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齊國名人——鄒衍

鄒衍, 齊國人(濟南章丘相公鎮有其墓葬), 著名稷下先生。 約生於西元前324年, 死於西元前260年, 活了80餘歲。 後於孟子, 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因思想深邃玄奧, 辯才卓越, 齊人稱他為“談天衍”。

齊宣王時, 鄒衍就學於稷下學宮, 先學儒術, 後改攻陰陽五行學說。 齊閔王後期, 鄒衍離齊入燕。 燕昭王對他十分尊崇, 親自抱著掃帚迎接他, 為他修築碣石宮, 並拜他為師。 傳說鄒衍曾到燕國氣候寒冷的寒穀考察, 吹了幾個曲子, 就理順了陰陽, 使當地氣溫升高, 農作物豐收。 燕惠王時, 鄒衍曾蒙冤入獄。 出獄後鄒衍回到齊國。 其後, 他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 與公孫龍進行過學術辯論。 晚年, 鄒衍還曾仕于燕王喜。

鄒衍的著作很多, 有《主運》《終始》《大聖》十多萬字。 還有《鄒子》四十九篇,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共105篇。 可惜這些著作早已遺失。

鄒衍是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 他創立了“五德終始”理論和“大九州”學說,

風行於當時, 影響于後人。 鄒衍的理論學說, 是根據已知事實推論出來的, 往往“以小推大, 以近推遠”。 這種充滿實證精神、富含邏輯思維的認識方法, 在當時有進步之處。

“五德終始”理論, 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理論。 鄒衍認為, 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 也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 他把五行各賦予德的屬性, 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 由五行相勝而為五德終始, 即木德勝土德, 金德勝木德, 火德勝金德, 水德勝火德, 土德又勝水德, 如此周而復始。 比如, 虞為土德, 夏為木德, 商為金德, 周為火德。 夏朝代替了虞舜, 是木德勝土德;商朝代替了夏朝, 是金德勝木德;周朝代替了商代,

是火德勝金德。 照此類推, 代替火德的必然是水德, 水德朝代出現以後, 又要被土德代替, 社會的變化就是如此迴圈複始。 他的這一理論深合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的口味, 成為戰國七雄展開兼併戰爭、奪取統一政權的理論工具。

鄒衍還有一個重要學說, 即大九州說。 鄒衍以前的學者, 認為中國九州就是整個世界, 而想鄒衍卻以為中國九州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 中國名叫赤縣神州。 在中國之外, 如赤縣神州的還有九個, 這也是所謂的大九州, 大九州各有小海環繞著, 各洲的人民及獸禽都不能互相交往, 像一個獨立的區域。 雖然大九州的地理說是鄒衍的推想, 但這一思想對啟迪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大有裨益的。

鄒衍的陰陽五行、五德終始學說, 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巨大。 它一方面為秦始皇統一全國提供了理論根據。 因為秦文公出獵, 捕獲過黑龍, 這正是水德興盛的徵兆。 按照五德終始的理論, 水德勝火德, 秦必代周。 另一方面, 也成為封建統治階級構建理論體系的邏輯骨架。 比如《呂氏春秋》全書的邏輯結構, 就是按照陰陽五行的秩序編排的。 漢朝董仲舒建立的儒學體系, 也是襲用了陰陽五行說。

此外, 鄒衍的陰陽五行說還被戰國秦漢時期的燕、齊方士們所利用, 成為方仙道的基本理論之一, 為漢代道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