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靖為什麼敢“背信棄義”地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可汗?

貞觀四年((630年), “軍神”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奇襲東突厥可汗牙帳, 東突厥最高統治者頡利可汗不戰而逃往鐵山(今內蒙古大青山)。 在唐軍強大壓力的逼迫下, 頡利可汗決定施行緩兵之計, 主動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則派鴻臚卿唐儉前往議和。

沒想到就在唐儉與頡利可汗議和的時候, 李靖卻率領一萬騎兵突襲東突厥可汗牙帳。 頡利可汗與東突厥軍毫無防備, 當即被打得全面崩潰。 頡利可汗在逃跑的途中被唐軍俘虜, 東突厥汗國就此滅亡。

那麼李靖為什麼敢“背信棄義”地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可汗呢?

一, 對頡利可汗的不信任

東突厥的最高統治者頡利可汗為人狡猾而無信義, 曾經數次破壞與唐朝之間達成的協議。 因此無論是唐太宗還是李靖都不認為頡利可汗是真心想要議和, 都識破了頡利可汗所謂的“和談”其實是緩兵之計, 從一開始就不想遵守。

二, 戰略軍事考慮

當時頡利可汗雖然大敗虧輸而被迫向唐朝求和, 但是此時支持頡利可汗的貴族和部眾依然還有很多, 只是李靖的戰法讓頡利可汗無法及時組織抵抗。 如果此時李靖停止進攻給了頡利可汗喘息之機的話, 那麼這次征伐東突厥的戰果就可能被斷送。

另外, “兵貴神速, 攻其不備”是李靖一貫的智慧風格, 當年平定蕭銑和輔公佑都是如此。 當時頡利可汗因為唐朝同意議和而疏於戒備, 這對李靖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戰機。 再加上當時唐軍士氣正旺, 停止進攻必然會引發軍心動盪, 導致不可預知的問題。

三, 唐太宗的暗示

滅亡東突厥之後, 唐朝的禦史出於各種原因上疏彈劾李靖。 但有意思的是, 禦史彈劾李靖的罪名是“治軍無方, 劫掠財物”, 而不是無視皇帝, 擅自對正在議和中的東突厥開戰。 由此可見, 唐太宗從一開始就沒有給李靖下“停戰議和”的命令。

無論是出於對頡利可汗的判斷還是自己的雄心,唐太宗都不願意接受。但是作為敗者一方的東突厥主動請和,唐太宗又不好不接受。因此唐太宗一方面派唐儉去議和,另一方面卻不給李靖下停戰令,就是在暗示李靖可以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

而李靖很好地領會了唐太宗的真實用意,最終完成了滅亡東突厥的大業。因此唐太宗後來不僅沒有出發李靖,最後還將李靖提拔為尚書省右僕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無論是出於對頡利可汗的判斷還是自己的雄心,唐太宗都不願意接受。但是作為敗者一方的東突厥主動請和,唐太宗又不好不接受。因此唐太宗一方面派唐儉去議和,另一方面卻不給李靖下停戰令,就是在暗示李靖可以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

而李靖很好地領會了唐太宗的真實用意,最終完成了滅亡東突厥的大業。因此唐太宗後來不僅沒有出發李靖,最後還將李靖提拔為尚書省右僕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