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京話的歷史並不長,只有400年左右 江淮官話等也對北京方言產生了一定影響

北京的歷史很長, 但是真正北京話的歷史並不長, 只有400年左右。 中國國土廣闊, 各地均有方言, 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 四千年前夏代便產生了“雅言”, 不同時代的“雅言”均不一樣, 特別是晉代、宋代兩次衣冠南渡, 變化尤多, 但原則上都以伊洛地區方言為標準, 比如金代的北京人, 就以讀書音為正音。

北京這個千年古都是由漢族和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共同建立起來的。 早在隋唐時期, 北京已是邊陲重鎮, 是歷代漢族和少數民族衝突與融合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至少從唐代開始, 住在北京地區的漢族人就一直和當地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 人口也一直在不斷地大量流動。

語言和社會一樣, 越是封閉, 發展就越慢;越是開放, 發展就越快。 在歷史上, 北京話既和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是阿勒泰語系的語言)不斷產生交流, 也和各地的漢語方言有頻繁的接觸,

一千多年來, 北京話就是始終處在這種十分開放的環境之中的。 現代的北京話和漢語其他方言比較, 可以說是發展最迅速的漢語方言。

北京在唐代屬幽州, 當時的幽州地區已經居住著相當多的少數民族。 西元936年, 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幽州地區從此脫離中原漢族的統治, 成為遼金兩代少數民族政權的南方重鎮。 契丹把析津府(今北京)定為南京, 成為遼代五京之一。 西元1153年, 金代把國都遷到燕京, 這是北京正式成為一國國都之始。 從遼至金, 北京的政治、經濟地位迅速上升, 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湧進北京, 原住在北京的漢族人被迫或自願和他們雜居在一起, 加強了和他們的聯繫, 和宋朝統治的中原地區廣大的漢族人民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離,

交往也受到嚴重影響,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達300年之久。 和外族語言長期密切接觸, 和廣大中原地區的本族語言反而關係疏遠, 北京話從一千多年以前就開始處於這種和其他漢語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語言環境中。 這種語言背景對北京話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使得北京話在遼金時期就可能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結構最簡單的漢語方言。

在遼代建國之前, 契丹族就已經不斷從戰爭中俘虜大批奴隸, 不僅有北方其他少數民族, 也有當時幽燕地區的大批漢族人。 到遼建國時, 漢族人的勢力已經相當大, 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十分活躍, 對遼國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從遼到金, 不斷有大批的漢族人被擄掠到東北去, 在金統治我國北方的一百多年中, 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十分頻繁。 女真族每次南侵, 都要擄掠大批漢人和財物回去, 先在幽燕地區, 後來遍及中原各地, 次數之多和數量之大是十分驚人的。 在被契丹和女真族陸續擄掠到東北的漢族人中, 以幽燕地區的漢族人占絕大多數, 他們所說的方言是當時幽燕地區的方言, 這樣就把北京及其附近的方言擴展到了東北各地。 漢族人文化高, 以所掌握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影響當地少數民族, 漢語在東北各族語言中也就逐漸占了優勢。 當地少數民族中有不少人在漢族人的長期影響下逐步漢化, 甚至放棄了自己民族的語言。
金朝就是在女真族漢化已經相當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到金遷都燕京時, 女真貴族已經不大能說本族語言, 漢語在女真族中使用已相當普遍。 女真族所接觸的漢族人主要是契丹族從幽燕地區陸續擄掠去的, 因此女真族所說的漢語應該也就是原來幽燕地區的漢語方言。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 但官方場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 只是與本地方言有所結合, 形成了大都話。 大都話是現代普通話的原型和基礎。 朱元璋滅元後, 各地移民大量入京, 大都話再次發展, 由於河北移入人口較多, 故北京民間方言以河北口音為主, 而官方則使用“雅言”, 即河南官話。 到朱棣遷都北京, 基於《洪武正韻》的。 經過元末的大動亂, 大都城已經殘破不堪,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了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明初採取了大量移民的政策充實北京,移民範圍從山西、山東直到江浙一帶,每次動輒萬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大批高級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從南京移居到北京,加上從攻佔元大都後就一直留守在北京的大量軍隊以及從全國各地陸續徵召來京的各行各業的工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北京的人口結構在這時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北京話接觸最頻繁的已經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語言,而是來自中原和長江以南的各地漢語方言。方言之間雖然有分歧,但同是漢語,差別終究不大,再加上當時方言來源不一,五方雜處,不可能只向某一地區的方言靠攏,大都話逐漸發展成熟,已經和現代的北京話差別不大了。明徐孝《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中所記的音系可能代表了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的北京話,證實了這一點。另外,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沈榜任宛平知縣時著有《宛署雜記》,其中卷十七方言部分所記當時北京話詞語很多在今天北京話仍然使用。

大都城已經殘破不堪,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了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明初採取了大量移民的政策充實北京,移民範圍從山西、山東直到江浙一帶,每次動輒萬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大批高級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從南京移居到北京,加上從攻佔元大都後就一直留守在北京的大量軍隊以及從全國各地陸續徵召來京的各行各業的工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北京的人口結構在這時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北京話接觸最頻繁的已經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語言,而是來自中原和長江以南的各地漢語方言。方言之間雖然有分歧,但同是漢語,差別終究不大,再加上當時方言來源不一,五方雜處,不可能只向某一地區的方言靠攏,大都話逐漸發展成熟,已經和現代的北京話差別不大了。明徐孝《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中所記的音系可能代表了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的北京話,證實了這一點。另外,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沈榜任宛平知縣時著有《宛署雜記》,其中卷十七方言部分所記當時北京話詞語很多在今天北京話仍然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