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經開區老峰鎮千年古刹集慶庵,清朝嘉慶時期兵部侍郎題請旌表碑記載表彰庵內居士

經開區老峰鎮千年古刹集慶庵, 清朝嘉慶時期兵部侍郎題請旌表碑記載表彰庵內居士

集慶庵與兵部侍郎題請旌表碑

——安慶寺廟與碑刻系列

第1288篇

圖、文:過河卒子

卒子遊記:

您好!觀眾朋友, 歡迎您閱讀《卒子走遍安慶》網路長篇旅行專輯。 卒子遊記不僅僅是一篇篇遊記, 更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位於安慶市老峰鎮的集慶庵, 有數塊清朝石碑刻, 記載著那些風雲故事, 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紹這裡。

圖一:老峰鎮是長江流域的一片小平原

座落在安慶市東部, 現經開區老峰鎮集慶庵, 在一處三面環水的臺地上。 紫衣老和尚又名釋隆順, 離開天甯寺東遊至皖省安慶, 因當地居士之請求, 恢復重建古刹道場。

圖二:集慶庵

據瞭解, 集慶庵古刹乃是安慶近郊一座千年古刹, 毀於1949年和1954年的兩次大水災。 紫衣和尚當年曾在此地大樹下, 打坐苦修, 風餐露宿, 日曬雨淋, 廣結善緣。 這裡成了紫衣和尚東行安僧佈道, 也成了潛心修行的第一處道場。

圖三:明朝石碑與清朝旌表碑

集慶庵古刹始建於何時, 已經沒有具體的記載, 相傳是建于宋末元初時期, 距今已經近一千年。 原寺建於一個小土墩上, 是安慶西部農村一處重要弘法道場。

圖四:明朝石碑局部

在安慶經開區未建設前, 這座三面環水的土墩, 遇澇則全淹, 遇旱則無收, 是一處沒有進退的臺地。 紫衣老和尚東游至皖省安慶, 見這座古寺在歷史上名聲, 故勵精圖治恢復重建古刹。

圖五:明朝石碑局部

這座集慶庵, 雖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知曉的人並不多。 但是庵內有幾塊歷朝歷代的石碑刻, 卻是文物。 它記載著這座古庵的過去與故事。 在集慶庵內, 卒子見到古時女人為亡夫守節, 地方官感其堅貞奏於朝廷, 後奉旨敕建貞節坊旌表, 其中有以牌坊形式而建的稱為“節孝坊”, 也有其它形式而建的。

圖六:清朝旌表碑局部

在集慶庵內這塊石碑刻,就是這樣一座“節孝坊”的一部分,因為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如今知道它的人寥寥無幾。其莊嚴肅穆,後來庵內居士將其保護起來,今天我們才能有機會看到這座石碑刻。據庵內居士介紹,這塊石碑刻是偶然被發現的,隨這塊碑刻一起,還有明朝的一塊碑刻,能夠保存較完整實屬不易。

圖七:清朝婦婦想像圖

從石碑刻的內容看,資訊表現很多內容。首先,這是一座旌表故儒某人的碑刻,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碑記,它是有著重要歷史的碑刻。從碑刻石質看,這是一塊青石碑,這或是一座主體結構的一部分。左則刻楷書“皇清嘉慶十**”,其下有雕刻裝飾。中間刻有壽字紋和“旌表故儒”四個大字。右則是關鍵,上刻有“兵部侍郎*題請”字樣。

圖八:集慶庵其它碑刻

據瞭解,在清朝年間,共有兵部侍郎張英、舒赫德、熊定安、程含章、祁寯藻、楊頤寯、戴熙、曾國藩、胡林翼、勝保等人,嘉慶年間或是熊定安、程含章、祁寯藻、楊頤寯四人,給安慶市老峰鎮集慶庵題請旌表故儒的應該是這四個人之一。另據瞭解,兵部侍郎即兵部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從唐朝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朝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朝正三品,清朝為從二品。

圖九:集慶庵其它碑刻

常理來說,“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于三國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兵部侍郎,約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始置於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

圖十:集慶庵清朝旌表碑刻

很多朋友以為一個待郎有什麼了不起,實際情況並不像大家想像那樣。兵部因為是關係兵權的,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名義上的最高主官,尚書並不掌握實權,實權掌握在皇帝或者其他有實權的權貴手中;而兵部尚書往往成為朝廷軍隊作戰失敗時的責任承擔者,也就是替罪羊。

圖十一:集慶庵明朝碑刻

相比之下,侍郎雖然是副手,但更貼近實際工作,而且權力範圍較小,反而可能更有權力一些。不過,兵部尚書的好處不在於這個職務本身,而在於尚書這個頭銜上,只要有個這個品級,通常可以兼任一些其他的有實權的職務。而侍郎卻真正成為掌握軍隊實權的實力派。

圖十二:集慶庵清朝旌表碑刻局部“兵部侍郎*題請”字樣

兵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副職為兵部侍郎。今天卒子介紹的這塊碑刻是清朝嘉慶十*年間的兵部侍郎,他向嘉慶皇帝題請為安慶老峰一位故儒的石碑,不知在全國文物普查中可被登記。據瞭解,石碑和石坊是當時朝廷為褒獎某人的節孝而建。一般都是夫君過世後,妻在家孝敬公婆,撫養小孩,與鄰為善,終身未嫁。皇帝為了表彰這樣的先進典型,才會下旨修建石坊或石碑。

圖十三:集慶庵清朝乾隆時期墓碑

那麼為什麼這塊石碑會出現在集慶庵中呢?原來,這位故儒在年過中年至晚年時期,都以居士身份在集慶庵中度過。安慶著名的胡玉美創始人胡先生的母親就是在迎江區寶善庵修行的。在安慶很多的尼姑庵比較有名,適於修行。今天卒子介紹的集慶庵就是一座。

圖十四:集慶庵碑刻

這位故儒為什麼會選擇到集慶庵,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位故儒下決心在庵中修行自己,成為大眾的榜樣,教化大眾、警醒自己。真是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選擇集慶庵,或是因為那時在安慶的東部集慶庵較為出名。有了清朝嘉慶十*年“旌表故儒某某之坊”的文字記載能夠讓我們一下子回到百年前,這塊石牌刻為御賜,等級不低,上有壽字紋,做法極為考究。

圖十五:皇清嘉慶十*年字樣

瞭解了一下,原來“故儒”的兩種說法:一是如果這塊碑或坊落成在這位故儒生前,則不能用“故儒”;二是如果這塊碑或坊落成在這位故儒死後,則必須用“故儒”二字。 這塊“旌表故儒……”後面的字是什麼,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去復原了。關於這段故事,留給有關學者再去論證吧!

圖十六:集慶庵清朝旌表碑刻

(本篇完)

2017-06-19

金凱曲文化《卒子走遍安慶》長篇系列遊記。

圖六:清朝旌表碑局部

在集慶庵內這塊石碑刻,就是這樣一座“節孝坊”的一部分,因為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如今知道它的人寥寥無幾。其莊嚴肅穆,後來庵內居士將其保護起來,今天我們才能有機會看到這座石碑刻。據庵內居士介紹,這塊石碑刻是偶然被發現的,隨這塊碑刻一起,還有明朝的一塊碑刻,能夠保存較完整實屬不易。

圖七:清朝婦婦想像圖

從石碑刻的內容看,資訊表現很多內容。首先,這是一座旌表故儒某人的碑刻,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碑記,它是有著重要歷史的碑刻。從碑刻石質看,這是一塊青石碑,這或是一座主體結構的一部分。左則刻楷書“皇清嘉慶十**”,其下有雕刻裝飾。中間刻有壽字紋和“旌表故儒”四個大字。右則是關鍵,上刻有“兵部侍郎*題請”字樣。

圖八:集慶庵其它碑刻

據瞭解,在清朝年間,共有兵部侍郎張英、舒赫德、熊定安、程含章、祁寯藻、楊頤寯、戴熙、曾國藩、胡林翼、勝保等人,嘉慶年間或是熊定安、程含章、祁寯藻、楊頤寯四人,給安慶市老峰鎮集慶庵題請旌表故儒的應該是這四個人之一。另據瞭解,兵部侍郎即兵部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從唐朝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朝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朝正三品,清朝為從二品。

圖九:集慶庵其它碑刻

常理來說,“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于三國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兵部侍郎,約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始置於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

圖十:集慶庵清朝旌表碑刻

很多朋友以為一個待郎有什麼了不起,實際情況並不像大家想像那樣。兵部因為是關係兵權的,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名義上的最高主官,尚書並不掌握實權,實權掌握在皇帝或者其他有實權的權貴手中;而兵部尚書往往成為朝廷軍隊作戰失敗時的責任承擔者,也就是替罪羊。

圖十一:集慶庵明朝碑刻

相比之下,侍郎雖然是副手,但更貼近實際工作,而且權力範圍較小,反而可能更有權力一些。不過,兵部尚書的好處不在於這個職務本身,而在於尚書這個頭銜上,只要有個這個品級,通常可以兼任一些其他的有實權的職務。而侍郎卻真正成為掌握軍隊實權的實力派。

圖十二:集慶庵清朝旌表碑刻局部“兵部侍郎*題請”字樣

兵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副職為兵部侍郎。今天卒子介紹的這塊碑刻是清朝嘉慶十*年間的兵部侍郎,他向嘉慶皇帝題請為安慶老峰一位故儒的石碑,不知在全國文物普查中可被登記。據瞭解,石碑和石坊是當時朝廷為褒獎某人的節孝而建。一般都是夫君過世後,妻在家孝敬公婆,撫養小孩,與鄰為善,終身未嫁。皇帝為了表彰這樣的先進典型,才會下旨修建石坊或石碑。

圖十三:集慶庵清朝乾隆時期墓碑

那麼為什麼這塊石碑會出現在集慶庵中呢?原來,這位故儒在年過中年至晚年時期,都以居士身份在集慶庵中度過。安慶著名的胡玉美創始人胡先生的母親就是在迎江區寶善庵修行的。在安慶很多的尼姑庵比較有名,適於修行。今天卒子介紹的集慶庵就是一座。

圖十四:集慶庵碑刻

這位故儒為什麼會選擇到集慶庵,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位故儒下決心在庵中修行自己,成為大眾的榜樣,教化大眾、警醒自己。真是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選擇集慶庵,或是因為那時在安慶的東部集慶庵較為出名。有了清朝嘉慶十*年“旌表故儒某某之坊”的文字記載能夠讓我們一下子回到百年前,這塊石牌刻為御賜,等級不低,上有壽字紋,做法極為考究。

圖十五:皇清嘉慶十*年字樣

瞭解了一下,原來“故儒”的兩種說法:一是如果這塊碑或坊落成在這位故儒生前,則不能用“故儒”;二是如果這塊碑或坊落成在這位故儒死後,則必須用“故儒”二字。 這塊“旌表故儒……”後面的字是什麼,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去復原了。關於這段故事,留給有關學者再去論證吧!

圖十六:集慶庵清朝旌表碑刻

(本篇完)

2017-06-19

金凱曲文化《卒子走遍安慶》長篇系列遊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