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618狂歡節急件:購買音響請注意以下幾點

今晚應該有很多音響發燒友已經預定了或者正在下單中, 咱在這裡並不是揭露電商平臺玩啥花樣, 那個其實我也是沒那麼懂, 要說的是給一些買音響的忠告。

忠告之一, 你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買音響的無非是三類人, 一類買來放家裡裝逼的, 無論是搭建家庭影院還是聽個響, 找個大牌子朝家裡一放, 客人進門就能聞到裝逼的味, 此類人群誰把他都沒轍;

第二類人就是想聽音樂, 這類人其實對音響略知一二, 憑著敏銳的理解能力這裡看點那裡看點, 然後買回去自我欣賞;

第三類人買音響送人的, 這類人還不少, 我就遇到不下十個人向我諮詢哪款音箱逼格高適合送人。

其實不管你買音箱幹嘛的, 基本都可以在這三類裡對號入座,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買音響是幹嘛的, 也許想放在電視旁看電影有點好音質, 或許相搭配電腦, 總之你得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在哪裡。

忠告之二, 音箱功能並不在多, 多的話成本費用在裡面, 而你並不一定用得著, 市面上又是多媒體音箱又是監聽又是有源的很正常, 如果你們明確了自己的需求, 是要音質還是要方面升級還是圖個便捷;

忠告之三如果有幸試聽請帶上自己喜歡的歌曲聽,

廠商拿出的試音碟給你聽的並不一定是你想要聽的, 比如你從沒聽過蔡琴的《渡口》, 售貨人員給你放這首歌, 然後你會感受到低頻上的陣陣悸動, 然後你就有購買的欲望了, 而實際上你偏好民謠或者搖滾了, 拿回去一聽反而不是那個味道, 這裡面還有調音功夫在裡面了。

忠告之四買音響沒有一步到位之說, 你想一步退燒那是不可能的, 別人跟你說一步退燒那也是不可能的, 不同的音箱有不同的音質特色, 當你抱著一步退燒(你心裡覺得這是最好的, 當然很有可能是高價)的心理花大錢時, 你就會陷入不停的攀比之中。

忠告之五音響的音質除了和喇叭有密切的關係, 同時和設計也有密切的關係, 比如說提到同軸音箱, 那就是KEF和天朗這兩家了, 但是接下來怎麼選了, 肯定會細分到你的預算, 有了預算就有性價比的比較, 聲音的比較, 當然又沒法子兩者接聽, 好了, 最後就只能看設計了, 聲學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是科學主導藝術輔導的一門學科,

音箱的設計則又涉及到箱體材質啊密封性啊喇叭尺寸啊導向孔的設計啊等等。 總之一句話, 一個重設計的音箱品牌, 其聲音就不會令你失望。

忠告之六不必過分追求揚聲器的尺寸, 因為音箱並不只是一個單獨的產品, 也可以組合使用,更有專業的擺放,它和你想要擺放的空間大小和聆聽範圍都有關係,也許你只是習慣在電腦桌上辦公室聽,揚聲器尺寸太大的就很浪費了,大材小用也會影響你對音質的正確看法,別人可以聽出高山流水,你卻只能聽到潺潺小溪,有可能你就會覺得聲音真是一門玄學……

忠告之七經典款和新款其實並不矛盾,買音響並不一定非要追逐新款,也不一定非選老款,以KEF這款EGG而言,目前是爆款(京東賣斷貨,唯有天貓店有賣),但它不是新款,也不算經典款,因為作為外國牌子,進入中國是需要時間的,進來後還要有市場推廣時間,你以為是新款,其實是老款。

忠告之八如果你想學習音響知識,不要隨意在網上看各類KOL的觀點,也不要在群裡聽各種老燒紙上談兵,最好的辦法是找音響工程師聊,其次是到真正的音響城去逛;真正的關於音響的技術在網上其實看不到,KOL半知半解的東西給你看,貌似有理其實是門外漢;很多群裡的老燒很能聊,如家數珍頭頭是道,問題是他們其實也沒聽過多少,未經驗證的理論知識說的人多了反而成真的了。

最後一個忠告不要和成天討論器材的人一起聊天,下場只有兩個,第一個下場是你會不斷地買不斷地後悔(圖上這位爺爺年過60了,買器材花了十多萬,卻穿20元的T恤);第二個你會跟他們一樣陷入吹牛的樂趣,今兒聽了多少錢的什麼什麼,明兒又聽了多少錢的什麼什麼,我就問一句你為什麼總要在前面加個價錢,一分錢一分貨的東西也不是說聽就聽出來的,調音不好擺放不好音源不好線材不好,你以為聽的就是真實水準麼?

也可以組合使用,更有專業的擺放,它和你想要擺放的空間大小和聆聽範圍都有關係,也許你只是習慣在電腦桌上辦公室聽,揚聲器尺寸太大的就很浪費了,大材小用也會影響你對音質的正確看法,別人可以聽出高山流水,你卻只能聽到潺潺小溪,有可能你就會覺得聲音真是一門玄學……

忠告之七經典款和新款其實並不矛盾,買音響並不一定非要追逐新款,也不一定非選老款,以KEF這款EGG而言,目前是爆款(京東賣斷貨,唯有天貓店有賣),但它不是新款,也不算經典款,因為作為外國牌子,進入中國是需要時間的,進來後還要有市場推廣時間,你以為是新款,其實是老款。

忠告之八如果你想學習音響知識,不要隨意在網上看各類KOL的觀點,也不要在群裡聽各種老燒紙上談兵,最好的辦法是找音響工程師聊,其次是到真正的音響城去逛;真正的關於音響的技術在網上其實看不到,KOL半知半解的東西給你看,貌似有理其實是門外漢;很多群裡的老燒很能聊,如家數珍頭頭是道,問題是他們其實也沒聽過多少,未經驗證的理論知識說的人多了反而成真的了。

最後一個忠告不要和成天討論器材的人一起聊天,下場只有兩個,第一個下場是你會不斷地買不斷地後悔(圖上這位爺爺年過60了,買器材花了十多萬,卻穿20元的T恤);第二個你會跟他們一樣陷入吹牛的樂趣,今兒聽了多少錢的什麼什麼,明兒又聽了多少錢的什麼什麼,我就問一句你為什麼總要在前面加個價錢,一分錢一分貨的東西也不是說聽就聽出來的,調音不好擺放不好音源不好線材不好,你以為聽的就是真實水準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