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陸秀夫背負皇帝帶著數十萬軍民跳海,當民族名存實亡時,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 , 陸秀夫背負幼帝趙昺投海殉國。

●國破家亡, 英雄輩出

南宋末年, 整個王朝處於國破家亡危機當中。 然而,

這個時代湧現出英雄時代, 他們共扶江山,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力挽狂瀾於既倒。 這些群英雄中最光輝的代表人物應為“宋末三傑”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 當時南宋面臨著元軍以排山倒海之勢, 大舉南侵, 兩淮地區首當其衝。 元軍分東西兩路以排山倒海之勢大舉進攻南宋, 忽必烈滅宋決心已定。 元西路軍首攻襄樊, 襄陽守城大將呂文煥苦戰六年後獻城迎敵, 南宋西面防禦線轟然倒塌。 元軍在降將呂文煥帶領下, 依次攻破江防重鎮江州、安慶。

●風雨動搖, 歷史抉擇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 行朝建立以來最大的打擊降臨了:因井澳大風的原因, 益王驚懼而死, 群臣都想借此機會離開。 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在, 把他怎麼辦呢?古人中曾有過僅憑藉一旅即成就中興的, 而我們現今百官都在, 還有數萬軍隊, 上天如果還沒想滅絕大宋, 難道就不能憑此振興國家嗎?”

於是與眾大臣共同擁立衛王趙昺為帝。 改元祥興。 陸秀夫在危急存亡之際, 受命接任左丞相,

與太傅張世傑撐持危局, 挽狂瀾於既倒。

●王朝傾倒, 英雄不滅

六月, 行朝移居到崖山。

元征南大將張洪范上書忽必烈:南方趙昺稱帝, 閩、廣百姓蜂起回應, 如不及時剿滅, 恐為大患。

忽必烈急於實現一統江山, 當即委任張洪范為元帥, 分水陸兩路進兵。 陸上, 張洪範部將生擒勢單力薄的文天祥。 陸上元軍直逼廣州沿海, 堵死了趙昺登陸的路, 也切斷了行朝和陸上的任何聯繫, 水師直逼崖山。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 陸秀才、張世傑中了元軍敵計。 崖山攻破, 張世傑見大勢已去, 急忙調集親兵, 砍斷纜繩, 尋機輕裝衝開血路, 殺出重圍。

陸秀夫見此情景, 知道勢難挽回, 他萬分絕望地緊緊抱住驚恐萬狀的小皇帝, 艙外風雨大作, 咫尺之間,

難辨敵我, 逃脫已十分困難, 陸秀夫當機立斷, 決定以身殉國。 手仗利劍, 催促著妻子投海自盡。

陸秀夫來到幼帝趙昺面前, 雙膝跪下, 恭恭敬敬三叩首, 說:“臣等不才, 中興之路絕矣。 我大宋江山的徽宗、欽宗、恭帝因投降受盡了北人的屈辱。 陛下不應重蹈舊路,

當為國死難。 隨後, 陸秀夫背負幼帝, 向舵樓, 環顧煙雨, 縱身一躍, 消失在海天蒼茫之中, 永遠地消失在海天蒼茫之中……(《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忠義六》:至元十六年二月, 崖山破, 秀夫走衛王舟, 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 秀夫度不可脫, 乃杖劍驅妻子入海, 即負王赴海死, 年四十四。 )

崖門海戰之後1天, 即二月初七早晨, 海上浮屍10萬。 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 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 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 頭戴皇冠, 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

《宋史》記載戰後, 十余萬具屍體浮海, 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 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崖山保衛戰, 也是宋元的最後一戰, 從此宋元無戰事。 此次海戰, 也是中國歷史上極其悲愴的戰役, 趙宋王朝最終走向滅亡。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趙宋王朝最終走向滅亡。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