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真宗路過一所知名書院,人人爭欲一睹龍顏,只有他不為所動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是有宋一代開風氣之先的傑出人物。 由他主持的慶曆新政雖只堅持了一年左右, 在當時因循守舊的北宋政壇卻一石擊起千層浪, 開北宋政治改革的先河。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流傳千古, 是他一生功業的寫照!

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並不是泛泛之言。 他的前半生, 從出生至入仕, 完全可以得到印證——他確實是生於憂患之中!

范仲淹的先祖在唐末為避戰亂, 舉家遷往蘇州, 其後數世都選擇在吳越錢氏政權中作官。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 吳越錢俶獻土。 范仲淹父親范墉兄弟數人跟隨錢氏入宋, 趙光義除了優待錢俶一門之外, 對於這些割據政權的歸順之臣, 明知其中不乏治世才華者, 卻不敢大用, 只是委以地方小官吏而已。 這些二臣中, 除了南唐張洎之輩為求富貴, 不惜賣主求榮之外, 多數人選擇了逆來順受,

小心夾起尾巴做順民。

屋漏偏逢連陰雨——范仲淹兩歲的時候, 他的父親范墉卒於徐州節度掌書記任上, 留下孤兒范仲淹與寡母謝氏。 孤苦無依的謝氏, 不得已改嫁了長山朱文翰, 范仲淹從此改名為朱說。

朱文翰是個厚道人, 並沒有因為范仲淹是個拖油瓶而歧視他, 非常重視他的基礎教育。

朱文翰於長山為官之時, 年齡稍長的范仲淹與一名同學借寓長山醴泉寺刻苦讀書。 為磨礪心志, 兩人每天煮一鍋粟米粥裹腹。 等到粥涼了之後, 就用刀劃分為四塊, 二人早晚各吃兩塊。 菜只是白水加鹽加幾根韭菜而已。 范仲淹的這種刻苦學習經歷, 便是傳之後世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在苦讀數年之後, 范仲淹離開朱家, 隻身去了南京應天府書院繼續讀書, 此行並非完全是求學深造。 一說為范仲淹在長山無意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二十三歲的范仲淹恥於寄人籬下的生活, 毅然辭別母親, 前往南京。 希望通過發憤苦讀, 不再依傍朱家、重振家風。 不過從史料記載范仲淹是以朱說的名字應試來分析,

這個說法似乎難以自圓其說。

應天府書院是北宋時四大書院之一, 讀書條件與醴泉寺相較而言雖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須知在有宋一代, 秉筆者如林、趨選者如雲的現實社會中, 毋庸說考取進士十分艱難, 就是想要獲得發解資格也頗為不易。 用擠破腦袋來形容亦不為過!倘若沒有十年寒窗積雪餘, 讀得人間萬卷書的苦讀功夫, 想要在無數應試士子中脫穎而出, 怕是癡人說夢。

來到應天書院後范仲淹生活依然艱苦, 從此他經常是衣不解帶、晝夜講誦, 讀到困倦時候, 就用冷水洗臉提神。 有家境好的同窗贈他衣食, 一概為他婉拒。

范仲淹不好聲色犬馬、心無旁騖只知一門心思讀書, 很少出去遊玩。

這一年, 宋真宗皇帝封禪祭陰大搞封建迷信。 車駕路過應天, 大家都扔下手中的書本, 爭相一睹聖顏。

與皇帝近距離接觸有幸一睹龍顏, 這樣的機會並不是天天有。 書院中只有范仲淹不為所動, 依然苦讀不懈。 事後,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出去看看, 錯過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有些可惜。 范仲淹從容道:皇帝終究是要見的, 只是現在尚不是時候!

范仲淹如此淡定,心中已經是早存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志,身處逆境,范仲淹卻如飲甘飴;胸懷自強自立之心,在書院中苦讀不倦。五年之中范仲淹學問大進,不但學的兼通六藝,同時也磨練了他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人不堪其憂,范仲淹也不改其樂。他始終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身為一介布衣、身處江湖之遠,卻心系社稷、天下蒼生。據此可知,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並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兩宋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名至實歸!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進士及第,27歲的他如願以償見到了真宗皇帝,在奏明天子原委後,認祖歸宗,名字改回了范仲淹。

范仲淹如此淡定,心中已經是早存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志,身處逆境,范仲淹卻如飲甘飴;胸懷自強自立之心,在書院中苦讀不倦。五年之中范仲淹學問大進,不但學的兼通六藝,同時也磨練了他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人不堪其憂,范仲淹也不改其樂。他始終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身為一介布衣、身處江湖之遠,卻心系社稷、天下蒼生。據此可知,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並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兩宋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名至實歸!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進士及第,27歲的他如願以償見到了真宗皇帝,在奏明天子原委後,認祖歸宗,名字改回了范仲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