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蔡元培的人情底線

辛亥革命後, 蔡元培曾任國府委員、監察院長、司法部長、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 可謂“位高權重”, 然而他不習慣這種生活。 他說:“不知每天要見多少不願見的人, 說多少不願說的話, 真是痛苦極了。 ”為此, 他發佈了一個“三不啟事”:不兼職、不寫稿、不介紹職業。 啟事發佈後, 很多人認為蔡元培“不通人情”。 在強大的世俗面前, “三不啟事”成為一紙空文。

對找他推薦工作的北大畢業生, 蔡元培有求必應, 但他絕非沒原則。 他寫介紹信有兩種情況不寫:真正無把握的不寫, 絕對有把握的也不寫, 最願意寫的是“有”、“無”之間的那種。 他寫介紹信的方式也有兩種:一種是親筆的, 一種是簽名蓋章的。 親筆信他主觀上是冀其必成的, 簽名蓋章的信雖負介紹之責, 但錄用與否, 在客觀上還請收信的人予以權衡。 蔡元培寫得最多的是後一種信。

對故舊親戚托他謀事, 蔡元培一般都會盡力為之。 但他找的工作多半都是辦事員、書記、科員或編譯之類的小職, 目的是讓他們去實幹苦幹。 即便如此, 蔡元培還是會說“不”。 有一位馬君, 北大俄文系畢業, 與蔡元培是表親。 那時蔡元培兼任國民政府委員, 按規定每位委員可隨帶一位秘書。

馬君知道蔡元培尚無秘書, 於是向蔡元培提出:“鶴卿表伯, 聽說每位國府委員都可以用一個秘書, 我現在正在賦閑, 為您方便起見, 可否將這個秘書賜給我。 ”誰知, 蔡元培聽後大怒:“你每次來謀事, 我沒有一次不給你想辦法, 但你也不可硬枝枝地要我做我不願意做的事啊!”

見蔡元培時常苦於為親戚謀事, 夫人對他說:“親戚們經常來此謀事而又無法拒絕的充其量不過十幾個人, 何不擇其中最優秀的, 替他謀一獨當一面的事, 其餘的由他負責去安頓好了。 免得他們不時來麻煩你, 而你也可以免了老拿面子向人家前面碰撞。 ”蔡元培聽完, 先是不作聲, 過了一會兒說:“不可。 ”夫人問:“為何?”蔡元培說:“學生都是人才, 親戚都是庸才。 ”可見, 蔡元培在人情這個問題上是有他的底線的, 那就是無論是舉薦人才, 還是替親戚謀事, 他都是本著一顆公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