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母親,母親教育的關鍵是不要過度控制孩子

孩子出問題了, 其實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如果不改善這個系統, 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 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一樣的 —— 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母親。 不是有個大別墅就可以稱為“家”, 破房子裡有個媽才成其為“家”。 一個母親會影響三代。 做臨床諮詢多年的經驗發現, 許多問題根子大多在母親這裡。 抓住“母親”這個牛鼻子, 就一抓一個准。 因為在一般的家庭中, 母親只要沒什麼大問題, 就會成為家庭的核心。

在處理家庭問題上女人是有優越性的。 因為男人的大腦更擅長邏輯思維,

女人更善於感知別人的需求。 因此在對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 女人更有優勢。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是這樣, 母親的地位很高, 像紅樓夢裡的賈母一樣。 母親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親的關係也是最特殊的。 雖然孩子出生剪斷了臍帶, 但他們的潛意識是完全連通的。 所有的孩子都會為母親犧牲。 我們有個誤區, 以為是母親為孩子犧牲, 其實, 孩子也會為母親犧牲。

如果母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整天罵罵咧咧情緒不好, 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母親過得不快樂, 他馬上就會把這種情緒背在身上, 覺得是因為自己、母親才會生活得不幸福。

比如媽媽教育孩子茶杯必須放在桌上, 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會責駡,

那麼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 —— 這個是順從, 順從了母親的意志。 “順從”會逐漸發展成“認同。 ”比如孩子上小學後請同學到家裡玩, 同學把茶杯放在地板上, 孩子會叫同學把茶杯拿起來, 不要放在地板上 —— 這個就是認同。 等到孩子長大了, 媽媽老年癡呆了, 把茶杯放在地上, 他就會讓老娘把茶杯拿起來放好 —— 這就完全內化了。

舉個母女關係的例子。 一個幼稚園園長的女兒, 小學裡總是第一名, 到初一時來諮詢, 才發現已經精神分裂了, 必須去醫院治療。 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麼來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 廢寢忘食地學習。 因為她媽媽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原因就出在她媽媽的身上。 我對孩子的媽媽說, 對孩子的這種極端要求是變態、是虐待。

她竟哭了起來。 原來, 這位媽媽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 她的出生並不受家人歡迎。 因為他們所盼望的是兒子。 她唯有通過考第一, 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視。 而這種心理延續到了自己女兒的身上。 在中國, 這種受到母親的排斥的情況並不少見, 很多得厭食症暴食症的女兒背後都有一個排斥她的母親。 女人是很難取得自我認同的, 而且, 她往往會把對自己的“不認同”傳遞給下一代。 這跟我們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有關。 母子關係上出問題的, 一般就是表現在:不讓兒子長大, 高度地控制。 因為潛意識裡有一種“母以子為貴”的想法。

再舉個例子, 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孩出去參加同學聚會。

成熟的媽媽就會說:“注意安全啊,

錢夠嗎?”“夠!”然後這孩子就出去了。 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鬆, 他在同學面前也會讓人感覺是一個很自然的人, 因為他沒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強的媽媽會問:“和誰在一起?去幾個人?什麼活動?什麼性質?你帶多少錢?只能用多少錢……”這樣的孩子出去表現也是不一樣的。

關於孩子的長期教育, 總結起來有這麼幾個原則:

▶️ 0到3歲, 每時每刻關注他。

這個階段是安全感確立的關鍵期, 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得到滿足, 一生都會有缺憾。

這個時期媽媽比較重要, 如果媽媽是上班族, 那麼下班一定馬上回家, 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 應酬也別出去了, 媽媽就算蓬頭垢面都無所謂。

因為孩子0到3歲的時候, 你要每時每刻陪伴他, 就算每天對他講100遍我愛你, 他也不會嫌多。

▶️3到6歲, 誠心誠意陪伴他。

做到誠心誠意很重要。

這個時候爸爸很關鍵, 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

因為3到6歲時, 孩子的探索欲望開始形成, 如果有父親這個老山羊在, 孩子就不會怕了, 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得到加強。

反之, 他就會膽怯懦弱退縮,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受到抑制。

▶️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6到12歲的兒童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喜歡他。

因為兒童進了學校以後,老師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評價,經常可能會在學校裡受到一些負面的打擊,或者覺得不如別人。

這時候就需要從家長眼裡看到,你們不會討厭他,不會不愛他,給他一個可靠的保證。

但是兒童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招人煩,講話顛三倒四,脾氣也大,家長經常會不耐煩。

本文為陳默老師的採訪。

可無論如何,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犯了錯誤後,要能站在他的情緒裡理解他。

▶️ 12歲以後,實實在在相信他。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

如果你不相信他,那麼他的行為會是很糟糕的,他永遠也長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開始從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後完全相信他,那樣才能像個人。

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後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這幾句話,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本文來自于陳默老師的採訪。

他就會膽怯懦弱退縮,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受到抑制。

▶️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6到12歲的兒童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喜歡他。

因為兒童進了學校以後,老師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評價,經常可能會在學校裡受到一些負面的打擊,或者覺得不如別人。

這時候就需要從家長眼裡看到,你們不會討厭他,不會不愛他,給他一個可靠的保證。

但是兒童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招人煩,講話顛三倒四,脾氣也大,家長經常會不耐煩。

本文為陳默老師的採訪。

可無論如何,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犯了錯誤後,要能站在他的情緒裡理解他。

▶️ 12歲以後,實實在在相信他。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

如果你不相信他,那麼他的行為會是很糟糕的,他永遠也長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開始從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後完全相信他,那樣才能像個人。

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後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這幾句話,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本文來自于陳默老師的採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