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沒有學術做支撐,超聲技術再練100年也白搭!”

“院士”是王小亭的官稱兒。 在同事們看來, 這個外號之于幽默、博學又極具科研頭腦的他來說, 再合適不過。

數年前, 他曾發出豪言:“十年以後,

如果還不會超聲, 就不是一位合格的ICU大夫。 ”事實證明, 此言不虛。 多年來, 重症超聲的發展與重症醫學的進步相輔相成。

在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中, 重症血流動力學、重症超聲以及重症感控是科室內重要的主力框架, 也正是在這幾方面的聯合作用下, 患者總是可以獲得“清清爽爽”的治療。

救命的“眼”

在協和ICU, 重症超聲檢查早成為“標配”。 被醫生們愛稱為“大黑”、“小黑”的各式超聲儀器, 在床旁捕捉著患者的呼吸及迴圈等每一個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細枝末節。

所謂重症超聲, 就是在重症醫學理論指導下, 運用超聲技術針對重症患者問題導向的、多目標整合的動態評估過程, 是確定重症治療, 尤其是血流動力學治療方向以及指導精細調整的重要手段。

“可以說, 重症超聲是一雙可以幫助醫生救命的眼睛。 ”王小亭說。

重症患者大多伴有複雜的發病機制和瞬息多變的多系統、多器官性損害, 而超聲作為重症患者監測評估的一部分, 更是可以迅速、直觀和準確地反映患者的情況。 當醫生遇到諸如休克、呼吸衰竭、心臟驟停等明確臨床問題時, 借助超聲就能立刻協助判斷, 幫助他們在與病魔的博弈中, 為患者抓住一線生機。

最初, 對於重症患者的監護, 無論是臨床評估、診斷還是治療, 幾乎只能根據監護儀上的數位進行參考, 而重症超聲則可以提供更多精准的資料。

從研究生期間正式開始接觸重症超聲算起, 王小亭已經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了11個年頭。

重症醫學科所有與心臟有關的超聲結果, 他都瞭若指掌。 做一個床旁超聲經常需要20分鐘, 若再加上結果評估, 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位胸科前縱膈腫瘤患者, 做完血管吻合術後回到ICU病房。 沒想到, 回來不到30分鐘, 頭面部就開始迅速腫大, 連帶著眼結膜也腫了起來, 同時心率快、血壓偏低。 床旁大夫第一反應就是出現了不明原因休克, 梗阻的可能性大。 由於經胸心臟超聲無法看到具體情況, 便找來王小亭大夫進行經食管心臟超聲(TEE), 他也是彼時科室內唯一可以進行這項操作的人。

幾分鐘之後, 王小亭迅速做出了判斷:肯定不是心包填塞, 應該是上腔回流出現了問題。 此時, 站在一旁的外科大夫也緊緊地盯著床旁的超聲儀螢幕,

緊鎖雙眉。

似乎是看到了同事們的疑慮, 王小亭補充道:“患者是嚴重的心臟收縮增強的低容量狀態, 而同時還能看到下腔靜脈寬大, 上腔靜脈相對狹窄, 這就說明絕大部分血流都是通過下腔回流代償的。 ”根據超聲結果會診, 患者迅速接受了二次手術。

果然, 患者的無名靜脈已經意外產生了血栓, 經過及時干預, 這位年僅30歲患者的腦氧迅速恢復到正常值, 獲得了良好的預後。 “可以說這是一個特別經典的通過重症超聲解決臨床問題的病例, 沒有什麼別的方法可以替代, 如果不經過重症超聲, 患者很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

重症血流動力學、重症超聲以及重症感控是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最為重要的主力框架,

也正是在這幾方面的聯合作用下, 患者總是可以獲得“清清爽爽”的治療。

“所謂的‘清清爽爽’, 實際上就是直接、迅速、切實有效的代名詞。 而在這其中, 重症超聲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 ”王小亭解釋道。

目前, 針對不同的臨床情況, 科室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流程化方案, 以便醫護人員可以快速並全面地發現患者的臨床問題。 比如心肺復蘇時的目標導向超聲生命支援評估(FEEL)流程、呼吸困難與休克病因的快速超聲評估(CCUE與PCUM)流程、重症患者血流動力學-血流導向的超聲評估(FREE)流程……無疑都大大縮短了檢查過程, 為患者的搶救爭取了時間。

“如果沒有重症超聲, 有些貌似明顯的病因也可能對治療的方向產生誤導, 比如失血患者的休克可以不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臟疾病患者的休克可以不是由心輸出量不足造成的,而人體結構的複雜往往通過臨床資料,將治療引入相反的方向。”王小亭頓了頓說,“所以,重症超聲已經成為重症醫學科不可或缺的法寶,因它獲救的病例比比皆是。”

從摸索到共用

某知名視頻平臺上,一首改編版的《你是我的眼》已經收穫了近3萬的點擊率。MV裡,伴隨著王小亭和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成員們的歌聲,數十張圖片更迭閃回,講述著“重症超聲”的前行之路。

2008年,劉大為主任將重症超聲引入中國,並開始在臨床應用,協和醫院也成為了這項新興技術的試驗田。

實際上,作為劉大為的學生,王小亭在研究生階段就在導師的指導下,嘗試著將食道超聲從動物實驗推向臨床,並先後獲得了心臟超聲國際培訓師和重症超聲生命支持培訓師的資格。

作為“吃螃蟹的人”,這條路王小亭走得並不輕鬆。

2009年,第三屆中華醫學會全國重症醫學大會在哈爾濱召開,這也是王小亭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講重症超聲,題目是《心臟超聲在ICU的運用》。

彼時,重症超聲尚未完全進入業內視野。偌大的講堂上,除了兩位主持人之外,台下僅有3名觀眾。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王小亭苦笑了一下:“還有個特別好玩兒的事,我講給你聽聽!”

原來,在王小亭的演講尚未結束時,突然進來了十幾個人。“當時我還暗爽了一把,結果沒想到,那些人是因為別的會場人太多,到我這裡來吃飯的。”看到台下的觀眾紛紛拿出飯盒大快朵頤,王小亭心裡飄過一絲失落,暗暗抱怨這些人“不識貨”。

就這樣,王小亭就著飯味兒,完成了自己在全國範圍內的第一次演講。“反正就算是拿這裡當餐廳,你們也得聽我把課講完。再來50個人才好呢!”王小亭的執拗勁兒上來了,時隔多年,仍不禁提高了聲調。

儘管第一次的演講有些“出師不利”,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王小亭致力重症超聲的決心。

事實也證明,這一天並未到得太晚。2011年,作為全國重症超聲領域成功的探索者,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攜手世界重症超聲聯盟,在中國開辦了第一期北京協和醫院重症超聲培訓班。這也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個重症超聲相關的國際資格認證培訓。

課程結束後,王小亭意識到,外國的培訓體系太慢,依靠外來專家授課,中國4萬名ICU大夫要培訓到什麼時候?

2013年5月,北京協和醫院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院附屬瑞金醫院、北京同仁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在成都成立了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將重症超聲更加本土化,制定了在中國的發展目標和規劃。自此,協和醫院的重症超聲,也正式從“摸索”走向了“共用”階段。

短短幾年下來,王小亭和團隊已經在20多個省市成功舉辦了近80場培訓班,培訓學員4000余人。

他坦言,除了把別人教會之外,自己也要經歷“打怪升級”的過程。“ICU的病症太多了,我們不能總是光‘玩兒’基本的。要想形成學術人群的強烈黏性,就需要不斷地進階。”

數年前,王小亭曾經發出豪言:“10年以後,如果還不會超聲,就不是一個合格的ICU大夫。”彼時,這句話被放大、甚至誤讀。

如今,時間證明,重症超聲已經成為重症醫學科必不可少的診療工具。

“當你從被忽視、被質疑一路走來,如今卻發現當初輕視你的人正在默默追隨著腳步前行,那種成就感也是無以言表的。”王小亭說道,“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在做ICU推廣事業?因為這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均衡中國各級醫院水準的事情。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目前,王小亭和團隊已經基本形成重症超聲基礎與進階、超聲血流動力學、重症呼吸與重症超聲、重症超聲與重症創傷、重症超聲與重症腎臟、重症超聲與兒科重症、重症超聲與重症護理等11套課程。

在王小亭眼中,重症超聲的發展與重症醫學的進步相輔相成,而讓“每一位ICU醫生都掌握重症超聲”也成為了團隊最大的願景。

不做科研的ICU大夫,不是好大夫

學術、科研起源於臨床,同時又是影響臨床決策、推動臨床工作的基礎和原動力。作為科室中的科研負責人,王小亭在基於臨床應用的同時,更是帶領周圍的人不斷地從科研出發,完成一次次臨床與科研的迴圈。

比如將經典的心肺重症超聲評估方案給予完善和改進;在原有的BLUE(快速床旁肺超聲)流程中增加了後藍點(BLUE-PLUS),顯著增加了ICU患者肺實變和肺不張監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根據重症患者肺容積變異較大的特點,將BLUE流程改良為mBLUE流程,提高肺功能超聲檢查準確度的同時,縮短了檢查時間……

多年來,每一項科研學術成果都凝結了王小亭和科室領導、同事們的不懈努力。

重症超聲的難點之一,在於對圖像報告的解讀。而在王小亭眼中,引領解讀的,就是過硬的重症知識。“一定要對病人的病情非常瞭解,然後才能準確解讀。”

有個可疑心梗的患者,治療兩天后血壓突然明顯減低,而心輸出量測量不到了,但是超聲結果按照標準顯示無法解釋。“當時我就堅信一條,一個生命垂危的人超聲沒事,一定不是超聲出現問題而是操作者出了問題。”

然後王小亭開始逐一分析:腔靜脈充盈,容量夠,右心不小,左心收縮功能輕度異常,但不至於如此低血壓,甚至心輸出量測不出來。“這就是學術引導超聲不犯錯誤,心梗病人出現不可解釋的低血壓,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心內左向右分流,一個就是心包填塞。”果然,在十幾分鐘後,在非常規標準切面室間隔上段,找到了室間隔穿孔。

“這些內容腦子裡一定得有,否則技術再練100年,腦子裡沒有相關學術的內容,也是白搭。”王小亭不願成為單純的機器操作者。

“聰明、活躍、思維敏捷”是科室上下對王小亭的一致評價,而作為科室的科研秘書,王小亭也把這股勁兒帶到了科研管理中。

為了培養科室內年輕大夫的科研能力,王小亭總結出一套獨特的階梯化科研管理模式 —— 從逐步參與科研行為、培養文獻總結能力、統計能力到獨立產生科研視角。他堅信,不做科研的ICU大夫不是好大夫。多年來,王小亭從未停止對科研的探求,他也盡可能地幫助每個人尋找最合適的科研方向。

日常交流中,經常突如其來的一個“頭腦風暴”就能發現一個獨闢蹊徑的科研角度,而這種不經意正是來源於王小亭多年來的積累,無論是國際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是相關領域發現了有趣的文章,他都會找來閱讀。也正因如此,“王院士”也成王小亭在科室裡的“官稱兒”。

“王小亭總是可以掌握國際最新的文獻內容,並將之於重症超聲技術相結合,解決臨床中常規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主治醫師丁欣說。

曾經有一位心臟術後患者,心輸出量很低,整體灌注水準不佳,按照常規治療,醫生為其加用了強心藥。但意外的,患者的情況沒有隨著用藥發生好轉。為了解釋這個“非常規”的問題,王小亭迅速進行了床旁超聲檢查。結果顯示,患者沒有出現諸如右室大、左室肥厚等結構異常,但心率偏快、血壓偏低,心臟收縮偏強。

基於此,王小亭當即給出了判斷:“應該是沒有結構基礎的動態左室流出道梗阻。”而這個概念,正是近年來國際上剛剛有文獻提出的。

“一些患者在經過一系列重症治療之後,在低血壓等因素的刺激下,使得心臟出現過度收縮,進而會誘發動態流出道梗阻。這種情況,同樣會出現所謂的心輸出量降低、灌注變差等表現。”得到了這個結論之後,患者的之治療方向馬上就進行了改變 —— 從強心變成了逐步降低心率,減緩心臟收縮,很快,患者的情況就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他的主動性非常強,在推動科室的科研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會用人也會培養人。”在科室主任劉大為教授眼中,作為科室科研負責人的王小亭總是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很投入,

近些年來,正是在劉大為教授的引領下,王小亭與科室同事一致努力,不僅將科室的科研工作統籌梳理得井井有條,相關成果更是在學術界發出了中國聲音。同時組織國內相關同道,最先頒佈了《重症血流動力學治療-北京共識》《中國重症超聲專家共識》。僅2016年,科室就發表文章38篇,其中SCI11篇,連續數年,人均SCI全院名列前茅。作為導師劉大為的主編助理全程參與《臨床血流動力學》的編著,近期共同主編完成國內首部重症超聲的專著《重症超聲》。

把患者的每個細節摳到位

王小亭的骨子裡自帶一種“親和力”。幽默,健談,笑起來兩眼一眯,走起路來大步流星自帶節奏。遇到相熟的同事他會冷不丁地拍一下對方的手臂或者突然繞道身後打個招呼,看到自己的惡作劇得逞,他會露出孩子般得意的表情。

其實,看上去大大咧咧的王小亭在工作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查房時,王小亭對年輕大夫們說:“不要認為來協和醫院是學什麼高大上的內容,這裡沒有神神秘秘的高不可攀,有的只是踏踏實實守在床旁,把患者的每個細節‘摳’到位!”

一位年輕大夫在描述一位心臟瓣膜病術後患者的病情時。關於二尖瓣脫垂的表述,引來了王小亭的不滿。

“你說有二尖瓣脫垂,有什麼表現,如果不是先天性還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左室大還是小?”

“可能是……老……年性……脫垂吧。”在王小亭的連連逼問下,年輕大夫有些底氣不足。

“老年性瓣膜病不會造成直接脫垂,一般先會有鈣化,再有功能異常。如果沒有鈣化,有可能是年輕時就有脫垂,老年發展得愈發厲害。我問你,發現鈣化了麼?”

年輕大夫輕輕搖了搖頭,“你看,‘瞎說’被我抓住了吧!”發現氣氛有些凝固,王小亭刻意換了一種輕鬆的語氣。

緊接著,他環視了一下周圍的年輕大夫,說道:“大家別以為心臟科的知識ICU大夫就應該不知道,實際上,有些內容都是有ICU邏輯融入其中的,關於結構異常我們可以慢慢學習,但是血流動力學這條線,我們是可以弄清楚的。”

王小亭此時頓了頓:“你們看,我再複述一遍 —— 腔靜脈22mm,說明這個患者至少腔靜脈出現了擴張,正常人應該是15mm。連接腔靜脈的右房55毫米,已經比左房都要大了。左室54毫米,沒有明顯增厚。瓣膜中發現二尖瓣出現明顯的前葉脫垂,所以這個病人左房壓會持續增高,左房壓高肺動脈壓就高,常年下來右室右房就會增大。所以患者的脫垂是個慢性的。如果是急性心梗引起的二尖瓣脫垂,右房不會這麼大。”

一口氣講述完畢,王小亭不忘再次從年輕大夫的目光中尋找答案:“這回聽明白了嗎?”得到對方肯定的答覆,他用手輕輕拍了拍對方的肩膀。

在重症醫學科二區護士長李尊柱看來,王小亭的理念就是患者的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問題出現後,他都需要進行一系列完成的評估回復,用資料事實說話”。

曾經有個17歲的男孩,突然嚷嚷著要喝冰紅茶,大多醫護人員都會偷笑這個孩子嘴饞,只有王小亭走到床前,仔細觀察評估,發現男孩其實是出現了譫妄症狀,及時用藥進行了干預。

“當患者出現問題時,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的判斷往往就能決定生死,所以在病床旁,我不能容忍任何懈怠和錯誤出現。”這句話時常被王小亭掛在嘴邊。

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郭海淩與王小亭共事十餘年,在她眼中,水瓶座的王小亭是真心做實事的人,只要是涉及科室、涉及患者,他都會親力親為。“就連患者指甲稍長了一些,他都會一一指出,所以大家私下裡也會偷偷叫他‘王護士長’。”郭海淩說。

針對每一位患者,王小亭又要求年輕大夫們每天為治療管理設定一個目標。在他看來,或許完成不了的難度,就是治療的關鍵突破口。“至於所謂的完美主義,我想,這其實也是ICU大夫的基本素質吧。”王小亭笑著說。

如今,重症超聲的發展已進入了“深水區”,王小亭被問及的問題,也從“哪個超聲機更好”變成了“慢性肺動脈高壓合併的喘憋如何在超聲指導下進行容量管理”,這樣的發展令他感覺“艱難並快樂著”。

一個月之後,在王小亭的主持下,全國重症超聲第一屆經食管心臟超聲(TEE)培訓班即將舉辦。作為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的負責人,他也將懷揣著熱忱繼續砥礪前行。

比如失血患者的休克可以不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臟疾病患者的休克可以不是由心輸出量不足造成的,而人體結構的複雜往往通過臨床資料,將治療引入相反的方向。”王小亭頓了頓說,“所以,重症超聲已經成為重症醫學科不可或缺的法寶,因它獲救的病例比比皆是。”

從摸索到共用

某知名視頻平臺上,一首改編版的《你是我的眼》已經收穫了近3萬的點擊率。MV裡,伴隨著王小亭和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成員們的歌聲,數十張圖片更迭閃回,講述著“重症超聲”的前行之路。

2008年,劉大為主任將重症超聲引入中國,並開始在臨床應用,協和醫院也成為了這項新興技術的試驗田。

實際上,作為劉大為的學生,王小亭在研究生階段就在導師的指導下,嘗試著將食道超聲從動物實驗推向臨床,並先後獲得了心臟超聲國際培訓師和重症超聲生命支持培訓師的資格。

作為“吃螃蟹的人”,這條路王小亭走得並不輕鬆。

2009年,第三屆中華醫學會全國重症醫學大會在哈爾濱召開,這也是王小亭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講重症超聲,題目是《心臟超聲在ICU的運用》。

彼時,重症超聲尚未完全進入業內視野。偌大的講堂上,除了兩位主持人之外,台下僅有3名觀眾。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王小亭苦笑了一下:“還有個特別好玩兒的事,我講給你聽聽!”

原來,在王小亭的演講尚未結束時,突然進來了十幾個人。“當時我還暗爽了一把,結果沒想到,那些人是因為別的會場人太多,到我這裡來吃飯的。”看到台下的觀眾紛紛拿出飯盒大快朵頤,王小亭心裡飄過一絲失落,暗暗抱怨這些人“不識貨”。

就這樣,王小亭就著飯味兒,完成了自己在全國範圍內的第一次演講。“反正就算是拿這裡當餐廳,你們也得聽我把課講完。再來50個人才好呢!”王小亭的執拗勁兒上來了,時隔多年,仍不禁提高了聲調。

儘管第一次的演講有些“出師不利”,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王小亭致力重症超聲的決心。

事實也證明,這一天並未到得太晚。2011年,作為全國重症超聲領域成功的探索者,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攜手世界重症超聲聯盟,在中國開辦了第一期北京協和醫院重症超聲培訓班。這也是中國大陸地區首個重症超聲相關的國際資格認證培訓。

課程結束後,王小亭意識到,外國的培訓體系太慢,依靠外來專家授課,中國4萬名ICU大夫要培訓到什麼時候?

2013年5月,北京協和醫院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院附屬瑞金醫院、北京同仁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在成都成立了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將重症超聲更加本土化,制定了在中國的發展目標和規劃。自此,協和醫院的重症超聲,也正式從“摸索”走向了“共用”階段。

短短幾年下來,王小亭和團隊已經在20多個省市成功舉辦了近80場培訓班,培訓學員4000余人。

他坦言,除了把別人教會之外,自己也要經歷“打怪升級”的過程。“ICU的病症太多了,我們不能總是光‘玩兒’基本的。要想形成學術人群的強烈黏性,就需要不斷地進階。”

數年前,王小亭曾經發出豪言:“10年以後,如果還不會超聲,就不是一個合格的ICU大夫。”彼時,這句話被放大、甚至誤讀。

如今,時間證明,重症超聲已經成為重症醫學科必不可少的診療工具。

“當你從被忽視、被質疑一路走來,如今卻發現當初輕視你的人正在默默追隨著腳步前行,那種成就感也是無以言表的。”王小亭說道,“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在做ICU推廣事業?因為這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均衡中國各級醫院水準的事情。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目前,王小亭和團隊已經基本形成重症超聲基礎與進階、超聲血流動力學、重症呼吸與重症超聲、重症超聲與重症創傷、重症超聲與重症腎臟、重症超聲與兒科重症、重症超聲與重症護理等11套課程。

在王小亭眼中,重症超聲的發展與重症醫學的進步相輔相成,而讓“每一位ICU醫生都掌握重症超聲”也成為了團隊最大的願景。

不做科研的ICU大夫,不是好大夫

學術、科研起源於臨床,同時又是影響臨床決策、推動臨床工作的基礎和原動力。作為科室中的科研負責人,王小亭在基於臨床應用的同時,更是帶領周圍的人不斷地從科研出發,完成一次次臨床與科研的迴圈。

比如將經典的心肺重症超聲評估方案給予完善和改進;在原有的BLUE(快速床旁肺超聲)流程中增加了後藍點(BLUE-PLUS),顯著增加了ICU患者肺實變和肺不張監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根據重症患者肺容積變異較大的特點,將BLUE流程改良為mBLUE流程,提高肺功能超聲檢查準確度的同時,縮短了檢查時間……

多年來,每一項科研學術成果都凝結了王小亭和科室領導、同事們的不懈努力。

重症超聲的難點之一,在於對圖像報告的解讀。而在王小亭眼中,引領解讀的,就是過硬的重症知識。“一定要對病人的病情非常瞭解,然後才能準確解讀。”

有個可疑心梗的患者,治療兩天后血壓突然明顯減低,而心輸出量測量不到了,但是超聲結果按照標準顯示無法解釋。“當時我就堅信一條,一個生命垂危的人超聲沒事,一定不是超聲出現問題而是操作者出了問題。”

然後王小亭開始逐一分析:腔靜脈充盈,容量夠,右心不小,左心收縮功能輕度異常,但不至於如此低血壓,甚至心輸出量測不出來。“這就是學術引導超聲不犯錯誤,心梗病人出現不可解釋的低血壓,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心內左向右分流,一個就是心包填塞。”果然,在十幾分鐘後,在非常規標準切面室間隔上段,找到了室間隔穿孔。

“這些內容腦子裡一定得有,否則技術再練100年,腦子裡沒有相關學術的內容,也是白搭。”王小亭不願成為單純的機器操作者。

“聰明、活躍、思維敏捷”是科室上下對王小亭的一致評價,而作為科室的科研秘書,王小亭也把這股勁兒帶到了科研管理中。

為了培養科室內年輕大夫的科研能力,王小亭總結出一套獨特的階梯化科研管理模式 —— 從逐步參與科研行為、培養文獻總結能力、統計能力到獨立產生科研視角。他堅信,不做科研的ICU大夫不是好大夫。多年來,王小亭從未停止對科研的探求,他也盡可能地幫助每個人尋找最合適的科研方向。

日常交流中,經常突如其來的一個“頭腦風暴”就能發現一個獨闢蹊徑的科研角度,而這種不經意正是來源於王小亭多年來的積累,無論是國際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是相關領域發現了有趣的文章,他都會找來閱讀。也正因如此,“王院士”也成王小亭在科室裡的“官稱兒”。

“王小亭總是可以掌握國際最新的文獻內容,並將之於重症超聲技術相結合,解決臨床中常規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主治醫師丁欣說。

曾經有一位心臟術後患者,心輸出量很低,整體灌注水準不佳,按照常規治療,醫生為其加用了強心藥。但意外的,患者的情況沒有隨著用藥發生好轉。為了解釋這個“非常規”的問題,王小亭迅速進行了床旁超聲檢查。結果顯示,患者沒有出現諸如右室大、左室肥厚等結構異常,但心率偏快、血壓偏低,心臟收縮偏強。

基於此,王小亭當即給出了判斷:“應該是沒有結構基礎的動態左室流出道梗阻。”而這個概念,正是近年來國際上剛剛有文獻提出的。

“一些患者在經過一系列重症治療之後,在低血壓等因素的刺激下,使得心臟出現過度收縮,進而會誘發動態流出道梗阻。這種情況,同樣會出現所謂的心輸出量降低、灌注變差等表現。”得到了這個結論之後,患者的之治療方向馬上就進行了改變 —— 從強心變成了逐步降低心率,減緩心臟收縮,很快,患者的情況就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他的主動性非常強,在推動科室的科研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會用人也會培養人。”在科室主任劉大為教授眼中,作為科室科研負責人的王小亭總是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很投入,

近些年來,正是在劉大為教授的引領下,王小亭與科室同事一致努力,不僅將科室的科研工作統籌梳理得井井有條,相關成果更是在學術界發出了中國聲音。同時組織國內相關同道,最先頒佈了《重症血流動力學治療-北京共識》《中國重症超聲專家共識》。僅2016年,科室就發表文章38篇,其中SCI11篇,連續數年,人均SCI全院名列前茅。作為導師劉大為的主編助理全程參與《臨床血流動力學》的編著,近期共同主編完成國內首部重症超聲的專著《重症超聲》。

把患者的每個細節摳到位

王小亭的骨子裡自帶一種“親和力”。幽默,健談,笑起來兩眼一眯,走起路來大步流星自帶節奏。遇到相熟的同事他會冷不丁地拍一下對方的手臂或者突然繞道身後打個招呼,看到自己的惡作劇得逞,他會露出孩子般得意的表情。

其實,看上去大大咧咧的王小亭在工作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查房時,王小亭對年輕大夫們說:“不要認為來協和醫院是學什麼高大上的內容,這裡沒有神神秘秘的高不可攀,有的只是踏踏實實守在床旁,把患者的每個細節‘摳’到位!”

一位年輕大夫在描述一位心臟瓣膜病術後患者的病情時。關於二尖瓣脫垂的表述,引來了王小亭的不滿。

“你說有二尖瓣脫垂,有什麼表現,如果不是先天性還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左室大還是小?”

“可能是……老……年性……脫垂吧。”在王小亭的連連逼問下,年輕大夫有些底氣不足。

“老年性瓣膜病不會造成直接脫垂,一般先會有鈣化,再有功能異常。如果沒有鈣化,有可能是年輕時就有脫垂,老年發展得愈發厲害。我問你,發現鈣化了麼?”

年輕大夫輕輕搖了搖頭,“你看,‘瞎說’被我抓住了吧!”發現氣氛有些凝固,王小亭刻意換了一種輕鬆的語氣。

緊接著,他環視了一下周圍的年輕大夫,說道:“大家別以為心臟科的知識ICU大夫就應該不知道,實際上,有些內容都是有ICU邏輯融入其中的,關於結構異常我們可以慢慢學習,但是血流動力學這條線,我們是可以弄清楚的。”

王小亭此時頓了頓:“你們看,我再複述一遍 —— 腔靜脈22mm,說明這個患者至少腔靜脈出現了擴張,正常人應該是15mm。連接腔靜脈的右房55毫米,已經比左房都要大了。左室54毫米,沒有明顯增厚。瓣膜中發現二尖瓣出現明顯的前葉脫垂,所以這個病人左房壓會持續增高,左房壓高肺動脈壓就高,常年下來右室右房就會增大。所以患者的脫垂是個慢性的。如果是急性心梗引起的二尖瓣脫垂,右房不會這麼大。”

一口氣講述完畢,王小亭不忘再次從年輕大夫的目光中尋找答案:“這回聽明白了嗎?”得到對方肯定的答覆,他用手輕輕拍了拍對方的肩膀。

在重症醫學科二區護士長李尊柱看來,王小亭的理念就是患者的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問題出現後,他都需要進行一系列完成的評估回復,用資料事實說話”。

曾經有個17歲的男孩,突然嚷嚷著要喝冰紅茶,大多醫護人員都會偷笑這個孩子嘴饞,只有王小亭走到床前,仔細觀察評估,發現男孩其實是出現了譫妄症狀,及時用藥進行了干預。

“當患者出現問題時,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的判斷往往就能決定生死,所以在病床旁,我不能容忍任何懈怠和錯誤出現。”這句話時常被王小亭掛在嘴邊。

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郭海淩與王小亭共事十餘年,在她眼中,水瓶座的王小亭是真心做實事的人,只要是涉及科室、涉及患者,他都會親力親為。“就連患者指甲稍長了一些,他都會一一指出,所以大家私下裡也會偷偷叫他‘王護士長’。”郭海淩說。

針對每一位患者,王小亭又要求年輕大夫們每天為治療管理設定一個目標。在他看來,或許完成不了的難度,就是治療的關鍵突破口。“至於所謂的完美主義,我想,這其實也是ICU大夫的基本素質吧。”王小亭笑著說。

如今,重症超聲的發展已進入了“深水區”,王小亭被問及的問題,也從“哪個超聲機更好”變成了“慢性肺動脈高壓合併的喘憋如何在超聲指導下進行容量管理”,這樣的發展令他感覺“艱難並快樂著”。

一個月之後,在王小亭的主持下,全國重症超聲第一屆經食管心臟超聲(TEE)培訓班即將舉辦。作為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的負責人,他也將懷揣著熱忱繼續砥礪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