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要瞧不起農民,是他們為中國贏得了一戰的戰勝權

一戰最初的兩三年, 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 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 英軍傷亡就達40萬人。 隨著戰爭的演進, 協約國一方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危機。 當協議國兵員銳減、勞力奇缺, 難以為繼之時, 英國一位軍官提出:“為什麼不用中國人?”

為了讓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參戰, 英國和法國將他們的目光投向中國廉價又豐富的人力資源, 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工人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一方的作戰。 於是, 在德國人無暇顧及的遠東地盤上, 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

在1917年中國宣佈參戰後, 開始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組織勞工輸出。 從1916年5月輸出第一批勞工開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11月, 相繼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 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 開始了他們曲折艱辛的勞工經歷。

他們只是一群健壯的廉價“工蟻”而已。

先後到達歐洲的14萬多華工, 其中有9.6萬被分配給英軍, 3.7萬人由法國支配, 另外還有1萬餘人則在美國赴歐遠征軍中服役。

英法兩國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 凡患有眼病、肺結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絕。 招募的華工以山東人、湖北人為主,

此外還有一部分人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南、安徽, 甚至甘肅。 選拔後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衛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 等待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法國。

從離開中國那一刻起, 華工們就面對著生死未蔔的命運, 死亡的危險如影隨形。 1917年2月24日,

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 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按照最初約定, 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 並不參戰, 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處於最前線。 在工作安排上, 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 受雇于法國的華工由法國軍事當局負責。 通過分包系統, 對勞工有需求的企業開始使用這些人。 因此, 從布列斯特到馬賽, 從里昂到敦克爾克, 不管是在國有兵工廠中還是在冶金、化工、建築行業的私營企業中, 都有華工的身影。

華工有的受雇於重工業企業, 例如施奈德公司, 有的受雇於汽車公司, 例如雷諾公司, 還有的被推薦至港口管理部門。 而英招華工則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 挖掘戰壕、修築工事、野戰救護、掘埋屍體、清掃地雷、築路架橋、解運糧草、裝卸給養……但凡戰爭所需, 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 另一些則替代了被派往法國的英國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 這樣就使得英國工人能夠回到英國從事他們的職業。 但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後方, 華工從事的都是最艱苦、最繁重的工作。

炮火紛飛的一戰戰場上,14萬中國勞工組成了一支特殊的“軍團”。他們不是上陣的軍隊,卻以血肉之軀為協約國一方提供著戰爭支援。協約國取得了一戰的勝利,14萬華工是中國北洋政府列入戰勝國最充分的理由,他們為中國贏得了一戰的戰勝權。

對積貧積弱的中國而言,戰勝國的滋味暌違已久,值得歡呼雀躍。而對14萬華工來說,那是血汗和生命換回的酬勞。

勝利的喜悅還沒有散去,巴黎和會就把中國澆了個透心涼,正當的權益要求被列強拒絕,華工們的犧牲和作用被無視,由此引發了劃時代的五四運動。

華工公祭儀式

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一戰華工成了湮沒在歐洲的一段歷史,留存下來的細節吉光片羽。一戰百年之際,我們打撈出這段歷史,還原那個遠去的華工軍團的面貌。

炮火紛飛的一戰戰場上,14萬中國勞工組成了一支特殊的“軍團”。他們不是上陣的軍隊,卻以血肉之軀為協約國一方提供著戰爭支援。協約國取得了一戰的勝利,14萬華工是中國北洋政府列入戰勝國最充分的理由,他們為中國贏得了一戰的戰勝權。

對積貧積弱的中國而言,戰勝國的滋味暌違已久,值得歡呼雀躍。而對14萬華工來說,那是血汗和生命換回的酬勞。

勝利的喜悅還沒有散去,巴黎和會就把中國澆了個透心涼,正當的權益要求被列強拒絕,華工們的犧牲和作用被無視,由此引發了劃時代的五四運動。

華工公祭儀式

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一戰華工成了湮沒在歐洲的一段歷史,留存下來的細節吉光片羽。一戰百年之際,我們打撈出這段歷史,還原那個遠去的華工軍團的面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