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知道什麼是“過度管控”嗎 你必須知道 如果你不知道 你的孩子將會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

1,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 懷胎十月, 一朝分娩, 媽媽對孩子百般疼愛, 爸爸對寶寶千般愛護, 怎麼也不為過

但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

百般的疼愛是否還是應該?如果父母把疼愛變成了溺愛, 讓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做父母的是否還會覺得自己當初對孩子的疼愛, 值得嗎?

有篇報導, 幾年前, 中日美三國的孩子在北京搞了個夏令營。 夏令營的要求必須是孩子自己參加。 父母不懂陪同。

開營那天, 其他兩個國家來的孩子只是有老師的陪同, 有說有笑的進入營地。 顯得非常輕鬆。 而我們的孩子的表情卻嚴肅了很多。 其中的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陪伴下來的。

因為參加的孩子被要求在9-12歲。 所以這個夏令營的主題是體驗自己長大。 其中的很多專案, 都是需要自己動手動腦的完成。

比如, 早上自己按時起床, 整理內務。 自己換洗衣物。

自己做簡單的飯菜。 。 。 。 。 。 等等。

這下可難倒了平時在家被嬌慣了的孩子。 這些孩子中的一些人, 不知道自己按時起床。 不會整理內務。 不會做簡單的早餐。 。 。 。 。 。 。 。 總之, 很多孩子碰到自己不會做的事情, 就發呆。 就喊爸媽。 有時還會大哭起來。

圖片來自網路

更有報導說,

為了讓孩子可以按時起床, 個別父母竟然偷偷的藏在床底下, 以便早上可以叫醒孩子。 。 。 。 。 。

而反觀那兩個國家的孩子, 他們卻顯得遇事井井有條, 自己動手, 相互幫助, 比較好的完成了任務。 雖然也有很多孩子碰到了讓他們頭疼的困難, 但是, 他們的孩子不會像我們的孩子那樣束手無策。 喊爹叫媽。 他們非常樂觀, 有時還會發出自嘲的笑。 。 。 。 。 。

我無意貶低我們的孩子的能力。 但是, 這些現象, 真的讓人笑不出來。

你真的可以看出溺愛出來的孩子, 究竟好不好?

2, 我有意為之。 看一看沒有父母的催促, 孩子上學時間會遵守嗎

我們總是給孩子講, 上學是自己的事情。 不遲到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只要你按時起床, 及時吃飯。

我們也在和孩子不斷的說明,

如果你上學遲到, 會扣老師的分數。 會被罰站。 會影響班級的榮譽。

但是, 收效不大。 孩子依舊是按照自己的習慣, 依舊每天需要我們不斷的催促。

今天是週末。 孩子不上學。 上補習班。 原本今天孩子上課外補習班是可以不遲到的,

但今天我就是有意而為之, 就是沒有催促, 也不斷提醒愛人少催促。

結果, 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催促, 就按照習慣的磨蹭。 結果, 孩子有了第一次遲到。

這是我們意料中的事情。 但是孩子十分的不爽。 一整天都在為自己的遲到後悔不已。

之所以這樣做, 我是想通過這樣的體驗, 讓孩子懂得錯誤是需要自己承擔的。

圖片來自網路

表面看來, 你天天的催促, 是保證了孩子每天不遲到。 在老師那裡, 你作為家長就很有面子。 但是實際上呢?你剝奪了讓孩子主動做事和承擔結果的機會。

道理很簡單:如果不是他自主選擇的行為, 那麼, 無論行為的結果是什麼, 他既不會有深刻的成就感, 也不會有深刻的挫敗感, 他會把一切歸結為是家長想要的, 與他無關。

所以——

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切記不要超越界限,不要強行干涉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也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細節甚至處處插手“主動”幫助孩子。

3 ,缺乏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感,“過度管控”是父母育兒的誤區

為什麼會這樣?

由於很多家長在兒時也是在自己的父母“過度管控”中長大,他們從也未體會過自由探索的快樂。因而也就誤以為“自由”是東西無關緊要的。於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採用這樣的一套。

對孩子來說,很多事情,你是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就可以解決的。親身體驗才能認識到自己應該怎麼做。

圖片來自網路

在過度管控中長大的一代人,利用過度管控的手段造就自己的下一代,這樣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必然一代不如一代。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做階層固化,簡單講就是窮人的後代只能是窮人,富人的後代永遠是富人。

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育方式的代代相傳。

知識與精神的視野相當開闊的父母,各方面資訊的獲取相對充足,心胸的格局也相對闊大,於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不容易犯下低級錯誤,譬如,不會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

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由於知識與精神視野的相對狹窄,心胸格局相當不足,那麼可能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就顯得不足。容易犯錯誤。

那麼,這種教育上惡性循環的魔咒如何打破呢?

這個故事來自作家高陽筆下——

有一次,慈禧對一個小太監很生氣時。想讓李蓮英去懲罰一下那個小太監。按照慣常,李蓮英一定會在慈禧面前勸慈禧別生氣。犯不著啊!可是李蓮英為了搭救這個小太監沒有按照常理做。他在太后面前破口大駡小太監。罵得比太后還狠,罵得太后都嫌過分,最後,太后說:算啦,饒了他吧。

我引用這個故事看似文不對題。但是細細品味你會明白,如果要想讓一個人改掉固有的習慣,非得由內心的想要向外表達出來,讓他成為一個可以看見的東西,這樣,他才可以自覺的去改正。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你也想給孩子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請從改變自己的入手,做一個樂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的人吧!

與他無關。

所以——

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切記不要超越界限,不要強行干涉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也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細節甚至處處插手“主動”幫助孩子。

3 ,缺乏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感,“過度管控”是父母育兒的誤區

為什麼會這樣?

由於很多家長在兒時也是在自己的父母“過度管控”中長大,他們從也未體會過自由探索的快樂。因而也就誤以為“自由”是東西無關緊要的。於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採用這樣的一套。

對孩子來說,很多事情,你是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就可以解決的。親身體驗才能認識到自己應該怎麼做。

圖片來自網路

在過度管控中長大的一代人,利用過度管控的手段造就自己的下一代,這樣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必然一代不如一代。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做階層固化,簡單講就是窮人的後代只能是窮人,富人的後代永遠是富人。

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育方式的代代相傳。

知識與精神的視野相當開闊的父母,各方面資訊的獲取相對充足,心胸的格局也相對闊大,於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不容易犯下低級錯誤,譬如,不會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

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由於知識與精神視野的相對狹窄,心胸格局相當不足,那麼可能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就顯得不足。容易犯錯誤。

那麼,這種教育上惡性循環的魔咒如何打破呢?

這個故事來自作家高陽筆下——

有一次,慈禧對一個小太監很生氣時。想讓李蓮英去懲罰一下那個小太監。按照慣常,李蓮英一定會在慈禧面前勸慈禧別生氣。犯不著啊!可是李蓮英為了搭救這個小太監沒有按照常理做。他在太后面前破口大駡小太監。罵得比太后還狠,罵得太后都嫌過分,最後,太后說:算啦,饒了他吧。

我引用這個故事看似文不對題。但是細細品味你會明白,如果要想讓一個人改掉固有的習慣,非得由內心的想要向外表達出來,讓他成為一個可以看見的東西,這樣,他才可以自覺的去改正。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你也想給孩子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請從改變自己的入手,做一個樂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的人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