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清”又亡了:段祺瑞吊打辮子軍,張勳的下場究竟怎麼樣?

張勳復辟又稱丁巳復辟、溥儀復辟, 是1917年6月, 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 率5000“辮子兵”, 借“調停”為名, 於6月14日進北京。 入京後, 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 “襄贊復辟大業”。

在“武聖”張勳和“文聖”康有為聯合操辦下, 紫禁城內有聲有色, 但民國的大總統黎元洪還在總統府內辦公。 全北京龍旗飄揚, 唯有新華門內的總統府仍高揭五色旗, 財政、參謀兩部也堅持懸掛五色旗。 一片黃龍旗的包圍中, 這裡是京城裡最後的民國。

完成復辟最理想的方案就是讓黎元洪搞一個交接儀式, 大政奉還, 把“國”交給溥儀。 溥儀的師傅梁鼎芬因為和黎元洪是兒女親家關係,

自告奮勇要見黎元洪勸其退位, 結果遭黎嚴詞拒絕。

得知黎元洪不肯就範, 陳寶琛惱羞成怒, 對溥儀說:“黎元洪竟然拒絕, 拒不受命, 請皇上馬上賜他自盡吧!”小皇帝覺得陳的建議太過分了, 為此還首次頂撞了陳師傅:“我剛一復位, 就賜黎元洪死, 這不像話。 民國不是也優待過我嗎?”陳聽後仍氣呼呼地說:“黎元洪豈但不退, 還賴在總統府不走。 亂臣賊子元兇大憝, 焉能與天子同日而語。 ”最後商議的結果是由梁鼎芬設法再去勸說黎元洪離開總統府。 還沒等紫禁城這邊的人出發, 他們就已收到黎元洪帶著總統印跑到日本公使館去的消息。

府院之爭弄成丁巳復辟, 狼狽不堪的黎元洪雖誓死抵制,

卻不得不向段祺瑞低頭。 他于2日派秘書覃壽衡將密令送到天津, 再由張國淦交給段祺瑞, 這道命令的內容是重新任命段祺瑞為總理。 對於光杆總統黎元洪的命令, 段祺瑞雖不以為然, 但他要揮師討逆畢竟還是要師出有名, 因此勉為其難地接受了黎元洪作為此屆總統下達的最後一道命令。 恢復身份的段祺瑞也要開始實現他對張勳的“承諾”了——你如復辟, 我一定打你!

討逆!討逆!

如何打張勳?段祺瑞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他手裡沒有一支直屬於自己的軍隊, 要討逆還得先選人。 論兵力, 馮國璋兵強馬壯, 但人在南京, 遠水不解近渴, 加上馮本人有野心, 一旦討逆成功, 再造共和之功必歸馮氏所有, 基於這些考慮段祺瑞放棄了馮國璋。

論距離, 陳光遠的兩個師離北京城最近, 也是兵力最多者, 但此人是個滑頭政客, 在張勳復辟當天, 陳光遠在南苑的軍營就飄起了黃龍旗, 段祺瑞自然也不能用他。 選來選去, 最合適的部隊還是李長泰的第8師, 這支部隊駐天津馬廠, 離北京相當近, 師長李長泰政治傾向與段祺瑞接近, 還通電譴責過張勳復辟。 段祺瑞費了一番周折, 終於說服李長泰, 他的第8師順理成章地成為討逆軍的基本力量。

7月2日晚, 段祺瑞前腳剛攜梁啟超等人趕赴馬廠, 親復辟派的天津員警廳的員警後腳就到了, 很可能是張勳想“擒賊先擒王”, 奈何晚了一步。 7月3日上午, 段祺瑞在馬廠召開軍事會議, 以李長泰第8 師、馮玉祥第16混成旅(駐廊坊)及曹錕第3師(駐保定)為討逆軍主力,

共計3萬人馬。 段祺瑞任總司令, 段芝貴任東路軍總司令, 曹錕任西路軍總司令, 梁啟超、湯化龍、徐樹錚、李長泰為總部參贊。 一切準備就緒後, 段祺瑞發佈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討逆檄文, 宣佈張勳“八大罪狀”, 劍鋒直指紫禁城。 起草這篇檄文的是當年維新變法的幹將梁啟超, 自戊戌政變以來, 避居海外的梁啟超的政見逐漸與其師康有為發生分歧, 甚至一度與革命黨親近。 這一次, 梁啟超公開指責康有為附逆, 師徒二人算是徹底分道揚鑣了。 誓師當日, 五色旗獵獵招展, 幾路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龍旗飛舞的北京城挺進。

1917年7月, 段祺瑞部討逆軍在街頭歇息。 左邊道路上站立的討逆軍軍官左臂上系著白巾, 用於區分敵我

討逆軍的進展可以用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來形容。 7月4日, 段祺瑞率領的部隊由馬廠進至楊村, 曹錕的人馬由保定開赴長辛店。 5日, 第8師一部在廊坊、萬莊之間與辮軍首次接戰, 辮軍隨後退往豐台, 討逆軍追至黃村以北。 同日,西路軍3師乘火車北上,佔領涿州、良鄉,直抵盧溝橋。段祺瑞於5日將司令部自馬廠移至天津,並通電宣佈就任國務總理,暫以直隸省公署為辦事處。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職,並任倪嗣沖為討逆軍南路總司令。7日,陳光遠倒戈,原依附辮子軍的京畿第2旅吳長植部也加入了討逆軍的隊伍……復辟剛過一周,張勳已陷入四面楚歌之境。

大清又亡了

7月12日天剛拂曉,北京城內槍聲大作,朝陽門外的討逆軍打到了永定門,辮子軍且戰且退。此時的北京城一片狼藉,滿地都是髮辮和破龍旗,這大清又要完。

中午時分,討逆軍炮火擊中張勳住宅,隨後起火,這場大火間接救了張勳。原來,前一日萬繩栻自作主張與荷蘭公使歐登科達成約定,讓張勳到荷蘭使館避難。所以當歐登科發現張宅起火後,立即命人開車前往,據在場者回憶,幾位外國人抵達張宅時,張勳還叉著腰站在庭院中間指揮救火,看上去很鎮定。幾個外國人勸他離開,他死活不肯,最後生拉硬拽拖其上車,衣服都扯破了,其中一個荷蘭人還被張勳咬了一口。但無論如何,張勳在城破之日避入荷蘭使館,暫時無生命之憂。

復辟派的大臣或散或逃,此時最驚恐的就是紫禁城裡的清王公貴族們。失敗已成定局的7 月11日,小朝廷竟然還煞有其事地給東北的張作霖發了一道“上諭”,要他進京“勤王”,還沒出京就被截獲。“上諭”發佈的第二天,早晨,外面的槍炮聲響得更密集了,到了中午槍聲漸息,奏事處的太監來報,說是張大帥的部隊打了勝仗,段祺瑞的軍隊全敗了,此消息一經傳開宮中眾人頓時眉開眼笑,其間還有人說什麼關二爺寶馬出了汗,是武聖顯靈之類的胡話。這天晚上大家睡了個安穩覺,第二天一清早,內務府就傳來消息:“張勳已經逃到荷蘭使館去了……”

1917年7月12日,張勳住宅被討逆軍的炮火擊中起火,張勳隨後逃往荷蘭使館。圖為戰後只剩殘垣斷壁的張勳住宅

這次復辟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沒有人知道段祺瑞會如何處置小朝廷。連張大帥都跑去避難了,他們還能做什麼呢?這時候陳寶琛和醇親王載灃垂頭喪氣地來了,他們給小皇帝帶來擬好的“退位詔書”,準備再次“退位”。據清王公們的估計,這次對他們的處罰最輕都會取消優待條例。但事情在這時候反轉了,張勳失敗之時,段祺瑞等北洋大佬就達成共識,不追究清室責任。要使這個定調成立,清室的“退位詔書”是萬不可發的,否則怎麼是“被脅迫”呢。在討逆軍這邊派去的人不斷暗示下,紫禁城方面終於心領神會,擬好的退位詔書也不發了,改為由內務府發個聲明。

“詔書”與“聲明”有本質上的差別,而且在這份聲明中,小朝廷不提“臨朝聽政”,而是表明自己“本無私政之心”,都是張勳“入宮盤踞,矯發諭旨”,反正都是張勳的鍋。把所有髒水都潑向張勳後,清室以受害者小白兔的形象出現,紫禁城在這次復辟中的作為,就這樣被輕輕掩蓋過去。復辟如曇花一現,給北京留下了滿地的辮子與龍旗。京師的媒體見風使舵,紛紛去宣統年號,改用民國年號,有份報刊改用陽曆時未將之前的“清”字刪去,以至於刊發後首列出現“中清民國七月十三日”九字,見者無不捧腹,此怪像也算是這場滑稽鬧劇之尾聲。張勳開始了他的避難生活,共計一年零三個月。1918 年3 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禍首和丁巳復辟案犯一律實行特赦,但不包括首犯張勳。直到10月23日,新任大總統徐世昌親自簽署了對張勳的特赦令,辮帥才重獲自由。此後,張勳一直蟄居天津德租界6號寓所。這位松壽老人(張自號)晚年生活幸福滋潤,他獨資或投資經營的各種店鋪、工廠等企業多達70多家,家中的傭人不下百餘,門口還有英租界工部局派來的員警站崗。不過在復辟失敗後,張勳從此不問政事,舊友新朋幾次請他出山均被拒絕,直到1923年9月12日病逝,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

晚年張勳肖像

張勳死後一年,紫禁城內的“大清”也亡了。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終於被徹底拉下皇位,小朝廷從此不復存在。至今為止,一直不乏聲音批評北京政變違反清室優待條例,是背信棄義之行。若要如此算帳,紫禁城在丁巳復辟中的所作所為,早已違約在先,北京政變只是遲到了7年的懲罰。

同日,西路軍3師乘火車北上,佔領涿州、良鄉,直抵盧溝橋。段祺瑞於5日將司令部自馬廠移至天津,並通電宣佈就任國務總理,暫以直隸省公署為辦事處。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職,並任倪嗣沖為討逆軍南路總司令。7日,陳光遠倒戈,原依附辮子軍的京畿第2旅吳長植部也加入了討逆軍的隊伍……復辟剛過一周,張勳已陷入四面楚歌之境。

大清又亡了

7月12日天剛拂曉,北京城內槍聲大作,朝陽門外的討逆軍打到了永定門,辮子軍且戰且退。此時的北京城一片狼藉,滿地都是髮辮和破龍旗,這大清又要完。

中午時分,討逆軍炮火擊中張勳住宅,隨後起火,這場大火間接救了張勳。原來,前一日萬繩栻自作主張與荷蘭公使歐登科達成約定,讓張勳到荷蘭使館避難。所以當歐登科發現張宅起火後,立即命人開車前往,據在場者回憶,幾位外國人抵達張宅時,張勳還叉著腰站在庭院中間指揮救火,看上去很鎮定。幾個外國人勸他離開,他死活不肯,最後生拉硬拽拖其上車,衣服都扯破了,其中一個荷蘭人還被張勳咬了一口。但無論如何,張勳在城破之日避入荷蘭使館,暫時無生命之憂。

復辟派的大臣或散或逃,此時最驚恐的就是紫禁城裡的清王公貴族們。失敗已成定局的7 月11日,小朝廷竟然還煞有其事地給東北的張作霖發了一道“上諭”,要他進京“勤王”,還沒出京就被截獲。“上諭”發佈的第二天,早晨,外面的槍炮聲響得更密集了,到了中午槍聲漸息,奏事處的太監來報,說是張大帥的部隊打了勝仗,段祺瑞的軍隊全敗了,此消息一經傳開宮中眾人頓時眉開眼笑,其間還有人說什麼關二爺寶馬出了汗,是武聖顯靈之類的胡話。這天晚上大家睡了個安穩覺,第二天一清早,內務府就傳來消息:“張勳已經逃到荷蘭使館去了……”

1917年7月12日,張勳住宅被討逆軍的炮火擊中起火,張勳隨後逃往荷蘭使館。圖為戰後只剩殘垣斷壁的張勳住宅

這次復辟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沒有人知道段祺瑞會如何處置小朝廷。連張大帥都跑去避難了,他們還能做什麼呢?這時候陳寶琛和醇親王載灃垂頭喪氣地來了,他們給小皇帝帶來擬好的“退位詔書”,準備再次“退位”。據清王公們的估計,這次對他們的處罰最輕都會取消優待條例。但事情在這時候反轉了,張勳失敗之時,段祺瑞等北洋大佬就達成共識,不追究清室責任。要使這個定調成立,清室的“退位詔書”是萬不可發的,否則怎麼是“被脅迫”呢。在討逆軍這邊派去的人不斷暗示下,紫禁城方面終於心領神會,擬好的退位詔書也不發了,改為由內務府發個聲明。

“詔書”與“聲明”有本質上的差別,而且在這份聲明中,小朝廷不提“臨朝聽政”,而是表明自己“本無私政之心”,都是張勳“入宮盤踞,矯發諭旨”,反正都是張勳的鍋。把所有髒水都潑向張勳後,清室以受害者小白兔的形象出現,紫禁城在這次復辟中的作為,就這樣被輕輕掩蓋過去。復辟如曇花一現,給北京留下了滿地的辮子與龍旗。京師的媒體見風使舵,紛紛去宣統年號,改用民國年號,有份報刊改用陽曆時未將之前的“清”字刪去,以至於刊發後首列出現“中清民國七月十三日”九字,見者無不捧腹,此怪像也算是這場滑稽鬧劇之尾聲。張勳開始了他的避難生活,共計一年零三個月。1918 年3 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禍首和丁巳復辟案犯一律實行特赦,但不包括首犯張勳。直到10月23日,新任大總統徐世昌親自簽署了對張勳的特赦令,辮帥才重獲自由。此後,張勳一直蟄居天津德租界6號寓所。這位松壽老人(張自號)晚年生活幸福滋潤,他獨資或投資經營的各種店鋪、工廠等企業多達70多家,家中的傭人不下百餘,門口還有英租界工部局派來的員警站崗。不過在復辟失敗後,張勳從此不問政事,舊友新朋幾次請他出山均被拒絕,直到1923年9月12日病逝,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

晚年張勳肖像

張勳死後一年,紫禁城內的“大清”也亡了。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終於被徹底拉下皇位,小朝廷從此不復存在。至今為止,一直不乏聲音批評北京政變違反清室優待條例,是背信棄義之行。若要如此算帳,紫禁城在丁巳復辟中的所作所為,早已違約在先,北京政變只是遲到了7年的懲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