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世凱平叛朝鮮讓李鴻章刮目相看,天津小站練兵顯袁世凱權術之能

歷史上大都有過這樣的人物, 毀譽參半, 爭議不斷, 例如慈禧太后、李鴻章, 皆屬於此類。

但要是提起袁世凱, 似乎只有他坐穩了“竊國大盜”的位子。

不過, 但凡瞭解袁世凱其人, 便不會再有如此這般見識。

精研袁世凱一生20年的駱寶善先生曾說:“我讀書的時候, 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我在大學教書時, 也跟學生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直到我退休了, 才能不這樣講了。 ”

事實上, 袁世凱被歷史嚴重地低估,

也被世人不幸地誤解。

平叛朝鮮作亂算是袁世凱的真正起勢。

被大清帝國委派到朝鮮後, 袁世凱平日裡並沒有多少事情, 無非就是協助朝鮮搞好治安與城防, 再就是順帶著幫助朝鮮訓練一下士兵, 踢踢正步, 站站隊形, 並沒有指望會成什麼氣候。

不過, 當朝鮮國王看到這些新兵蛋子在袁世凱的一手訓練下, 竟然可以“步伐進退前後左右如之, 舉槍放響亦如之”, 立馬佩服地五體投地。

但沒隔多久, 朝鮮開始出現叛亂。

1884年, 親日派系“開化黨”在日本的親手唆使下, 開始挾持朝鮮王室, 大有叛亂之勢。 一切都看在眼裡的袁世凱並不慌張, 他先派人向李鴻章請示, 同時走外交程式, 向日本大使表達抗議。

不過, 袁世凱心裡很明白, 等把信交到李中堂手裡, 一切就都晚了, 而向日本方面抗議, 也無非是做一下表面文章。

究竟怎麼辦?當時的袁世凱可謂是雷厲風行, 當機立斷。

他先是號召中國駐防各營, 並策動朝鮮左右兩營勤王, 另一方面, 在軍事上, 甚至外交上做詳盡周密的部署, 發號施令, 統馭中韓聯軍, 擊潰日軍, 摧毀政變集團的勢力, 拯救韓王, 恢復李熙政權, 同時維持漢城的治安。

遠在千里之外的李鴻章甚至還沒明白怎麼回事, 朝鮮的叛亂已被平息下去, 袁世凱辦事的能力讓李鴻章刮目相看。

甚至陰謀被毀的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當日之謀,

實有令人可驚可畏者, 使清政府與李鴻章能明斷敏速, 出師圖韓, 一躍而登, 真令我日軍無從措手……袁之外交, 誠有彪悍之手腕哉”。

伊藤博文就很看重他, 當李鴻章感慨人才難得時, 伊藤說:“以袁世凱的才幹, 只當小差, 難怪貴國缺人才。”

這一年,袁世凱只有25歲。

不過,後來的甲午戰爭讓袁世凱在朝鮮的日子到頭了。

沒有了朝鮮這一立功之地,回國後的袁世凱很快又找到了大展宏圖的機會。

1894年11月,在甲午一戰上痛定思痛,清政府下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䜣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等人為會辦,“參酌中外兵制”,著手編練新軍。

明眼人都知道,這都是朝廷重臣的遊戲,根本就不是平常人能夠插手的。

不過,袁世凱知道,這不就是自己最拿手的嗎?舍我其誰呢。

剛開始這些軍務處的門外漢們並不知道具體如何實施,只是在天津附近劃了片地,聘請德國教員,用以編練新軍。

袁世凱瞅准這個時機,立馬上書給軍機大臣李鴻藻,對於如何整頓舊軍、改練新軍,提出了自己一套詳細的計畫。

另外,他還略使了點小手段,給相關部門意思了意思,算是讓他們幫忙說點好話。

對於那些軍務處的門外漢們來說,熱血有餘,能力卻不行,眼看著這個手上的燙手山芋沒法下口,實在是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忽然有這麼個人自告奮勇而來,巴不得趕緊把這份棘手的差事交給他。

這就是有名的天津小站練兵。

袁世凱練兵並不拘泥于陳俗舊規,而是把西方軍事思想和自己多年的練兵經驗相結合,決心打造一支全新的大清陸軍。

在他的一手安排指揮下,新軍設立了步、馬、炮、工、輜等多兵科兵種,另外還設立了當時首個參謀機構,參謀人員均是專業的軍事人才。

此外,新軍的編制也很齊全,下轄步隊兩鎮,炮、馬隊各一標,工程、輜重各一營,步隊每鎮分兩協,每協分兩標,每標分三營,每營分四隊,每隊分三排,每排計兵三棚,每棚14名士兵。

在兵器的採購上,袁世凱也一點不疼錢,士兵手中所有的武器均是進口,連李鴻章都不捨得買的新式機關槍都讓他買去了,甚至連士兵身上穿的制服,袁世凱都要求整齊光鮮。

連康有為、梁啟超的引薦人徐致靖都無不稱讚:“新建陸軍之練洋操也,精選將弁,嚴定餉額,賞罰至公,號令嚴肅,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

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是後來北洋軍閥集團的雛形,後來成為直、皖軍閥代表人物的馮國璋和段祺瑞均出自這一門下。

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曾如此評價道:“袁世凱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之能臣,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

如此評價,想來不虛。

難怪貴國缺人才。”

這一年,袁世凱只有25歲。

不過,後來的甲午戰爭讓袁世凱在朝鮮的日子到頭了。

沒有了朝鮮這一立功之地,回國後的袁世凱很快又找到了大展宏圖的機會。

1894年11月,在甲午一戰上痛定思痛,清政府下令成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䜣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等人為會辦,“參酌中外兵制”,著手編練新軍。

明眼人都知道,這都是朝廷重臣的遊戲,根本就不是平常人能夠插手的。

不過,袁世凱知道,這不就是自己最拿手的嗎?舍我其誰呢。

剛開始這些軍務處的門外漢們並不知道具體如何實施,只是在天津附近劃了片地,聘請德國教員,用以編練新軍。

袁世凱瞅准這個時機,立馬上書給軍機大臣李鴻藻,對於如何整頓舊軍、改練新軍,提出了自己一套詳細的計畫。

另外,他還略使了點小手段,給相關部門意思了意思,算是讓他們幫忙說點好話。

對於那些軍務處的門外漢們來說,熱血有餘,能力卻不行,眼看著這個手上的燙手山芋沒法下口,實在是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忽然有這麼個人自告奮勇而來,巴不得趕緊把這份棘手的差事交給他。

這就是有名的天津小站練兵。

袁世凱練兵並不拘泥于陳俗舊規,而是把西方軍事思想和自己多年的練兵經驗相結合,決心打造一支全新的大清陸軍。

在他的一手安排指揮下,新軍設立了步、馬、炮、工、輜等多兵科兵種,另外還設立了當時首個參謀機構,參謀人員均是專業的軍事人才。

此外,新軍的編制也很齊全,下轄步隊兩鎮,炮、馬隊各一標,工程、輜重各一營,步隊每鎮分兩協,每協分兩標,每標分三營,每營分四隊,每隊分三排,每排計兵三棚,每棚14名士兵。

在兵器的採購上,袁世凱也一點不疼錢,士兵手中所有的武器均是進口,連李鴻章都不捨得買的新式機關槍都讓他買去了,甚至連士兵身上穿的制服,袁世凱都要求整齊光鮮。

連康有為、梁啟超的引薦人徐致靖都無不稱讚:“新建陸軍之練洋操也,精選將弁,嚴定餉額,賞罰至公,號令嚴肅,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

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是後來北洋軍閥集團的雛形,後來成為直、皖軍閥代表人物的馮國璋和段祺瑞均出自這一門下。

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曾如此評價道:“袁世凱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之能臣,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

如此評價,想來不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