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是可忍孰不可忍——郭子儀:強忍父墳被掘的切骨仇恨,沒與魚朝恩爭短長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 國力漸衰, 到了唐代宗時, 皇帝又寵信宦官, 弄得國力更是不堪。 宦官們把持朝政, 嫉妒賢良, 坑害了不少忠正的大臣。

有一個宦官叫魚朝恩, 他掌握了朝中軍權, 因嫉妒曾率軍平叛, 收復失地, 屢建功勳的郭子儀, 而屢次在唐代宗面前進讒言, 欲加害於他。 怎奈當時時局動亂, 非郭子儀不能撥亂反正, 代宗也未聽信魚朝恩之言。 郭子儀為人寬宏大量, 一心報國, 也不與魚朝恩計較, 魚朝恩暫時也拿郭子儀沒有辦法。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 吐蕃以數萬之眾圍困靈州, 郭子儀率軍大破敵軍, 靈州之圍頓解。 郭子儀更是聲威大震。 魚朝恩多次陷害郭子儀陰謀均未得逞, 這次又見郭子儀立了大功, 不由得惡氣充胸, 氣無處泄。 盛怒之下, 魚朝恩暗中派人將郭子儀父親的墓挖了, 這在古代是比殺人還厲害的手段, 是不共戴天之仇。 此時, 郭子儀正率軍回長安,

重兵在手。 很快, 就有人將此消息告訴了正在歸途中的郭子儀。

當時, 安史之亂剛剛平息, 大唐可謂是內亂、外侵、天災連續不斷,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吐蕃兵網4剛打退, 朝廷內外剛剛松了一口氣, 一場災難又將降臨了。 眼下一方是手握重兵, 能征善戰, 要報不共戴天之仇的郭子儀;一方是佔據京城, 挾持皇帝, 作惡多端的宦官魚朝恩。 一旦打起來, 長安古都、黎民百姓都將遭到滅頂之災。

郭子儀面對這種局面, 權衡很久, 決定不用國家之兵報己私仇, 為了大局。 他強忍父墳被掘的切骨仇恨, 沒與魚朝恩爭短長。

魚朝恩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 約郭子儀一起帶人去修繕其父墓。 有人密告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借此機會下手對付他,

其手下軍士就要保他同去, 郭子儀不聽, 只帶了十幾個家僕一同前往。 魚朝恩見了他, 吃驚問道:“你怎麼只帶了這麼幾個人來呢?”當有人將郭子儀的舉動告訴魚朝恩後, 連這個沒有心肝的大壞蛋都哭著說:“若不是您這樣的忠厚長者, 誰能不懷疑我呢?”

郭子儀當然知道是魚朝恩指使人掘的墓, 但他不願為個人恩怨, 驅動雙方無辜兵士相殺, 並殃及民眾, 此度量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智慧點撥】

氣度有時候是一種力量, 它可以感化眾人, 從心向善。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如此宣揚氣度的原因。 能夠“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的人是很難讓世人理解的, 但是也絕對是人間少數的高風亮節的君子。

【引申名言】

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春秋)老子《道德經》

【名言釋義】

以把大化小, 把多化少為宗旨, 用高尚的人格情操去回報別人對自己的侵害。

【名言智慧】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氣度是一種境界, 而並非是軟弱。 它是不計較個人得失, 為天下和他人著想的高尚情操, 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但是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欲望和貪婪, 未必能夠真正理解氣度的無私, 因為他們往往把氣度當成是一種無能。 只有等到真正的實力較量的時候, 他們才會知道有氣度的人並非是較量不起, 而是無心較量, 是寬厚的胸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