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大揭秘:華夏文化聖品傳國玉璽到底去裡哪裡?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 官、私印均可稱“璽”。 漢蔡邕《獨斷》雲:“璽者, 印也;印者, 信也。 ”到了秦始皇時, 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 宣稱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 奉為天命的象徵。 又獨以玉, 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 所以叫“傳國玉璽”, 又稱“傳國璽”。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 上紐交五龍, 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篆字, 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秦始皇死後, 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 奉若奇珍, 尊為國之重器。 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 失去此璽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沒有此璽,

就被譏為“白版皇帝”, 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這更加促使後世皇帝對這塊傳國玉璽的爭奪, 致使這塊寶物屢易其主。 然而, 它在流傳1000多年後, 卻神秘地失蹤了。 幾千年來, 有關它的傳說也無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傳國玉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製作的。

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 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徵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 永保江山。 不料願望總是美好的, 現實總是殘酷的。 秦朝迅速滅亡, 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曆79程, 並最終湮沒無聞, 成為一大歷史謎團。

能夠被歷史證實的是西元前206年的10月, 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打到了咸陽灞上, 秦王子嬰投降, 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 劉邦細心呵護著玉璽, 並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 劉邦也希望玉璽能夠在劉家世世傳受, 將它稱作“漢傳國璽”或“漢傳國寶”。 傳國玉璽珍藏在長樂宮。

西漢末, 王莽篡權。 他要改朝登基, 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 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 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 就是不交出玉璽。 最後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璽。 王舜撂下了狠話, 說這玉璽是不交也得交了。 王政君早先對王莽等人印象很好, 現在感覺被虛偽的侄子給騙了,

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 王舜慌忙將玉璽撿起來, 可惜玉璽還是被摔掉了一角, 不完整了。 後來, 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 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權垮臺時, 傳國玉璽就在王莽的屍體身上。 亂軍搶到傳國玉璽, 獻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 劉玄後來被赤眉軍打敗, 傳國玉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 劉盆子後來也失敗了, 投降建立東漢的劉秀。 傳國玉璽重新成為了漢朝的玉璽, 從劉秀開始, 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 洛陽的東漢宮廷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傳國玉璽, 生怕出一點紕漏。

東漢末年, 天下大亂。 何進、袁紹等人武裝誅殺十常侍的時候, 太監們裹挾著漢少帝倉皇出逃, 來不及帶走玉璽。 等血腥鎮壓平定後, 宮中查點寶物, 發現玉璽不見了!十餘年後,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洛陽再次招來血光之災。 董卓戰敗西逃, 放火焚燒了洛陽宮廷。 最先突入洛陽的孫堅部在救火的時候, 于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 宮女頸下赫然懸掛著傳國玉璽。孫堅視之為吉祥之兆,有心將玉璽占為己有。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紹。

袁紹也想要這傳國玉璽,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戲來。有人說袁紹立即扣漢光武帝劉秀的“標準像”。傳國玉璽在他手裡停留過嗎?押孫堅的妻子逼孫堅交出了玉璽;三國演義則說孫堅帶著玉璽返回長沙,在路上被和袁紹一夥的劉表截擊而死,後來玉璽落入袁術手中。不管怎麼說,袁紹也好,袁術也好,最後都被打著漢朝旗號的曹操給打敗了,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裡。

西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徵。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于西晉,玉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晉懷帝永嘉五年(西元311年),玉璽被滅亡西晉的匈奴部、前趙劉聰所奪得。東晉鹹和四年(西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奪得玉璽,也畫蛇添足在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建立了冉魏,續而擁有了玉璽。在亂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希望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同時貶低、打擊對手。聽說冉魏擁有玉璽,北邊的鮮卑族心理不平衡了。

81西元352年,鮮卑族慕容儁為得到傳國玉璽,南下攻魏。三月,冉閔兵敗被擒,五月被殺。冉魏都城鄴城被北鮮卑大軍團團圍困。冉魏大將軍蔣乾等人輔佐太子冉智閉城拒守。當時鄴城發生了饑荒,到達了百姓相食的地步。後趙時期的宮女都被饑餓的人們吃光了。蔣幹為了解決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鮮卑族請降,一方面又派人向東晉的謝尚求救。蔣幹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能夠將鮮卑軍隊和東晉軍隊都吸引過來,讓他們鷸蚌相爭。謝尚等人也不是傻瓜。謝尚戰前派戴施佔據枋頭。東晉素無恢復北方故土的雄心壯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傳國玉璽。

對於以天下正統自居的東晉王朝來說,傳國玉璽是證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戴施接到蔣幹的求救資訊後,就派了個使者到鄴城討價還價,說東晉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必須拿傳國玉璽來做信物。蔣幹猶豫不決,不願意用傳國玉璽來換援兵。戴施見蔣幹還在猶豫,在幾天後親率精兵百餘人入鄴城助守,進一步欺騙蔣幹說:“天子聽說玉璽已經到了我手中,這才相信蔣幹是真心誠意求援的,調遣軍隊糧草來救。”蔣幹相信了戴施的話,將玉璽交給了他。

戴施一拿到玉璽,就密令何融送傳國玉璽到枋頭,再派遣部將胡彬以三百精騎連夜護送玉璽到東晉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玉璽重新成為晉王朝號令天下的象徵。兩個月後,鄴城被鮮卑族攻破。冉魏滅亡了,但鮮卑人並沒有實現得到傳國玉璽,做名正言順的皇帝的目的。他們的沮喪與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慕容儁乾脆謊稱得到了玉璽,登基做了皇帝。似乎是為了證明玉璽在自己手裡,鮮卑人還信誓旦旦地改元“元璽”。

在這個階段,稱王稱霸的人很多,但玉璽只有一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很多豪強梟雄自己私刻玉璽。比如東晉朝廷南逃後,就自刻了一個玉璽;此外還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璽、姚秦的玉璽等等。他們私造玉璽的“創意”得到了後世許多亂臣賊子和梟雄豪強的歡迎和效仿。

玉璽留在建康,隨著東晉、南宋、南齊、南梁世代相傳。到了南梁時,建康發生了侯景之亂。侯景在壽陽起兵叛梁,最後攻佔了首都,得到了玉璽。侯景很快被殺,叛亂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趙思賢卻趁亂拿著玉璽潛逃到了廣陵,被一個叫郭元建的人搶走了玉璽。郭將玉璽獻給了北齊的行台辛術,辛術再轉獻給北齊朝廷。傳國玉璽遂為割據黃河中下游的高氏所有。

後來南陳取代了南梁,但是沒有傳國玉璽,怎麼辦?好辦,自己刻一個玉璽。於是玉璽越刻越多,每個割據政權都宣稱玉璽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西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亡北齊。傳國玉璽進入北周。四年後,外戚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傳國玉璽成為隋朝的國寶,隋朝將傳國玉璽改稱為“受命璽”,所謂隋命天授。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於是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西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後,“傳國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郭威建後周後,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元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璽。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偽。宋靖康元年(西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後便銷聲匿跡。

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然出現于集市,伯顏命人購買,玉璽從此歸入大元。伯顏曾將元帝國從各處收繳來的歷代印璽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西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初,明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期望得到傳國璽,最終還是空手而返。至此,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宮女頸下赫然懸掛著傳國玉璽。孫堅視之為吉祥之兆,有心將玉璽占為己有。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紹。

袁紹也想要這傳國玉璽,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戲來。有人說袁紹立即扣漢光武帝劉秀的“標準像”。傳國玉璽在他手裡停留過嗎?押孫堅的妻子逼孫堅交出了玉璽;三國演義則說孫堅帶著玉璽返回長沙,在路上被和袁紹一夥的劉表截擊而死,後來玉璽落入袁術手中。不管怎麼說,袁紹也好,袁術也好,最後都被打著漢朝旗號的曹操給打敗了,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裡。

西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徵。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于西晉,玉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晉懷帝永嘉五年(西元311年),玉璽被滅亡西晉的匈奴部、前趙劉聰所奪得。東晉鹹和四年(西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奪得玉璽,也畫蛇添足在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建立了冉魏,續而擁有了玉璽。在亂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希望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同時貶低、打擊對手。聽說冉魏擁有玉璽,北邊的鮮卑族心理不平衡了。

81西元352年,鮮卑族慕容儁為得到傳國玉璽,南下攻魏。三月,冉閔兵敗被擒,五月被殺。冉魏都城鄴城被北鮮卑大軍團團圍困。冉魏大將軍蔣乾等人輔佐太子冉智閉城拒守。當時鄴城發生了饑荒,到達了百姓相食的地步。後趙時期的宮女都被饑餓的人們吃光了。蔣幹為了解決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鮮卑族請降,一方面又派人向東晉的謝尚求救。蔣幹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能夠將鮮卑軍隊和東晉軍隊都吸引過來,讓他們鷸蚌相爭。謝尚等人也不是傻瓜。謝尚戰前派戴施佔據枋頭。東晉素無恢復北方故土的雄心壯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傳國玉璽。

對於以天下正統自居的東晉王朝來說,傳國玉璽是證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戴施接到蔣幹的求救資訊後,就派了個使者到鄴城討價還價,說東晉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必須拿傳國玉璽來做信物。蔣幹猶豫不決,不願意用傳國玉璽來換援兵。戴施見蔣幹還在猶豫,在幾天後親率精兵百餘人入鄴城助守,進一步欺騙蔣幹說:“天子聽說玉璽已經到了我手中,這才相信蔣幹是真心誠意求援的,調遣軍隊糧草來救。”蔣幹相信了戴施的話,將玉璽交給了他。

戴施一拿到玉璽,就密令何融送傳國玉璽到枋頭,再派遣部將胡彬以三百精騎連夜護送玉璽到東晉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玉璽重新成為晉王朝號令天下的象徵。兩個月後,鄴城被鮮卑族攻破。冉魏滅亡了,但鮮卑人並沒有實現得到傳國玉璽,做名正言順的皇帝的目的。他們的沮喪與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慕容儁乾脆謊稱得到了玉璽,登基做了皇帝。似乎是為了證明玉璽在自己手裡,鮮卑人還信誓旦旦地改元“元璽”。

在這個階段,稱王稱霸的人很多,但玉璽只有一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很多豪強梟雄自己私刻玉璽。比如東晉朝廷南逃後,就自刻了一個玉璽;此外還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璽、姚秦的玉璽等等。他們私造玉璽的“創意”得到了後世許多亂臣賊子和梟雄豪強的歡迎和效仿。

玉璽留在建康,隨著東晉、南宋、南齊、南梁世代相傳。到了南梁時,建康發生了侯景之亂。侯景在壽陽起兵叛梁,最後攻佔了首都,得到了玉璽。侯景很快被殺,叛亂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趙思賢卻趁亂拿著玉璽潛逃到了廣陵,被一個叫郭元建的人搶走了玉璽。郭將玉璽獻給了北齊的行台辛術,辛術再轉獻給北齊朝廷。傳國玉璽遂為割據黃河中下游的高氏所有。

後來南陳取代了南梁,但是沒有傳國玉璽,怎麼辦?好辦,自己刻一個玉璽。於是玉璽越刻越多,每個割據政權都宣稱玉璽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西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亡北齊。傳國玉璽進入北周。四年後,外戚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傳國玉璽成為隋朝的國寶,隋朝將傳國玉璽改稱為“受命璽”,所謂隋命天授。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於是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西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後,“傳國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郭威建後周後,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元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璽。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偽。宋靖康元年(西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後便銷聲匿跡。

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然出現于集市,伯顏命人購買,玉璽從此歸入大元。伯顏曾將元帝國從各處收繳來的歷代印璽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西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初,明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期望得到傳國璽,最終還是空手而返。至此,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