的時候, 假設自己是這樣的一個用戶, 這個用戶會不會來使用, 會不會理解你在為他提供什麼。”馮培華說。

馮培華把這樣的原則帶到親寶寶。在做親寶寶的時候,產品設計就是面向家庭提供服務,所以要考慮50-60歲中年人,70-80歲的老人,城市裡做白領的和農村的父母們是否都能快速上手使用。要做出讓這些不同的畫像的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爸爸也能接受,媽媽也能接受,就要站在每一個類型的用戶的角度,設想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增加一個設計,還是隱藏一個設計,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

04帶動整個家庭的聯繫,而不僅僅是母嬰

與其他母嬰產品不同是,親寶寶從未將產品局限在母嬰這個關係中。“育兒不僅僅是媽媽的事,我們想通過讓家人通過共同關愛孩子成長,提升整個家庭,親友之間的交流聯結。”

產品的資料也說明了這一點,在親寶寶的用戶裡,媽媽只占到了40%,其他用戶是爸爸(30%)、親友(15%)、還有15%則是老人。爸爸和祖輩也都積極的參與到記錄、分享孩子成長點滴,學習交流育兒知識。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母嬰類產品,絕大多數的使用者構成就是媽媽。

正是因為家庭式的設計理念,讓親寶寶成為了家庭關係的紐帶。而你在這裡使用的時間越長,家庭成員越多,黏性也越強,轉移的成本也就越高。

親寶寶就有這樣的用戶:職場媽媽天天囑咐幫忙帶孩子的奶奶更新照片;遠在老家的爺爺奶奶會催促爸爸媽媽上傳寶寶新狀態;子女移民,80歲的老人一樣每天可以使用親寶寶看孫子的變化。分隔3地的一家人通過親寶寶也能很好的關愛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的情況。

“中國主流家庭現在基本都是4+2+1或者4+2+2的構成,出於各種原因,像是爸媽雙職工,祖輩幫忙帶孩子,或者子女在外地打拼,祖輩平時接觸不到孫輩的現象很普遍。中國現在的家庭其實有很多,對於那些沒有辦法待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這樣的問題,全家人可以關愛孩子一起成長。”馮培華表示。

05把一個細節做到極致,全世界都會買單

從程式師-架構設計師-產品經理-管團隊-幫老闆制定整個計畫,長達14年的虹軟職業生涯中,馮培華學到的是把產品做深的理念,把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別大的事情做到極致。

“親寶寶一開始也沒有想做到一個巨大、通用的工具,就是切到親子照片記錄的這個點,把這個點做透。從點開始做,先把核心需求拿給用戶。我們剛開始做親寶寶時,只有四個人,做了很小一個功能集合,就給使用者了,資料不錯,再慢慢開始進化。”馮培華說。

先把孩子的記錄和家庭分享的這事情做透做深,然後,通過親子記錄這個高頻使用需求切近整個家庭,後面再挖掘不同的家庭用戶,以及家庭間的需求,把用戶的需求跟能夠滿足需求的資源對接,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從記錄到育兒,再到現在的電商,親寶寶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對產品的細緻追求。未來親寶寶還會一直加強優化產品,希望構建一個更強的品牌,能夠構架一個滿足年輕家庭的消費的小型的生態環境,滿足用戶的要求。

現在馮培華每隔一兩周會把所有的優秀的產品理一遍,看別人是怎麼做的,這麼設計的背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當然,我們很反對直接學競爭對手的產品。核心的問題是,不能老盯著競爭對手,盯著盯著你就會和他一樣,這不是最終想要的結果。”

在產品上面,在恰當的時間點出現在使用者面前,需要很深的學問。親寶寶永遠都在在想,怎麼能優化得更好一點。對於產品,馮培華依舊堅持以小見大:

“把一個點做透了,全世界都會買單。無論是多大的公司,多了不起的公司都會佩服你。”

會不會理解你在為他提供什麼。”馮培華說。

馮培華把這樣的原則帶到親寶寶。在做親寶寶的時候,產品設計就是面向家庭提供服務,所以要考慮50-60歲中年人,70-80歲的老人,城市裡做白領的和農村的父母們是否都能快速上手使用。要做出讓這些不同的畫像的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爸爸也能接受,媽媽也能接受,就要站在每一個類型的用戶的角度,設想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增加一個設計,還是隱藏一個設計,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

04帶動整個家庭的聯繫,而不僅僅是母嬰

與其他母嬰產品不同是,親寶寶從未將產品局限在母嬰這個關係中。“育兒不僅僅是媽媽的事,我們想通過讓家人通過共同關愛孩子成長,提升整個家庭,親友之間的交流聯結。”

產品的資料也說明了這一點,在親寶寶的用戶裡,媽媽只占到了40%,其他用戶是爸爸(30%)、親友(15%)、還有15%則是老人。爸爸和祖輩也都積極的參與到記錄、分享孩子成長點滴,學習交流育兒知識。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母嬰類產品,絕大多數的使用者構成就是媽媽。

正是因為家庭式的設計理念,讓親寶寶成為了家庭關係的紐帶。而你在這裡使用的時間越長,家庭成員越多,黏性也越強,轉移的成本也就越高。

親寶寶就有這樣的用戶:職場媽媽天天囑咐幫忙帶孩子的奶奶更新照片;遠在老家的爺爺奶奶會催促爸爸媽媽上傳寶寶新狀態;子女移民,80歲的老人一樣每天可以使用親寶寶看孫子的變化。分隔3地的一家人通過親寶寶也能很好的關愛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的情況。

“中國主流家庭現在基本都是4+2+1或者4+2+2的構成,出於各種原因,像是爸媽雙職工,祖輩幫忙帶孩子,或者子女在外地打拼,祖輩平時接觸不到孫輩的現象很普遍。中國現在的家庭其實有很多,對於那些沒有辦法待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這樣的問題,全家人可以關愛孩子一起成長。”馮培華表示。

05把一個細節做到極致,全世界都會買單

從程式師-架構設計師-產品經理-管團隊-幫老闆制定整個計畫,長達14年的虹軟職業生涯中,馮培華學到的是把產品做深的理念,把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別大的事情做到極致。

“親寶寶一開始也沒有想做到一個巨大、通用的工具,就是切到親子照片記錄的這個點,把這個點做透。從點開始做,先把核心需求拿給用戶。我們剛開始做親寶寶時,只有四個人,做了很小一個功能集合,就給使用者了,資料不錯,再慢慢開始進化。”馮培華說。

先把孩子的記錄和家庭分享的這事情做透做深,然後,通過親子記錄這個高頻使用需求切近整個家庭,後面再挖掘不同的家庭用戶,以及家庭間的需求,把用戶的需求跟能夠滿足需求的資源對接,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從記錄到育兒,再到現在的電商,親寶寶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對產品的細緻追求。未來親寶寶還會一直加強優化產品,希望構建一個更強的品牌,能夠構架一個滿足年輕家庭的消費的小型的生態環境,滿足用戶的要求。

現在馮培華每隔一兩周會把所有的優秀的產品理一遍,看別人是怎麼做的,這麼設計的背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當然,我們很反對直接學競爭對手的產品。核心的問題是,不能老盯著競爭對手,盯著盯著你就會和他一樣,這不是最終想要的結果。”

在產品上面,在恰當的時間點出現在使用者面前,需要很深的學問。親寶寶永遠都在在想,怎麼能優化得更好一點。對於產品,馮培華依舊堅持以小見大:

“把一個點做透了,全世界都會買單。無論是多大的公司,多了不起的公司都會佩服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