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進士出身,卻威震西北,皇帝疼他,太子憐他,妹子還是皇妃,卻成為歷史上最悲劇的人物

他進士出身, 武將生涯, 妹子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 他還曾為國家靖遠蕩寇, 西北、西南邊境因他而穩定百年。

皇帝在給他的信中關心貼切,

並定下永不相負的誓言, 卻轉眼間被抄家滅族。

雖然他日後建功沙場, 以武功著稱, 但他卻是自幼讀書, 進士出身。

興也勃, 亡也忽。 以文臣儒生, 22年的官場仕途, 做到了封爵一等公, 官至撫遠大將軍。 但是也在人生最風光的時刻, 迅速失去皇帝寵信, 最終自縊而死。

年羹堯之死雖成定局, 但是其間何種內情, 在多疑腹黑的雍正和鋒芒畢露的臣子之間, 卻成了不為人所知的秘密, 更被列為清宮不為人所知的八案之首。

文武藝雙全 受恩兩君王

雍正曾極為肉麻的對年羹堯說:“朕實不知如何疼你, 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 西寧危急之時, 即一折一字恐朕心煩驚駭, 委屈設法, 間以閑字, 爾此等用心愛我處, 朕皆體得。 總之你待朕之意,

朕全曉得就是矣。 所以你此一番心, 感邀上蒼, 如是應朕, 方知我君臣非泛泛無因而來者也, 朕實慶倖之至。 ”

年羹堯究竟有何等才能, 讓雍正如此“厚愛”, 竟然較之乾隆之於和珅也不枉過。

年羹堯出生在官宦之家, 長得“偉岸異常, 臂力驚人, 好勝鬥勇”。 性格頑劣的他不愛讀書, 他父親聘請了三位老師, 都被他打跑了。

倘若一直這樣下去, 他最終的人生走向是欺男霸女的紈絝“官二代”。 少年頑劣多是聰敏之輩。

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個年近花甲的文武雙全老者。 幾番捉弄, 都被老者還了回去, 不得不乖乖讀書。

年羹堯終於有了服氣的人, 在老者的循循善誘下, 年羹堯不但書讀得好, 文章做得好, 而且武藝、兵法一道更是出眾。

他二十一歲中進士, 進了翰林院, 多次擔任鄉試考官;二十八歲授內閣學士, 做到四川巡撫, 可謂是封疆大吏;四十歲因功做了四川陝西總督, 深受康熙青睞。

雍正朝更是位極人臣, 封為一等公爵, 官拜撫遠大將軍。 可謂仕途順利, 一生榮耀, 難有二人。

因為年羹堯, 其父年遐齡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 其兄年希堯亦曾任工部侍郎。 他的妹妹是胤禛的側福晉, 雍正即位後封為貴妃。

之所以有這樣的榮耀, 全憑著年羹堯辦事能力出眾, 軍功了得。 他的一生功績對於清王朝來說無可估量。

從他不到三十歲擔任四川巡撫之後, 迅速熟悉四川形式, 提出興利除弊的措施, 將四川境內匪患清除, 短時間穩定四川形勢。

在康熙王朝擊敗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新疆的戰爭中,

為保障清軍的後勤供給, 再次顯示出卓越才幹。

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 在正面進攻的同時, 年羹堯又利用當地部落土司之間的矛盾, 輔之以“以番攻番”之策, 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 立下赫赫戰功。 “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 享譽朝野。

在雍正繼位元不穩的情況下, 牽制“大將軍王”十四貝子, 為雍正順利登基並穩定朝政也有不可湮沒的功績。

如果說康熙對他是作為長者對後輩臣子的賞識, 那麼雍正對年羹堯的厚待可謂是“君臣之義, 兄弟之情”。

康熙是格外賞識、破格提拔, 更是因戰功賞賜自己親用物品。 而雍正則是另一番態度。

從文前雍正的話語就能看出來曖昧之辭,

溢於言表。 不僅如此, 雍正對此時的年羹堯可謂是聖眷正濃, 幾乎有過火之嫌。

譬如有一次賜給年羹堯荔枝, 為了保證新鮮, 雍正特令驛站必須在六日內快馬送到(從京師到西安), 這難免讓人想起當年唐明皇的“紅塵一騎妃子笑”的典故。

至於其他的賞賜, 如奇寶珍玩、珍饈美味那更是隔三差五的就送到年羹堯的軍中。 除此之外, 年羹堯的家人有什麼事情, 雍正也是關懷備至, 噓寒問暖。

連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和外甥福惠(8歲夭折)的身體狀況, 雍正也常常在下發給年羹堯的手諭中特意告知。

而年羹堯平定青海叛亂也不啻于向朝野內外宣告雍正的“知人之明”, 而且青海問題康熙都沒有解決利索。

到了雍正手裡不到幾個月就出奇地料理乾淨, 這讓那些原本心存反對的敵對者也說不出來什麼。

雍正曾語重心長的跟年羹堯說:“朕要是不做一個出色的皇帝,就對不起你如此對朕;但你要是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那也不能回報朕對你的知遇之恩。但願我們兩個能給後人做千古榜樣。”

由於雍正的寵信,凡是年羹堯所保舉的人,吏部和兵部都優先錄用,時稱“年選”。

在西北年羹堯的轄區,“文官自督撫以至州縣,武官自提鎮以至千把”,雍正都給了年羹堯很大的任免權力。

如李衛、張廷玉、田文鏡怕也沒有這等寵信。

如此“相愛”,緣何痛下殺手。

無論是雍正的“92條罪狀”還是後世史書的記載,都將年羹堯的飛揚跋扈寫的淋漓精緻,無處不表現出一個“該死”的臣子。

想一想也對,年羹堯少年時的頑劣本性就是“快意恩仇”。那時候尚有老師管教,年輕時也攝於康熙的威壓。而雍正的“寵愛”則讓他將本性釋放出來。

固然是妄自尊大,自恃功高,絲毫不知謙遜自保,又不守為臣之道,加上貪贓受賄,植黨營私。

但是這些罪在雍正王朝來說都不是死罪,很多人如此也沒影響雍正的寵信。

雍正對待政治對手素來不留任何情面,後來即便是他的親生兒子他也一律可以處以極刑。對待年羹堯的嚴苛,也可見雍正已將年羹堯看做敵人。曾經的山盟海誓已經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翻臉無情。

指責年羹堯“僭越”,在李衛身上已經有了相同的事情,但是雍正只是罵他小人得志。

而結黨營私這件事情,雍正的很多臣子都有此類事情,即便是雍正自己做臣子的時候,也有此類事情。

關於貪贓枉法,雍正早就知道年羹堯的貪婪,這在康熙朝的時候,雍親王府的用度有一陣都是靠年羹堯所送“孝敬”。

以往一些清史研究者多以年羹堯、隆科多“驕縱不法”作為唯一的答案,這是不準確的,也沒有道出年羹堯被殺的真相。

乾隆在做皇儲的時候,也對年羹堯抱有很大的同情,他堅持認為像年羹堯這樣難得的名將應該留下來應對西北的戰事,此事來自於《永憲錄》之《續編》的記載。

當時朝中無人敢對年羹堯事件發表真實看法,只有弘曆一個人這麼說,可他的觀點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從後來雍正在西北兩路用兵缺乏得力的大將這一事實來看,弘曆的建言比較具有遠見。

至少說明一點,所謂功高震主和悖逆謀反的罪名不過是虛談。

正如宋高宗殺嶽飛一般,最具有價值的史學觀點則是嶽飛觸犯了趙構的私人忌諱,也就是參與皇儲的事件。對於岳飛,趙構可以委曲求全請其出山,卻不能忍受他牽涉皇儲廢立。

年羹堯之于雍正亦是如此,觸犯龍威本身就是最大的死罪。

年羹堯在雍正眼裡是一個有“前科”的人物,作為“府邸舊人”,早在雍正還沒有成為親王的時候,就曾討好過皇三子的門人。

在康熙朝升任陝甘總督的時候,還私自前往皇八子府邸謝恩,已經讓雍正大為惱火。

皇九子胤禟才能平淡,但是在和雍正的爭執中一直堅信是家事,但是雍正卻是十分忌諱。年羹堯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不清已經讓雍正產生了其“不忠”的念頭。

清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即將吹響清洗年羹堯號角的前兩天,雍正說:“在廷諸臣為廉親王(胤禩)所愚,反以朕為過於苛刻,為伊抱屈,即朕屢降諭旨之時,審察眾人神色,未嘗盡以廉親王為非。”

雍正這裡說的“在廷諸臣”顯然包括年羹堯。

其次的問題的就是年羹堯手握兵權,在兵權左右,年羹堯將身邊將領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雍正派去的侍衛親信完全無法深入其中,以至於雍正十分忌諱。

談不上功高震主,只是軍權向來都是皇帝所忌諱。

只要皇帝支持、信任的人,即便受賄、僭越也不過是小問題,而一旦失寵,那麼這些問題很快就上升到政治高度上來,年羹堯致死的主因既不是受賄,也不是什麼僭越,而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年羹堯由於在胤禩、胤禟等人的問題上與雍正的分歧被雍正視做“不可信”,從而擔心他會被政治對手利用,遂決定先下手為強將年羹堯處決。

其中有一個導火線就是年羹堯把奏摺上稱讚皇帝的“朝乾夕惕”寫成了“夕陽朝乾”惹怒雍正,威脅年羹堯說:“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歸之於朕耳……年羹堯青海之功,朕亦在許與不許之間而未定也。”而這事實上根本是個小問題!

汪景祺在《讀書堂西征筆記》中就善意地提醒年羹堯注意皇帝老兒的“卸磨殺驢”,可惜年羹堯沒有當回事兒,年羹堯一出事,雍正很快找茬把汪景祺給殺了。

政治問題上的站隊問題以及手握重要兵權,已經決定了年羹堯必然死去。這和嶽飛的死亡竟然是有驚人的相似。

位極人臣,功績不斷,卻不想死于自己最信任的人手上,對於年羹堯來說,這確實冤屈。但多少人物走過的政治血淚,卻不能不讓人敬畏。

有時候,不可越雷池一步,便是這個道理。

這讓那些原本心存反對的敵對者也說不出來什麼。

雍正曾語重心長的跟年羹堯說:“朕要是不做一個出色的皇帝,就對不起你如此對朕;但你要是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那也不能回報朕對你的知遇之恩。但願我們兩個能給後人做千古榜樣。”

由於雍正的寵信,凡是年羹堯所保舉的人,吏部和兵部都優先錄用,時稱“年選”。

在西北年羹堯的轄區,“文官自督撫以至州縣,武官自提鎮以至千把”,雍正都給了年羹堯很大的任免權力。

如李衛、張廷玉、田文鏡怕也沒有這等寵信。

如此“相愛”,緣何痛下殺手。

無論是雍正的“92條罪狀”還是後世史書的記載,都將年羹堯的飛揚跋扈寫的淋漓精緻,無處不表現出一個“該死”的臣子。

想一想也對,年羹堯少年時的頑劣本性就是“快意恩仇”。那時候尚有老師管教,年輕時也攝於康熙的威壓。而雍正的“寵愛”則讓他將本性釋放出來。

固然是妄自尊大,自恃功高,絲毫不知謙遜自保,又不守為臣之道,加上貪贓受賄,植黨營私。

但是這些罪在雍正王朝來說都不是死罪,很多人如此也沒影響雍正的寵信。

雍正對待政治對手素來不留任何情面,後來即便是他的親生兒子他也一律可以處以極刑。對待年羹堯的嚴苛,也可見雍正已將年羹堯看做敵人。曾經的山盟海誓已經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翻臉無情。

指責年羹堯“僭越”,在李衛身上已經有了相同的事情,但是雍正只是罵他小人得志。

而結黨營私這件事情,雍正的很多臣子都有此類事情,即便是雍正自己做臣子的時候,也有此類事情。

關於貪贓枉法,雍正早就知道年羹堯的貪婪,這在康熙朝的時候,雍親王府的用度有一陣都是靠年羹堯所送“孝敬”。

以往一些清史研究者多以年羹堯、隆科多“驕縱不法”作為唯一的答案,這是不準確的,也沒有道出年羹堯被殺的真相。

乾隆在做皇儲的時候,也對年羹堯抱有很大的同情,他堅持認為像年羹堯這樣難得的名將應該留下來應對西北的戰事,此事來自於《永憲錄》之《續編》的記載。

當時朝中無人敢對年羹堯事件發表真實看法,只有弘曆一個人這麼說,可他的觀點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從後來雍正在西北兩路用兵缺乏得力的大將這一事實來看,弘曆的建言比較具有遠見。

至少說明一點,所謂功高震主和悖逆謀反的罪名不過是虛談。

正如宋高宗殺嶽飛一般,最具有價值的史學觀點則是嶽飛觸犯了趙構的私人忌諱,也就是參與皇儲的事件。對於岳飛,趙構可以委曲求全請其出山,卻不能忍受他牽涉皇儲廢立。

年羹堯之于雍正亦是如此,觸犯龍威本身就是最大的死罪。

年羹堯在雍正眼裡是一個有“前科”的人物,作為“府邸舊人”,早在雍正還沒有成為親王的時候,就曾討好過皇三子的門人。

在康熙朝升任陝甘總督的時候,還私自前往皇八子府邸謝恩,已經讓雍正大為惱火。

皇九子胤禟才能平淡,但是在和雍正的爭執中一直堅信是家事,但是雍正卻是十分忌諱。年羹堯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不清已經讓雍正產生了其“不忠”的念頭。

清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即將吹響清洗年羹堯號角的前兩天,雍正說:“在廷諸臣為廉親王(胤禩)所愚,反以朕為過於苛刻,為伊抱屈,即朕屢降諭旨之時,審察眾人神色,未嘗盡以廉親王為非。”

雍正這裡說的“在廷諸臣”顯然包括年羹堯。

其次的問題的就是年羹堯手握兵權,在兵權左右,年羹堯將身邊將領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雍正派去的侍衛親信完全無法深入其中,以至於雍正十分忌諱。

談不上功高震主,只是軍權向來都是皇帝所忌諱。

只要皇帝支持、信任的人,即便受賄、僭越也不過是小問題,而一旦失寵,那麼這些問題很快就上升到政治高度上來,年羹堯致死的主因既不是受賄,也不是什麼僭越,而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年羹堯由於在胤禩、胤禟等人的問題上與雍正的分歧被雍正視做“不可信”,從而擔心他會被政治對手利用,遂決定先下手為強將年羹堯處決。

其中有一個導火線就是年羹堯把奏摺上稱讚皇帝的“朝乾夕惕”寫成了“夕陽朝乾”惹怒雍正,威脅年羹堯說:“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歸之於朕耳……年羹堯青海之功,朕亦在許與不許之間而未定也。”而這事實上根本是個小問題!

汪景祺在《讀書堂西征筆記》中就善意地提醒年羹堯注意皇帝老兒的“卸磨殺驢”,可惜年羹堯沒有當回事兒,年羹堯一出事,雍正很快找茬把汪景祺給殺了。

政治問題上的站隊問題以及手握重要兵權,已經決定了年羹堯必然死去。這和嶽飛的死亡竟然是有驚人的相似。

位極人臣,功績不斷,卻不想死于自己最信任的人手上,對於年羹堯來說,這確實冤屈。但多少人物走過的政治血淚,卻不能不讓人敬畏。

有時候,不可越雷池一步,便是這個道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