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貪圖寶物卻忘了大事,死宰相勝過活宰相

在巍峨連綿的終南山前, 漢唐帝國的長安之內, 帝王將相上演了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 在這其中, 唐代姚崇與張說之間的生死故事, 充滿智慧, 甚至超過了《三國演義》中的“死諸葛亮嚇跑活司馬懿”, 引人深思。

說到死後之事, 中國人往往會想起孔子的名言。

孔子說:“不知生, 焉知死?”, 孔子也“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願意談這些問題, 並不等於這些問題不存在。 只要是人, 都得面對“死亡”這個永恆課題。

孔子所回避的“死”的課題, 為後世的儒家和中國社會在這個事情上提供了寬廣的想像空間, 帶來了極大的思想包容度,

於是佛道等各種宗教流行華夏大地。

一個人有怎樣的行為, 取決於一個人有怎樣的思想。

身為儒者的唐代官僚們崇信佛道、大舉厚葬, 迷信思想甚為嚴重。 然而, 姚崇卻是一個特例。

姚崇是一代曠世奇才, 精通世務, 不泥于古法, 懂得變通, 為開元盛世做出了很大貢獻, 與房玄齡、杜如梅、宋璟為唐代四大賢相。

以當今的標準來看, 姚崇是一位難得的唯物主義者。 開元四年, 山東發生了蝗災, 當地災民和朝廷認為這是天災, 於是誠心朝拜上天, 祈禱神明早點停息災難。

只有姚崇站出來, 提出了夜間滅蝗的辦法, 拯救了數以萬計的黎民百姓。

姚崇墓

大唐開元九年, 七十二歲的姚崇身患重病, 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人世, 寫下了一篇遺書。 他告誡子孫, 不要貪圖眼前的富貴, 要知節儉, 絕不要給自己厚葬, 厚葬無益, 如此等等。 此文載于《舊唐書》卷九十六的姚崇傳記當中,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

姚崇在為子孫做著精細的打算, 有些私密的話語不能寫在正式的遺書中。

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裡, 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敵張說。 張說很有可能在姚崇死後, 找個藉口, 打擊報復, 把姚崇全家殺光。

張說也是開元年間的著名宰相, 但被一直姚崇打壓著。 不過張說的優勢是年齡, 他比姚崇年輕16歲。

彌留之際, 姚崇想好了辦法, 將兒子喊道床邊, 如此這般的耳語了一番, 之後溘然長逝。

姚崇病故以後, 張說頓感輕鬆愉快。 既然同朝為臣, 張說就得前去弔唁。 他踏入姚崇的府邸, 看到全府房屋均用白花白練裝飾, 一派肅穆莊嚴。


姚崇

在祭拜之後, 張說逐一觀賞了靈堂前面陳列的寶物。 其中幾件確實不錯, 很稱他的心意, 如果能弄到手, 那真是快意之事。

張說剛剛回到家, 姚崇的兒子就把那幾件寶物送來了, 說是請他撰寫一篇碑文, 將來刻在姚崇墓前的神道碑上, 以彰顯姚崇的功績。 看到寶物, 張說欣然同意, 即刻撰寫, 讓人送了過去。

第二天, 張說越想越不對勁, 派下屬要回文章, 說是要改幾個字。

下屬回來報告, 說對方已經將碑文刻在神道碑上, 而且已經報告了皇上。

張說感歎:“死去的姚崇竟然能把我活著的人算計進去, 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不如他呀!”

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原來姚崇在去世之前, 已經告知自己的兒子。 他和張說素來不和, 在自己死後, 張說肯定要加害他們。 不過張說愛好寶物, 這就得投其所好。

在他死後, 要子孫們將他生前的寶物陳列在靈堂之前。 張說祭拜以後, 必然會觀賞寶物。 這時候, 要留意張說傾心那幾件, 記在心上, 等張說回家之後, 把這幾件寶物送到他家, 讓他寫一篇神道碑碑文。

如果張說寫好碑文, 立即在石碑上鐫刻出來, 馬上上報皇上。 張說的頭腦反應較慢, 但一定會想到, 在神道碑中有了他對姚崇的稱頌, 那麼他就不好找藉口再打擊姚崇的子孫了。

果然,事情的發展都如姚崇生前所料。

在一個專制的社會,沒有哪一個人是永遠安全的,所有的政治行為都沒有基本的法律保障,政治上的勝利者會懲罰自己政敵,這在歷史上路見不鮮。

為了全身而退,必須有超常的智慧和心機。

果然,事情的發展都如姚崇生前所料。

在一個專制的社會,沒有哪一個人是永遠安全的,所有的政治行為都沒有基本的法律保障,政治上的勝利者會懲罰自己政敵,這在歷史上路見不鮮。

為了全身而退,必須有超常的智慧和心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