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成立 力爭2020年實現化肥零增長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今日在京成立 央廣網記者高藝甯 攝

央廣網北京3月20日消息“莊稼一枝花, 全靠肥當家”。 化學肥料的施用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巨大,

但近年來化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的問題日益突出, 化肥平均利用率僅為30%~35%, 導致土壤生態平衡、養分平衡出現問題, 同時肥料的流失也造成環境污染。

20日, 由國家農業部提議,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牽頭, 全國23家教學、科研、推廣機構和農化龍頭企業聯合組建的“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在京成立,通過整合行業資源, 全面推進減肥增效工作。

化肥貢獻:我國用全球約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國家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黨委書記魏啟文與會並表示,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 標誌著我國化肥減量增效和零增長行動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軌道。

“我國用占全世界不到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這是一個奇跡, 也是化肥的重要貢獻。 ”

魏啟文指出, 近年來,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 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裕, 肥料的作用功不可沒。 近十年, 我國糧食產量增加了3500多億斤, 蔬菜增加了近2億噸, 水果增加了8000多萬噸, 農產品的持續穩定增產必須增加營養物質特別是礦質營養的投入, 化肥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然而, 當前肥料研發和施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特別是化肥過量施用、不合理施用問題突出, 不僅帶來了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 也給生態環境安全和農產品品質安全帶來風險, 可持續發展壓力越來越大。

2015年2月, 農業部發佈《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提出“力爭到2020年,

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2016年, 全國農用化肥用量實現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 部分省份已實現負增長, 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取得了初步成效。 據魏啟文介紹, 國家農業部近年來加快推進各領域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組建工作, 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會上, 魏啟文肯定了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為“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的建成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魏啟文說,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化肥研發、生產、銷售和農化服務企業, 主動承擔了“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的牽頭承建業務, 搭建了工作平臺, 建立了運行機制, 明確了發展方向。 相信聯盟的成立,

將以化肥減施增效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和豐碩成果, 為深入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和強大的發展動力。

工作重點:“減量”與“增效”並重 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 化肥行業應該肩負責任, 走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前列。 ”聯盟理事長、中化農業事業部總裁、中化化肥總經理覃衡德強調,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的工作應突出和圍繞“減”和“增”這兩個關鍵, “減量”和“增效”並重。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總經理覃衡德在啟動會上發言

在覃衡德看來, “減量”最重要的應是以養分利用更高效、環境更友好的肥料產品替代傳統、常規的低效化肥產品, 或與常規化肥形成更好的組合, 推動肥料結構的優化升級, 進而實現國家化肥總施用量的減少, 帶動環境的改善與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升。

“增效”方面, 最重要的是為農民增收貢獻力量。 通過化肥減量增效, 最終實現農業種植主體的效益增加。 覃衡德指出, 為實現“增效”目的, 一是要共同實施化肥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降低農民的用肥成本、人工成本等;二是在研發和推廣新型肥料時,關注農民用戶的投入產出效益,在實現農作物增產提質的同時,又要關注成本的變化,實實在在的給農民提供投入產出效益最佳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化肥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作用的發揮還離不開科學施肥。”覃衡德同時提出,聯盟的工作除了要圍繞化肥的減量增效,也要思考未來的化肥如何與種子、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更好的結合,如何與農業種植技術、節水技術、農機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等的結合,在推進化肥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爭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鋒隊,為中國的農民提供以肥料為基礎的農業綜合技術集成應用方案,從而促進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的國家戰略目標。

減量目標:力爭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量實現零增長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章程中顯示,聯盟的目標是全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通過5-10年,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準明顯提升,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量實現零增長並逐步降低。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成員單位代表合影

“在減施增效方面,很多科研機構和院校多年積累都有很好的研發成果,企業也有產品升級的需求,但因為沒有建立穩定、高效的研產對接機制,很多成果長期得不到產業轉化的機會,既造成了科技研發的重複性投入,又影響了行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即是通過提供合作平臺,打破行業壁壘,打通產學研各關節,將各方力量組合起來,實現共贏。”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聯盟秘書長、中化化肥副總經理李仰景表示,從行業整體情況看,產業結構調整和減量增效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除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等問題外,還存在化肥與農業種植等技術體系脫節、企業各自為戰甚至過度行銷等問題。為此,李仰景建議,協會、聯盟等行業組織和機構,不斷加強在資源整合、研產銷協同方面的作用。

“目前農資行業,尤其是化肥行業,隨著差異化產品不斷湧現,現有標準體系的不完善之處愈加顯著。一些不規範的企業將沒有經過嚴謹科學驗證的產品,打著‘增值’、‘ 有機’等名頭,實則利用現有標準體系在細分行業的空白或缺失,進行概念炒作、實現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亂真的目的,不但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對部分優質的產品形成了很大衝擊。”李仰景同時建議,應不斷完善現有標準體系、加大抽樣檢測力度和懲治力度,通過行業立法、執法,整頓秩序,保證終端使用者利益。

降低農民的用肥成本、人工成本等;二是在研發和推廣新型肥料時,關注農民用戶的投入產出效益,在實現農作物增產提質的同時,又要關注成本的變化,實實在在的給農民提供投入產出效益最佳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化肥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作用的發揮還離不開科學施肥。”覃衡德同時提出,聯盟的工作除了要圍繞化肥的減量增效,也要思考未來的化肥如何與種子、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更好的結合,如何與農業種植技術、節水技術、農機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等的結合,在推進化肥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爭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鋒隊,為中國的農民提供以肥料為基礎的農業綜合技術集成應用方案,從而促進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的國家戰略目標。

減量目標:力爭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量實現零增長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章程中顯示,聯盟的目標是全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通過5-10年,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準明顯提升,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量實現零增長並逐步降低。

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成員單位代表合影

“在減施增效方面,很多科研機構和院校多年積累都有很好的研發成果,企業也有產品升級的需求,但因為沒有建立穩定、高效的研產對接機制,很多成果長期得不到產業轉化的機會,既造成了科技研發的重複性投入,又影響了行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國家化肥減量增效科技創新聯盟’即是通過提供合作平臺,打破行業壁壘,打通產學研各關節,將各方力量組合起來,實現共贏。”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聯盟秘書長、中化化肥副總經理李仰景表示,從行業整體情況看,產業結構調整和減量增效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除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等問題外,還存在化肥與農業種植等技術體系脫節、企業各自為戰甚至過度行銷等問題。為此,李仰景建議,協會、聯盟等行業組織和機構,不斷加強在資源整合、研產銷協同方面的作用。

“目前農資行業,尤其是化肥行業,隨著差異化產品不斷湧現,現有標準體系的不完善之處愈加顯著。一些不規範的企業將沒有經過嚴謹科學驗證的產品,打著‘增值’、‘ 有機’等名頭,實則利用現有標準體系在細分行業的空白或缺失,進行概念炒作、實現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亂真的目的,不但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對部分優質的產品形成了很大衝擊。”李仰景同時建議,應不斷完善現有標準體系、加大抽樣檢測力度和懲治力度,通過行業立法、執法,整頓秩序,保證終端使用者利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