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落後挨打兩大根源:康熙兒子太多?乾隆壽命太長?

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創下兩項之最:康熙, 子女最多的皇帝, 男孩36人, 女孩20人(另有一說是宋徽宗趙佶有32個兒子, 34個女兒);乾隆, 最長壽的皇帝, 享年88歲。 很難想像, 這正是清朝落後挨打的根源。 為什麼?古人說, 齊家治國, 最簡單也最透徹的理解應該是整頓管理家事才能治理國家。 康熙在這方面就得很差, 他連自己的太子都沒有立就隔代“欽定”了弘曆(乾隆)的皇帝身份, 這無疑助長了乾隆自以為是、狂妄自大的性格;而乾隆又在那個沒有退休的年代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63年(在位60年, 禪位後太上皇3年),

這不但使夾在中間的雍正活活累死, 也讓大清王朝最終變得腐朽不堪。

雍正帝先農壇耕作圖

生兒子是好事, 但康熙卻因兒子眾多帶來很多麻煩

康熙

中國古代封建史可以說是帝王本人及其家史, 因為從來也沒有一個皇帝不把天下當成自家的。

所以, 皇帝生兒子是天下大事, 關係到有沒有接班人的問題, 是非常非常重大的天下大事。 兒子少了怕選不出優秀的, 兒子多了麻煩也就來了。

康熙8歲登基, 14歲親政, 在位61年, 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少年挫敗權臣鼇拜, 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明鄭、準噶爾的戰爭勝利, 驅逐沙俄侵略軍, 以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不少人認識是康熙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 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甚至, 有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 這種說法是沒錯的, 但也非常非常局限的, 孰不知康熙也在所謂的“盛世”裡為清朝的落後挨打埋下了“伏筆”。

這“伏筆”來自於康熙眾多的兒子, 上演的最有說服力的事件是九子奪嫡。

1675年, 康熙立只有兩歲的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 但在1708年, 康熙又廢除了太子。 這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當時, 在康熙眾多的兒子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他們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這些人結黨營私, 先後形成大爺党、太子党、三爺党、四爺党、八爺党等, 勾心鬥角, 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 最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党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党兩大勢力。

面對此情此景, 康熙為了落下一個不殺子的所謂“聖君”的好名聲, 非但沒有親自著手徹底解決, 反而隔代“欽定”了弘曆的皇帝身份。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 他留給雍正實際上是一個“爛攤子”。

雍正勵精圖治朝乾夕惕, 最終在崗位上被活活累死

雍正

九子奪嫡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 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 成為雍正帝。 然而, 一個兒子當了皇帝並不意味著眾多的兒子就會因此息事寧人、死心塌地,

不整治、不清理工作沒法幹。 於是, 也便有了八爺党人慘遭迫害。 這本屬於成王敗寇的正常事, 但流言蜚語卻因此而起。 最典型的說法是雍正是個“假皇帝”、幹不好皇帝也幹不長皇帝。 具體事件是直到現在還在民間流行的, 即是雍正改詔, 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這種荒誕無稽的說法其實是一種惡搞, 康熙年代的“於”字是“於”, “十”根本不可能被改成“於”。 而且, 傳位詔書為滿蒙漢一式三份, 怎麼該啊?

面對類似聲音, 雍正不可能把說話的人都殺光吧?他只有幹, 幹出一個皇帝的樣子, 讓大家都覺得他很稱職。 於是, 他只能以勤先天下, 在重整機構對吏治進行大力改革的同時, 實行改土歸流、耗羨歸公, 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等。 不但守住了康熙傳下來的“攤子”,而且還為自己的兒子乾隆拼下了一份“家底”。

1735年,雍正累死于崗位,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這當然與他本人自身勤於政事、想幹一番事業有著直接的關係,但也不能說那些流言對他不沒有一點促使的作用,而後世學者認為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九子奪嫡圖

長壽是好事,但乾隆卻因長期掌權成清朝落後根源

乾隆

乾隆,康熙隔代已經把他的事情解決得好好的了,他的任務就是等著當皇帝,不用吃苦受罪,也不用經歷傳說中的“九子奪嫡”,一切對他來說是那樣的順風順水。在康熙欽定的基礎上,雍正給他把一切都擺平了。

因此,乾隆沒當皇帝時,他就認為自己終將成為天下的“老大”,他當了皇帝更是天下老大的老大,這也促成了他骨子裡的狂妄自大。

喬治·馬戛爾尼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於1793年抵達中國,欲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卻無功而返。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當時,馬戛爾尼為中國帶來了戰列艦模型、蒸汽機、野戰炮、火槍、天文望遠鏡等西方科技。但是,清朝人對此沒有絲毫興趣,要求馬戛爾尼必須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禮。而乾隆則認為中國不需要英國的任何物品,中國與英國通商是給英國人的恩惠。因為馬戛爾尼沒有向乾隆下跪,中國人便認為洋人的膝蓋壓根不會彎曲,“不能”下跪,並使此說廣泛地流傳了下來。

這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乾隆到處留詩題詞,一生一生寫4萬首詩卻無一句留傳, 把祖上留下的那點“家底”全敗光不說,還正式頒佈了閉關鎖國政策。雖說推動閉關鎖國政策頒佈的包括康熙、雍正,但正式頒佈並嚴格執行這一政策的卻是乾隆。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逐漸與世界脫軌,最後完全落後於西方國家,直至1840年被英國人的長槍大炮粉碎。

都說長壽是一件好事,應該慶祝,但在封建時代,乾隆的長壽意味著長期掌權,這正是清朝落後挨打根源。帝王的家事、私事在這裡主導了歷史,細細琢磨能悟那麼一星半點的道理。

乾隆戎裝

不但守住了康熙傳下來的“攤子”,而且還為自己的兒子乾隆拼下了一份“家底”。

1735年,雍正累死于崗位,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這當然與他本人自身勤於政事、想幹一番事業有著直接的關係,但也不能說那些流言對他不沒有一點促使的作用,而後世學者認為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九子奪嫡圖

長壽是好事,但乾隆卻因長期掌權成清朝落後根源

乾隆

乾隆,康熙隔代已經把他的事情解決得好好的了,他的任務就是等著當皇帝,不用吃苦受罪,也不用經歷傳說中的“九子奪嫡”,一切對他來說是那樣的順風順水。在康熙欽定的基礎上,雍正給他把一切都擺平了。

因此,乾隆沒當皇帝時,他就認為自己終將成為天下的“老大”,他當了皇帝更是天下老大的老大,這也促成了他骨子裡的狂妄自大。

喬治·馬戛爾尼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於1793年抵達中國,欲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卻無功而返。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當時,馬戛爾尼為中國帶來了戰列艦模型、蒸汽機、野戰炮、火槍、天文望遠鏡等西方科技。但是,清朝人對此沒有絲毫興趣,要求馬戛爾尼必須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禮。而乾隆則認為中國不需要英國的任何物品,中國與英國通商是給英國人的恩惠。因為馬戛爾尼沒有向乾隆下跪,中國人便認為洋人的膝蓋壓根不會彎曲,“不能”下跪,並使此說廣泛地流傳了下來。

這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乾隆到處留詩題詞,一生一生寫4萬首詩卻無一句留傳, 把祖上留下的那點“家底”全敗光不說,還正式頒佈了閉關鎖國政策。雖說推動閉關鎖國政策頒佈的包括康熙、雍正,但正式頒佈並嚴格執行這一政策的卻是乾隆。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逐漸與世界脫軌,最後完全落後於西方國家,直至1840年被英國人的長槍大炮粉碎。

都說長壽是一件好事,應該慶祝,但在封建時代,乾隆的長壽意味著長期掌權,這正是清朝落後挨打根源。帝王的家事、私事在這裡主導了歷史,細細琢磨能悟那麼一星半點的道理。

乾隆戎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