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浪漫詩人拜倫,沒有死在戰場,卻因放血療法而亡

放眼歷史會發現, 曾經發生的許多有關健康和醫學的事情, 與科學不沾邊, 甚至顯得荒唐, 不可思議。 但這些事兒是真實的存在, 是真的另類。 《另類醫事》本期說說詩人之死。

等我們把自己織的布織完,

等我們把織梭換成了利劍,

我們就要把布匹,

向腳下的暴君擲去,

我們要把它染在他流出的血裡。

這些詩句出自浪漫詩人拜倫的筆下, 他的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 也被稱為“拜倫式英雄”, 這些英雄高傲倔強, 既不滿現實, 要求奮起反抗, 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憂鬱、孤獨、悲觀, 我行我素。

1821年3月, 被土耳其統治了近400年的希臘爆發起義, 1823年在希臘抗土鬥爭如火如荼之際, 詩人拜倫放下了正在寫作的《唐璜》, 變賣家產募集軍隊, 前往希臘。 1824年國際主義自由貴族戰士拜倫在希臘去世, 他的遺體被泡在一大桶白酒中運回英國, 整個歐洲都為他們心中的英雄哭泣。 拜倫生的不算偉大, 但死後光榮。 只是, 他去世的過程為醫學黑暗史又增添了一份不光彩的紀錄。

1824年2月14日, 拜倫在希臘第一次發病, 渾身痙攣, 口吐白沫, 牙關緊咬, 兩三分鐘後神志恢復。 這些描述 , 有醫學常識的人可看出是較典型的癲癇發作, 其實病發後只需靜養便可。 但當時的醫生, 要給拜倫放血, 拜倫不想被 切開血管, 醫生就用了吸血水蛭。 放血後拜倫又暈死過去, 醒後臥床三天, 又休養了一段。

兩個月後, 4月的一天, 拜倫騎馬外出遇雨, 回來後開始出現高燒和關節痛, 醫生來了, 放血, 先是一磅,

兩小時後, 再放一磅。 合起來, 大約有1000毫升吧。 隨後的幾天, 每天放血幾次, 至到拜倫神志不清。 4月19日, 躺在床上因失血性休克奄奄一息的拜倫, 再也經不起折騰, 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其實, 客觀地說, 搶救拜倫的兩位醫生是終於職守的, 那不算是醫療事故。

因為, 在當時放血療法的傳統已經有3000年。 之所以放血, 是早期醫學中的巫醫一家的精神源泉使然, 認為疾病是魔鬼作怪, 放血則是將魔鬼驅離。 在拜倫離世後的1840年, 一位叫皮埃爾的法國醫生發表歷時7年對2000名病人的觀察結果, 證明放血不僅無效, 而且還明顯地提高了病人的死亡率。 此後, 也不斷有醫生證實這個結論, 放血才慢慢地遠離了醫學。

愛誰, 就把健康傳給誰。

版權申明 《關你健康》系列內容, 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 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 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