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矛”與“盾”拉鋸戰!經典反坦克步槍!專門擊穿車輛裝甲!

無論是在火力方面還是構造方面, 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正常情況下, 平均每分鐘可以打出10發子彈, 但是唯一的不足便是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太過於沉重、後坐力過大, 槍支總體16公斤重, 長達1.575米。 但是畢竟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 能夠在那個時候造出這樣的“坦克殺手”, 英國人也是不簡單。

反坦克步槍的運用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 因此在二戰前夕到中期這段時間內, 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總體性能不斷提升, 且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模式:一種保持傳統步槍口徑, 但採用長槍管、增加彈殼長和裝藥量,

以獲取更高初速和由此帶來的穿甲力;另一種是採用更大口徑, 甚至採用小口徑高射炮彈, 介於槍、炮之間的反坦克武器。 大口徑反坦克步槍彈頭存速能力更強, 而且彈頭種類較多, 對付不同目標的靈活性較大, 但缺點是整個武器系統的品質、槍口雜訊、後坐力均較大, 攜帶和使用沒有前者方便。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就是一支大口徑反坦克步槍, 其採用20mm口徑, 這樣的口徑介於槍、炮之間, 可想而知其發射時的後坐力之大。

1931年, 關東軍策劃並實施了 “九·一八事變”, 進而逐步佔領東北全境。 次年3月, 由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登場, 實際上日本已經控制了東北三省, 並以此為基地, 繼續對中國進行侵略。

蘇聯擔心日本將借機北進, 也調集了大量部隊駐防遠東, 防 範日軍的攻擊。 日本一直對蘇聯在遠東 強大的裝甲集群心存忌憚, 但自身的裝甲兵、航空兵和炮兵力量相對薄弱, 加 之侵華戰爭正在加緊進行, 所以其對於蘇聯一直處於守勢。 當時日本已通過秘 密管道得知蘇聯正在研製新型反坦克步槍的情報, 為與之相抗衡, 同時為一線步兵增添大威力武器, 以便及時對裝甲 車輛進行有效攻擊, 從昭和10年(1935 年)6月起, 日本陸軍技術部開始著手研製新型反坦克步槍。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的口徑已經達 到了步兵能夠攜行的身管武器的極限, 處於槍、炮兩類武器的臨界點上。 長期以來, 對這種武器究竟應該算槍還是算炮, 意見並不統一。 至少在日本方面, 是把它當作一種單人操控的輕型火炮來對待的, 日文資料中一直稱其為“九七式自動炮”。 在佐山二郎所著的《陸軍兵器徹底研究--火炮入門》中, 將九七式稱為“採用與機槍類似機構的步兵用火炮”。 在具體分類中,

則是把該武器歸入戰車防禦炮, 即今天所說的反 坦克炮一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