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青山何處埋忠骨?探尋明末忠臣何騰蛟葬地之謎

壺山上的何騰蛟墓。

被稱為“湘潭活字典”的周磊, 帶我們尋訪當年西禪寺遺存的老牆。

湘潭線上6月19日訊一旁大樹的米色碎花灑落一地, 歐正霞穿著顏色鮮豔的侗族服飾, 在壺山的何騰蛟衣冠塚前, 深深地鞠上一躬。 她的身後不遠處, 便是湘江。

歐正霞從何騰蛟的故鄉——貴州黎平來。 6月14日, 她與貴州省黎平縣政協的於一元、楊秀灼、楊祖華、楊南平等人來到湘潭, 實地考察何騰蛟歷史文化。

然而, 在荒蕪的時間裡, 南明重臣、湖廣總督何騰蛟的屍身, 早已不知去了何處。 湘潭的研究界認為, 壺山上的是衣冠塚, 何騰蛟的屍身, 早已運回貴州黎平。 而貴州黎平的研究者執著地認為, 因黎平所存的也是衣冠塚, 何騰蛟的屍身可能仍在湘江之畔。

何騰蛟在湘潭究竟有怎樣一段經歷, 他的屍身究竟葬於何處?連日來, 我們就此進行探訪。

壺山上的衣冠塚, 見證何騰蛟的忠烈

因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的打造, 通往陶公山的小巷煥然一新, 青磚石砌成的景牆, 將陶侃、何騰蛟衣冠塚圈了起來。 進門處的碑記上寫著:“何騰蛟墓 何騰蛟(1592——1649), 貴州黎平人, 南明時任兵部侍郎, 總督湖廣等地軍務, 清順治六年就義葬此。 ”

衣冠塚上寫著,

“明閣學何忠誠公墓”。 被稱作“湘潭活字典”的周磊介紹, 何騰蛟是南明大臣。 清順治六年, 以武英殿大學士身份督師湘潭城, 被清兵突襲, 囚禁在西禪寺裡。 他誓死不從, 絕食七天, 被殺害在通濟門外的流水橋。

關於何騰蛟在湘潭的時代背景, 湘潭文史專家何歌勁介紹, 1648年(南明永曆二年, 也就是清順治五年), 清朝己入主中國, 但明朝的殘餘勢力仍在南方存在, 尤其在湖南一帶, 處於明清交錯狀態。 這一年, 由於大順軍李自成部李錦等十三營與南明武英殿大學士, 加太子太保, 授兵部尚書、督師何騰蛟談妥, 合營抗清, 在湖南展開反擊之戰。

當時, 李錦應左都督、總制堵胤錫的邀請, 率部進攻由清總兵徐勇駐守的長沙, 久攻不下,

十一月初三這天, 便率領十三家兵退守湘潭。 同時, 南明總兵馬進忠部也轉移至與湘潭鄰近的湘鄉。 馬進忠與李錦原本互為敵對陣營的部隊, 現在雖然要共同對付清軍, 但互不相容。 為調節糾紛, 何騰蛟率領三十名兵卒, 從衡州坐船到了湘潭。

“當時, 由何騰蛟主持, 反復磋商, 最後敲定誓師後分兵各進。 ”何歌勁介紹, 當時決定堵胤錫率李錦、高一功等十三營渡湘江而東, 走江西經吉州、袁州往南昌, 增援正在打南昌的金聲桓;何騰蛟率馬進忠、王進才、張光翠、牛萬才等滇、曹之兵攻打長沙。 這個部署定下來, 堵胤錫軍渡江往東而去, 而馬進忠全師還留在湘鄉, 遠處的兵更沒有調來。 駐在湘潭城的南明軍隊, 其將領除了孤身的何騰蛟,

僅有總兵馬進忠、副總兵楊進喜, 以及曾任清鎮筸總兵、剛剛反正的馬蛟麟。

而這時, 強悍的三萬清軍鐵騎己兵臨城下。 “1649年(永曆三年已醜)的正月十二日, 征伐湖廣的清軍主力部隊在長沙渡過湘江, 十七日進止甯鄉道林, 不意在這裡俘獲到了南明小股巡哨部隊, 獲悉何騰蛟正處於湘潭空城, 於是第二天就集結精銳, 由西北方向直撲湘潭。 南明守將馬進忠潰散了, 馬蛟麟也趁機逃遁了。 清軍開始進攻北門拱極門與西門瞻嶽門。 標官稟報三次, 何騰蛟得到清軍進入城外後, 設法抵擋。 ”

當時, 南明軍死守不行, 只好突圍。 何騰蛟決定, 從生湘門出走。 生湘門背著來敵方向, 出門即到了緊靠湘江的總市, 可以直接走碼頭下河, 登船溯流而上回衡州。

“當時何騰蛟的戰馬己經靠近了船隻,可是攻進城池與街道的清兵追過來。他身後隨從的馬匹被砍翻,清兵圍住了他。何騰蛟見大勢己去,坦然面對,大呼道:‘我就是何督部!既然被俘,就要明明白白死,奴輩勿得淩我!’於是跳下馬,隨著押解他的清兵走向位於城西南的西禪寺。”

何騰蛟之死:絕食七天七夜後被斬首

在湘潭,探尋與何騰蛟有關的歷史遺跡,可以說是一個倒序。對一般研究者而言,能夠探尋遺跡的地方,是何騰蛟墓。研究再深入,便會從何騰蛟死後的衣冠塚,追尋到他臨死前待過的地方。這兩個地方,一個是西禪寺,一個是通濟門。

當年,何騰蛟被抓後,被關在西禪寺裡。西禪寺的遺址,位於城正街,如今臨近一處汽車美容洗車點。西禪寺早已拆除,周磊帶領我們前往,發覺如今只留存一堵牆,牆灰剝落的地方,依稀可見當初的青磚。

何歌勁介紹,何騰蛟當時被抓後,他連連用手掌擊地,連呼可惜,兩個手掌都拍爛了。為了勸降何騰蛟,清軍統帥濟爾哈朗親自上門,但何騰蛟坐而不答。

清兵想盡了辦法,又讓何騰蛟的舊部、長沙總兵徐勇,曾經有恩於何騰蛟的佟圖賴,曾任何騰蛟部下中軍總兵的董英等人分別前來勸降。

“何騰蛟見到徐勇開口便罵,徐勇堅持多方優待老上級,何騰蛟仍然紋絲不動,說:‘你們何必吝惜一把劍!’而聽說佟圖賴固山到了,何騰蛟馬上下拜,說:‘聽說公在武昌,妥善地對待我的母親,應該答謝。但是,我並不是想私下結交您啊。’佟圖賴的勸說還是沒有成功。”何歌勁分析當時的細節。

不願意被勸降,何騰蛟開始絕食。“堅持了四天后,他口渴得厲害,當時西禪寺的一個老和尚問何騰蛟有什麼需求,何騰蛟讓他取一缽子乾淨的水來,並說一定要易俗河地段的江中水,說易俗河水是明朝的土地流出來的,乾淨。”

何騰蛟絕食七天,人還沒有死,強挺著脊樑而坐,氣息奄奄欲絕。徐勇歎了口氣,說這是忠義大臣,早一點成全他好了。於是,何騰蛟被帶出通濟門。

“城門口有一條流水溝,溝上有一座橋,就在橋邊的土坡上,何騰蛟被刀斬,屍首分離。”何歌勁講述。

關於何騰蛟的死亡方式,貴州省黎平縣流傳另一種說法。當地認為,何騰蛟是自縊而亡的,並留下了一首七律絕命詩。“天乎人事苦難留,眉鎖湘江水不流。煉石有心嗟一木,淩雲無計慰三洲。河山赤地風悲角,社稷懷人雨溢秋。盡瘁未能時已逝,年年鵑血染宗周。”他用詩歌來表達亡國的悲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及對祖國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懷念。

如今的通濟門所在地,臨近湘江,正對著河東的“湘潭之光”紅色雕塑,已成為河西沿江風光帶的一部分。站在江畔,湘江水滾滾而流,關於何騰蛟的歷史,也逐漸消隱在歷史長河中。

後來,何騰蛟殉國的資訊傳到南明永曆皇帝那裡,他痛哭傾訴。因為何騰蛟殉節在中湘,追贈為中湘王。

何騰蛟之謎:最終葬于湘潭還是貴州黎平?

時間繞回來,回到何騰蛟的屍身歸葬之謎上來。

貴州黎平研究界與湘潭的說法有所不同。貴州省黎平縣政協的楊祖華稱,如今貴州黎平也有一處何騰蛟墓,但同樣是衣冠塚。他們猜測,何騰蛟的屍身可能就在湘江之畔。而何騰蛟的屍身究竟藏於何處,目前仍是一個謎。

周磊稱,何騰蛟被殺後,遺骸最初被西禪寺的一個老和尚,推倒一面土牆,就地掩蓋了起來。

隨著何騰蛟被殺的消息傳播開來,事情有了新的進展。何歌勁補充,何騰蛟部將、胡一青的副手、武岡都督同知張熙宦,得到消息後來到到湘潭,發現何騰蛟己死。他化裝見到了老和尚,老和尚把他領到了流水橋,收起了何騰蛟的屍骸,把他埋葬在今天所稱的壺山。他在葬處暗暗地放上石塊作為標記。後來,他又尋找到了何騰蛟的頭顱,專門用一個木盒子裝起來,偷偷地埋藏在墳前一處酒家的後院裡。張熙宦從此變身為僧,也穿起了和尚服。他每次到酒家來飲酒,總要大聲號哭著拜佛,酒家對此毫不知情。“當時知道這個事的,一個是老和尚,一個是曾任湘潭守備曾啟先。”

1665年(康熙四年),時間過去了17年,何騰蛟的嫡孫何凱,從貴州來到湘潭,並找到了張熙宦。他們打開何騰蛟的頭顱埋葬處的木箱,發現何騰蛟的雙眼仍然睜開。後又打開屍身埋葬處,發現裡面有一具屍骸,何騰蛟盤腿坐姿,都督印鑒還在懷裡。於是,他們將屍首合為全身,裝進棺木裡,改葬在一塊高地上。

時間推移,又過了9年,到了1674年(康熙十三年),何騰蛟的族子何之玉再次來到湘潭,在稟明當局得到允許後,將何騰蛟遺骸並棺槨遷回家鄉貴州黎平安葬。

那麼何騰蛟在湘潭的衣冠塚是何時建造的呢?何歌勁稱,民國早年,窯灣壺山上的何騰蛟墓,是由唐桂芳與陶逄炳發起修建的。一同修建的,還有晉代陶侃的衣冠塚。這在原清四川提學使趙啟霖的文字中有所記載:“去冬,唐桂芳來信,請寫陶、何二公墓額,並為碑記。昨又函催,據雲,陶、何二墓在唐興寺右側壺山,兩墓距五六尺許。陶墓相傳為衣冠葬處,近據轉運局長陶逄炳所言,考之陶姓族譜,公實葬潭邑。去年桂芳與逄炳行至墓所,見勝跡蕪廢,倡議興修。由逄炳商之陶氏八邑總祠,捐國幣二百元動工發塚,棺木形象猶存,原棺漆皮結於土面,遂未深掘,仍用三合土封築。何墓發視,絕無所見,頗不可解。二墓竣工之後,立墓亭以壯瞻仰云云。”這便是何騰蛟墓與陶侃墓的修建由來了。

在湘潭民間,流傳有守墓的故事。幾年前,從望衡亭往前走不遠,湘江邊有一處老郭茶館。除了賣兩塊錢一杯的茶,老郭還有“陶公山守墓人”的稱號。老郭介紹,陶侃的衣冠塚建成後,陶氏族人一直安排了守墓人,最後一名守墓者,人稱“陶三老倌”。“陶三老倌”臨終前,將守墓的事託付給了他的父親。於是,郭家人篤誠守墓,直到1982年市政府將陶侃墓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因陶侃墓和何騰蛟墓相鄰,老郭家守墓時,便一同看守。“半夜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疑心有人盜墓,便立馬爬起來看。”幾年前,老郭家住在獅子口巷,背靠壺山,因挨得很近,一舉一動都能聽到。

被稱作“湘潭活字典”的周磊認為,何騰蛟墓與陶侃墓的守墓,實際上並不存在。“墓地下方都是石頭,地面上建造的是棺木一樣的墓,衣冠塚是用糯米漿和著沙子,再將卵石按上去。”他分析,這種衣冠塚的造型,在湖南都比較少見。別的地方,僅在長沙的嶽麓山見到有兩處。

最初的墓廬早已沒有蹤跡。如今,隨著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的推進,兩個衣冠塚週邊,分別砌有麻石石柱圍欄。在它的一側,建有帶窯灣民居特色的墓廬,古色古香。

>>返回湘潭線上首頁

登船溯流而上回衡州。

“當時何騰蛟的戰馬己經靠近了船隻,可是攻進城池與街道的清兵追過來。他身後隨從的馬匹被砍翻,清兵圍住了他。何騰蛟見大勢己去,坦然面對,大呼道:‘我就是何督部!既然被俘,就要明明白白死,奴輩勿得淩我!’於是跳下馬,隨著押解他的清兵走向位於城西南的西禪寺。”

何騰蛟之死:絕食七天七夜後被斬首

在湘潭,探尋與何騰蛟有關的歷史遺跡,可以說是一個倒序。對一般研究者而言,能夠探尋遺跡的地方,是何騰蛟墓。研究再深入,便會從何騰蛟死後的衣冠塚,追尋到他臨死前待過的地方。這兩個地方,一個是西禪寺,一個是通濟門。

當年,何騰蛟被抓後,被關在西禪寺裡。西禪寺的遺址,位於城正街,如今臨近一處汽車美容洗車點。西禪寺早已拆除,周磊帶領我們前往,發覺如今只留存一堵牆,牆灰剝落的地方,依稀可見當初的青磚。

何歌勁介紹,何騰蛟當時被抓後,他連連用手掌擊地,連呼可惜,兩個手掌都拍爛了。為了勸降何騰蛟,清軍統帥濟爾哈朗親自上門,但何騰蛟坐而不答。

清兵想盡了辦法,又讓何騰蛟的舊部、長沙總兵徐勇,曾經有恩於何騰蛟的佟圖賴,曾任何騰蛟部下中軍總兵的董英等人分別前來勸降。

“何騰蛟見到徐勇開口便罵,徐勇堅持多方優待老上級,何騰蛟仍然紋絲不動,說:‘你們何必吝惜一把劍!’而聽說佟圖賴固山到了,何騰蛟馬上下拜,說:‘聽說公在武昌,妥善地對待我的母親,應該答謝。但是,我並不是想私下結交您啊。’佟圖賴的勸說還是沒有成功。”何歌勁分析當時的細節。

不願意被勸降,何騰蛟開始絕食。“堅持了四天后,他口渴得厲害,當時西禪寺的一個老和尚問何騰蛟有什麼需求,何騰蛟讓他取一缽子乾淨的水來,並說一定要易俗河地段的江中水,說易俗河水是明朝的土地流出來的,乾淨。”

何騰蛟絕食七天,人還沒有死,強挺著脊樑而坐,氣息奄奄欲絕。徐勇歎了口氣,說這是忠義大臣,早一點成全他好了。於是,何騰蛟被帶出通濟門。

“城門口有一條流水溝,溝上有一座橋,就在橋邊的土坡上,何騰蛟被刀斬,屍首分離。”何歌勁講述。

關於何騰蛟的死亡方式,貴州省黎平縣流傳另一種說法。當地認為,何騰蛟是自縊而亡的,並留下了一首七律絕命詩。“天乎人事苦難留,眉鎖湘江水不流。煉石有心嗟一木,淩雲無計慰三洲。河山赤地風悲角,社稷懷人雨溢秋。盡瘁未能時已逝,年年鵑血染宗周。”他用詩歌來表達亡國的悲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及對祖國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懷念。

如今的通濟門所在地,臨近湘江,正對著河東的“湘潭之光”紅色雕塑,已成為河西沿江風光帶的一部分。站在江畔,湘江水滾滾而流,關於何騰蛟的歷史,也逐漸消隱在歷史長河中。

後來,何騰蛟殉國的資訊傳到南明永曆皇帝那裡,他痛哭傾訴。因為何騰蛟殉節在中湘,追贈為中湘王。

何騰蛟之謎:最終葬于湘潭還是貴州黎平?

時間繞回來,回到何騰蛟的屍身歸葬之謎上來。

貴州黎平研究界與湘潭的說法有所不同。貴州省黎平縣政協的楊祖華稱,如今貴州黎平也有一處何騰蛟墓,但同樣是衣冠塚。他們猜測,何騰蛟的屍身可能就在湘江之畔。而何騰蛟的屍身究竟藏於何處,目前仍是一個謎。

周磊稱,何騰蛟被殺後,遺骸最初被西禪寺的一個老和尚,推倒一面土牆,就地掩蓋了起來。

隨著何騰蛟被殺的消息傳播開來,事情有了新的進展。何歌勁補充,何騰蛟部將、胡一青的副手、武岡都督同知張熙宦,得到消息後來到到湘潭,發現何騰蛟己死。他化裝見到了老和尚,老和尚把他領到了流水橋,收起了何騰蛟的屍骸,把他埋葬在今天所稱的壺山。他在葬處暗暗地放上石塊作為標記。後來,他又尋找到了何騰蛟的頭顱,專門用一個木盒子裝起來,偷偷地埋藏在墳前一處酒家的後院裡。張熙宦從此變身為僧,也穿起了和尚服。他每次到酒家來飲酒,總要大聲號哭著拜佛,酒家對此毫不知情。“當時知道這個事的,一個是老和尚,一個是曾任湘潭守備曾啟先。”

1665年(康熙四年),時間過去了17年,何騰蛟的嫡孫何凱,從貴州來到湘潭,並找到了張熙宦。他們打開何騰蛟的頭顱埋葬處的木箱,發現何騰蛟的雙眼仍然睜開。後又打開屍身埋葬處,發現裡面有一具屍骸,何騰蛟盤腿坐姿,都督印鑒還在懷裡。於是,他們將屍首合為全身,裝進棺木裡,改葬在一塊高地上。

時間推移,又過了9年,到了1674年(康熙十三年),何騰蛟的族子何之玉再次來到湘潭,在稟明當局得到允許後,將何騰蛟遺骸並棺槨遷回家鄉貴州黎平安葬。

那麼何騰蛟在湘潭的衣冠塚是何時建造的呢?何歌勁稱,民國早年,窯灣壺山上的何騰蛟墓,是由唐桂芳與陶逄炳發起修建的。一同修建的,還有晉代陶侃的衣冠塚。這在原清四川提學使趙啟霖的文字中有所記載:“去冬,唐桂芳來信,請寫陶、何二公墓額,並為碑記。昨又函催,據雲,陶、何二墓在唐興寺右側壺山,兩墓距五六尺許。陶墓相傳為衣冠葬處,近據轉運局長陶逄炳所言,考之陶姓族譜,公實葬潭邑。去年桂芳與逄炳行至墓所,見勝跡蕪廢,倡議興修。由逄炳商之陶氏八邑總祠,捐國幣二百元動工發塚,棺木形象猶存,原棺漆皮結於土面,遂未深掘,仍用三合土封築。何墓發視,絕無所見,頗不可解。二墓竣工之後,立墓亭以壯瞻仰云云。”這便是何騰蛟墓與陶侃墓的修建由來了。

在湘潭民間,流傳有守墓的故事。幾年前,從望衡亭往前走不遠,湘江邊有一處老郭茶館。除了賣兩塊錢一杯的茶,老郭還有“陶公山守墓人”的稱號。老郭介紹,陶侃的衣冠塚建成後,陶氏族人一直安排了守墓人,最後一名守墓者,人稱“陶三老倌”。“陶三老倌”臨終前,將守墓的事託付給了他的父親。於是,郭家人篤誠守墓,直到1982年市政府將陶侃墓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因陶侃墓和何騰蛟墓相鄰,老郭家守墓時,便一同看守。“半夜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疑心有人盜墓,便立馬爬起來看。”幾年前,老郭家住在獅子口巷,背靠壺山,因挨得很近,一舉一動都能聽到。

被稱作“湘潭活字典”的周磊認為,何騰蛟墓與陶侃墓的守墓,實際上並不存在。“墓地下方都是石頭,地面上建造的是棺木一樣的墓,衣冠塚是用糯米漿和著沙子,再將卵石按上去。”他分析,這種衣冠塚的造型,在湖南都比較少見。別的地方,僅在長沙的嶽麓山見到有兩處。

最初的墓廬早已沒有蹤跡。如今,隨著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的推進,兩個衣冠塚週邊,分別砌有麻石石柱圍欄。在它的一側,建有帶窯灣民居特色的墓廬,古色古香。

>>返回湘潭線上首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