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總是不讓孩子犯錯,其實就是一種錯,說的在理!

一提到孩子犯錯, 大多數家長都表示深惡痛絕, 因為我們習慣性認為犯錯是不好的事情。

其實孩子“犯錯”不可怕, 可怕的我們不讓孩子犯錯,

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最終失去成長的機會。

1

現在的爸媽可真不容易, 從孩子一出生就在擔心, 能不能有個好的未來, 為了避免孩子犯錯少走彎路, 時時提醒。

一有點風吹草動, 恨不得立馬代替孩子披荊斬棘, 只給他留一條康莊大道。

可一味地讓孩子避免犯錯, 將來隨便一點小風小雨就能把孩子擊倒, 讓他們喪失自己“站起來”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 而是讓他學會糾錯;不是讓孩子畏懼犯錯, 而是放手讓孩子去試錯, 去跌倒, 幫助他站起來, 他才能去往更遠的地方。

2

說到試錯, 想起關於浩浩學穿鞋的一件事。

他剛自己穿鞋的時候, 老是分不清左右腳, 時不時的穿反了, 一開始我怕他不舒服幫他換下, 可我發現, 如果鞋子是讓自己穿好的, 假如堅持幫他換掉, 他會因為受挫而哭鬧。

後來, 就沒管浩浩穿鞋的事了。

接下來的幾天裡, 浩浩因為穿了相反的鞋, 腳不舒服, 有一次走了挺遠的路終於忍不住跟我抱怨, “媽媽, 腳疼...”

這時, 我再提出建議,

“媽媽覺得你可能是鞋子穿反了, 試試換一下吧。 ”

看他一言不發拿著鞋子比對的樣子, 覺得又可愛又心疼。

可我知道, 我必須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經歷這個過程, 讓孩子親身體驗後果, 從經歷中得到正確的答案。

我知道我是對的, 現在除了特別著急的時候他依然會不小心把鞋穿反,

但絕大多數時候, 他都不會錯。

如果我一開始就不捨得孩子去犯錯, 強硬的制止浩浩反穿鞋子, 他最初的體驗不是腳可能會疼, 而是我阻止他做這件事情的逆反心理。

等到我不干涉他了, 疼到自己腳了, 自然而然就改正問題了。

這一方法其實可以應用到許多家庭教育中, 比如孩子貪玩不肯吃飯那就不吃, 明確告訴孩子這頓不吃得餓到晚飯;比如玩具丟得到處都是, 下次想玩的時候就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3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 做錯事, 就是長見識。 ”其實,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本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又不斷改錯的過程 。

除了品德紀律方面的原則性錯誤,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

才能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後少犯致命的錯誤。

犯錯是在所難免的, 父母應給予孩子犯錯的權利, 幫助他在犯錯中成長。

打罵不可取

當孩子犯錯, 道理對孩子講不通, 又得讓孩子長記性, 家長不約而同的使出殺手鐧, 打/罵一頓就好了。

可能短時間內比較有用,但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下次再犯錯可能就因為怕被懲罰學會撒謊,也無形間讓孩子遠離父母。

體罰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粗暴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改正啊

事後少責

孩子犯了錯後,家長要注意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父母常常說各種難聽的話責備孩子,可沒看到其實孩子也在難過。

孩子犯錯我們一定要教育,但重點是把我們的期望告訴孩子,用客觀的語言敘述孩子犯錯的事實,與孩子分析為什麼會犯錯,而不是拼命地責怪孩子。

相信爸爸媽媽這樣做,一定能幫助孩子吸取教訓,下次規避。

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當孩子知道自己做錯時,應該趁熱打鐵讓孩子在犯錯中學會擔當 ,比如,把畫畫的顏料塗得滿身都是,就需要自己去洗衣服。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指出錯誤,並用孩子能夠明白的道理和可以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更使孩子牢牢記住教訓,這就是"吃一塹,長一智"

爸爸媽媽們不要把孩子犯錯看的那麼重,只要我們大人能夠正確地去引導,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優秀的孩子!

可能短時間內比較有用,但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下次再犯錯可能就因為怕被懲罰學會撒謊,也無形間讓孩子遠離父母。

體罰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粗暴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改正啊

事後少責

孩子犯了錯後,家長要注意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父母常常說各種難聽的話責備孩子,可沒看到其實孩子也在難過。

孩子犯錯我們一定要教育,但重點是把我們的期望告訴孩子,用客觀的語言敘述孩子犯錯的事實,與孩子分析為什麼會犯錯,而不是拼命地責怪孩子。

相信爸爸媽媽這樣做,一定能幫助孩子吸取教訓,下次規避。

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當孩子知道自己做錯時,應該趁熱打鐵讓孩子在犯錯中學會擔當 ,比如,把畫畫的顏料塗得滿身都是,就需要自己去洗衣服。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指出錯誤,並用孩子能夠明白的道理和可以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更使孩子牢牢記住教訓,這就是"吃一塹,長一智"

爸爸媽媽們不要把孩子犯錯看的那麼重,只要我們大人能夠正確地去引導,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優秀的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